《回文集》是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丁勝源周漢芳。
基本介紹
- 書名:回文集
- 作者:丁勝源 周漢芳
- ISBN:9787501345793
- 出版時間:2012-10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前言序,
基本信息
編 著 者:丁勝源 周漢芳 編 責任編輯:於春媚 定 價:¥2400.00ISBN :9787501345793 出版時間:2012-10 規 格:精裝,32開
內容簡介
本書編者丁勝源夫婦蒐集回文作品六十年,整理完成上自晉代,下迄民國的回文資料,300多萬字,收入作者1300餘家,圖785幅,詩詞曲賦萬首,分為64卷,附錄1卷,成書擬分為6冊。內容不僅包括迴文詩圖,詩文,還涵蓋了域外漢詩、和歌、樂曲、英語的回文,以及回文的專輯敘錄、紀事、回文釋例等。凡所見到與回文有關的資料基本能做到無有孑遺。本書是目前為止蒐集資料最為全面的回文資料集,必將填補這一領域學術資料的空白,為語言學、修辭學、文體學、詩歌流變史提供豐富的數據。
前言序
《回文集》序
傅璇琮
現在,由丁勝源、周漢芳兩位先生編纂的《回文集》,經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精心編印,這部六十四卷三百多萬字的六冊大書,印行問世,這應當是我國古代文學有關文體學的一部文獻史料經典之作。這次我應邀作序,通讀全書,確深受學術共索、互求創新的啟示。
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名著劉勰《文心雕龍》,在其《明詩》篇中已提及回文,稱“回文所興”,將回文作為一種詩體專稱。據現有史料,較具規模的迴文詩作,創始者是北朝十六國初期前秦的蘇蕙,因懷念其被流貶的丈夫竇滔,特作“回文旋圖詩”,《晉書?列女?竇滔妻蘇氏傳》記云:“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淒婉,凡八百四十字。”後唐初編撰的《隋書》,其《經籍志》特為著錄其《織錦迴文詩》一卷,北宋時所編大型類書《文苑英華》卷八三四又載有武則天所作《蘇氏織錦回文記》,可見蘇蕙此作所受的重視。實際上南朝文人名家江淹、吳均已用於詩賦,且東晉、宋初之謝靈運,後人所編目錄,也有《回文集》十卷,可見蘇蕙之作在南朝已甚有影響。清人康發祥《伯山詩話》三續集卷二,甚至稱“回文體六朝時最尚之”。二十世紀前半期的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也特提及蘇蕙之作,稱“此是古今絕作”。可是當代的文學史著作,包括一些文學史名著,多未提及蘇蕙迴文詩及回文文體,唯我的兩位學術摯友曹道衡、沈玉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所著的《南北朝文學史》,有專節論述蘇蕙,稱她的這篇迴文詩“反映了作者技術的熟練和巧思”,並從文體流變史的角度,概稱:“自蘇蕙以後,許多文人都寫過迴文詩,在詩中成為一體。”頗有識見。
確實如此,有唐一代,從初唐到晚唐,都有回文之作。中唐時劉禹錫所作回文,皮日休《雜體詩序》特為提及:“近代作雜體,唯劉賓客集中有回文、離合、雙聲、疊韻。”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二九也云:“唐人劉賓客及皮、陸唱和,並有迴文詩。”又甚可注意的是,清徐松《登科記考》卷二七據《永樂大典》所輯《宜春志》,謂:“盧邈,唐末寄舉湖南,登第,獻迴文詩兩百首。”則此應是唐代科舉考試甚有意義的史料。我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所著的《唐代科舉與文學》第十章《進士行卷與納卷》,曾詳細記述唐代士子應舉考試前,先向名臣賢士獻其詩文之作,以顯示自己文才,請其推薦,以便登第,稱行卷,即行卷在唐代科舉考試甚起作用。而此位湖南舉子盧邈特以迴文詩兩百首作為行卷,並由此登第,這就可見迴文詩在當時社會的影響。
回文在宋代文學也甚起作用,蘇軾還以回文之詩體轉寫詞作,劉將孫《養吾齋集》卷十一《黃公誨詩序》就特稱“東坡神邁千古,至回文作詞,語更可愛”。南宋時桑世昌所編《回文類聚》,是現存最早的回文總集,此書卷四全為宋人詞,載有詞五十五首,作者十三家。由此可見,回文以蘇蕙《璇璣圖》為開端,自南北朝起,歷唐宋元明清,一直吸引才子學士甚至名家大儒積極參與創作,如謝靈運、江淹、庾信、武則天、劉禹錫、皮日休、陸龜蒙、王安石、蘇軾、秦觀、黃庭堅、朱熹、高啟、湯顯祖、萬斯同、王士禎等,給後世留下各種樣式、各種風格的作品,形成了世界上別具匠心、獨特文體的文學樣式和修辭方式,是我國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回文遍及詩詞曲賦,以及尺牘、對聯、隱語、樂曲、繪畫等,諸體鹹備,圖文並茂,內容廣泛,題材豐富。且回文之作,於國外也有影響,日本也有回文體詩作,西文有回文研究。也就是說,我國這一特殊文體,不僅歷史悠遠,且有廣泛世界影響。我們很值得作文體學史的深切探索。
但是,對於回文體之作,歷史上也有不同評價,並有貶議。如明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二稱其為“詩道之下流,學人之大戒”,也有貶稱為“雕蟲小技”、“文字遊戲”。當然,回文體創作確有難度,也因此,古代文人並不以此為自己創作的主體,所謂只是偶一為之,故回文之作流傳不多,多散見於別集、總集、史乘、筆記中。編為合集者,先有南宋桑世昌《回文類聚》,明萬曆中雲間張之象續之,清康熙間吳郡朱象賢又續之。但此後兩百餘年,未有續編者。
現在丁、周兩位先生編此回文總集,可以說是自南北朝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回文全集,收輯作者有一千四百餘家,詩詞曲賦萬首,圖六百多幅,共列為六十四卷。內容不僅包括迴文詩圖、詩文,還涵蓋了域外漢詩、和歌、樂曲,英文的回文,以及回文的專輯敘錄、記事、回文釋例等,可以說是一部系統、全面、完整、綜合的回文總集。尤其書前的“前言”,分列五節:一、中國回文發展的歷史回顧,二、當代的動態,三、我國回文的特色,四、人們對迴文詩詞的評價,五、編纂出版回文集的意義和目的。這可以說是文獻史料探索與文體理論研究的結合,為我們當前古代文學研究、古文體研究,不僅填補空白,且立意創新,真使人有“更上一層樓”之感。故特為作序,謹表致我的學術期望與意願。
二〇一一年夏於清華大學
傅璇琮
現在,由丁勝源、周漢芳兩位先生編纂的《回文集》,經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精心編印,這部六十四卷三百多萬字的六冊大書,印行問世,這應當是我國古代文學有關文體學的一部文獻史料經典之作。這次我應邀作序,通讀全書,確深受學術共索、互求創新的啟示。
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名著劉勰《文心雕龍》,在其《明詩》篇中已提及回文,稱“回文所興”,將回文作為一種詩體專稱。據現有史料,較具規模的迴文詩作,創始者是北朝十六國初期前秦的蘇蕙,因懷念其被流貶的丈夫竇滔,特作“回文旋圖詩”,《晉書?列女?竇滔妻蘇氏傳》記云:“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淒婉,凡八百四十字。”後唐初編撰的《隋書》,其《經籍志》特為著錄其《織錦迴文詩》一卷,北宋時所編大型類書《文苑英華》卷八三四又載有武則天所作《蘇氏織錦回文記》,可見蘇蕙此作所受的重視。實際上南朝文人名家江淹、吳均已用於詩賦,且東晉、宋初之謝靈運,後人所編目錄,也有《回文集》十卷,可見蘇蕙之作在南朝已甚有影響。清人康發祥《伯山詩話》三續集卷二,甚至稱“回文體六朝時最尚之”。二十世紀前半期的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也特提及蘇蕙之作,稱“此是古今絕作”。可是當代的文學史著作,包括一些文學史名著,多未提及蘇蕙迴文詩及回文文體,唯我的兩位學術摯友曹道衡、沈玉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所著的《南北朝文學史》,有專節論述蘇蕙,稱她的這篇迴文詩“反映了作者技術的熟練和巧思”,並從文體流變史的角度,概稱:“自蘇蕙以後,許多文人都寫過迴文詩,在詩中成為一體。”頗有識見。
確實如此,有唐一代,從初唐到晚唐,都有回文之作。中唐時劉禹錫所作回文,皮日休《雜體詩序》特為提及:“近代作雜體,唯劉賓客集中有回文、離合、雙聲、疊韻。”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二九也云:“唐人劉賓客及皮、陸唱和,並有迴文詩。”又甚可注意的是,清徐松《登科記考》卷二七據《永樂大典》所輯《宜春志》,謂:“盧邈,唐末寄舉湖南,登第,獻迴文詩兩百首。”則此應是唐代科舉考試甚有意義的史料。我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所著的《唐代科舉與文學》第十章《進士行卷與納卷》,曾詳細記述唐代士子應舉考試前,先向名臣賢士獻其詩文之作,以顯示自己文才,請其推薦,以便登第,稱行卷,即行卷在唐代科舉考試甚起作用。而此位湖南舉子盧邈特以迴文詩兩百首作為行卷,並由此登第,這就可見迴文詩在當時社會的影響。
回文在宋代文學也甚起作用,蘇軾還以回文之詩體轉寫詞作,劉將孫《養吾齋集》卷十一《黃公誨詩序》就特稱“東坡神邁千古,至回文作詞,語更可愛”。南宋時桑世昌所編《回文類聚》,是現存最早的回文總集,此書卷四全為宋人詞,載有詞五十五首,作者十三家。由此可見,回文以蘇蕙《璇璣圖》為開端,自南北朝起,歷唐宋元明清,一直吸引才子學士甚至名家大儒積極參與創作,如謝靈運、江淹、庾信、武則天、劉禹錫、皮日休、陸龜蒙、王安石、蘇軾、秦觀、黃庭堅、朱熹、高啟、湯顯祖、萬斯同、王士禎等,給後世留下各種樣式、各種風格的作品,形成了世界上別具匠心、獨特文體的文學樣式和修辭方式,是我國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回文遍及詩詞曲賦,以及尺牘、對聯、隱語、樂曲、繪畫等,諸體鹹備,圖文並茂,內容廣泛,題材豐富。且回文之作,於國外也有影響,日本也有回文體詩作,西文有回文研究。也就是說,我國這一特殊文體,不僅歷史悠遠,且有廣泛世界影響。我們很值得作文體學史的深切探索。
但是,對於回文體之作,歷史上也有不同評價,並有貶議。如明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二稱其為“詩道之下流,學人之大戒”,也有貶稱為“雕蟲小技”、“文字遊戲”。當然,回文體創作確有難度,也因此,古代文人並不以此為自己創作的主體,所謂只是偶一為之,故回文之作流傳不多,多散見於別集、總集、史乘、筆記中。編為合集者,先有南宋桑世昌《回文類聚》,明萬曆中雲間張之象續之,清康熙間吳郡朱象賢又續之。但此後兩百餘年,未有續編者。
現在丁、周兩位先生編此回文總集,可以說是自南北朝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回文全集,收輯作者有一千四百餘家,詩詞曲賦萬首,圖六百多幅,共列為六十四卷。內容不僅包括迴文詩圖、詩文,還涵蓋了域外漢詩、和歌、樂曲,英文的回文,以及回文的專輯敘錄、記事、回文釋例等,可以說是一部系統、全面、完整、綜合的回文總集。尤其書前的“前言”,分列五節:一、中國回文發展的歷史回顧,二、當代的動態,三、我國回文的特色,四、人們對迴文詩詞的評價,五、編纂出版回文集的意義和目的。這可以說是文獻史料探索與文體理論研究的結合,為我們當前古代文學研究、古文體研究,不僅填補空白,且立意創新,真使人有“更上一層樓”之感。故特為作序,謹表致我的學術期望與意願。
二〇一一年夏於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