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大眾》中國伊斯蘭教綜合性月刊。1938年2月創刊於湖北武昌,半月刊,是回教大眾社發行的宗教刊物。該刊由沙蕾主編,通訊處先後位於武昌紫陽邨五號、武昌雙柏廟后街二十六號。該刊發行至1938年5月25日第七號停刊,原因不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教大眾
- 語種:中文
- 類別:伊斯蘭教綜合性月刊
- 創刊時間:1938年2月
- 出版周期:月刊
辦刊目的,人員編制,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辦刊目的
《回教大眾》創辦於抗日戰爭時期,該刊創辦的目的是為了喚起世界回教大眾對我國抗日戰爭的同情和援助,使更多的回教大眾都踴躍動員,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獻身民族。
人員編制
主要撰稿人有沙蕾、茜蒙、孫繩武、白崇禧、李月群等。
欄目方向
該刊設定了社論、短評、半月戰局、半月國際、教胞動態等欄目,刊載了抗日戰爭背景下的軍事動態和宗教動員情況。首先,該刊較為關注國內外時事動態,具體包括前線軍事戰況,載文有《魯南第二次大會戰的前夜》、《英意協定與承認意並阿問題》等。對於抗日戰爭背景下的回民動態,以及回教輿論宣傳,該刊發表了諸多文章,鼓勵回民參與抗戰動員,載文有《回教青年到西北去》、《民族解放戰爭中回胞應有的覺醒》、《鞏固和擴大回漢團結》等。其次,該刊還通過回教教義的形式,介紹回教教義、宣傳抗日輿論,紀念回教民眾的反侵略的鬥爭,代表作有白崇禧的《遵守穆訓示反抗侵略》、熏士的《古蘭經教訓撮要》等。第三,刊中發表了文學作品,刊載了宗教抗戰文學作品,反映了文人利用文藝進行抗戰動員,代表作有《詩三首》,“從永夜到黎明的途中,我們的生命呼號著;我們的呼號震動著每一個角落,匍伏在角落裡的人們都站起了”。該刊“教胞動態”欄,刊載了全國各地回教動態,如“孫繩武氏完成使命歸來”、“馬鴻賓軍長談寧夏近況”、“雲南女教胞參加戰地服務”等。
《回教大眾》記錄了回教教徒參與抗戰的基本動態,反映了回教教徒為追求抗戰勝利、民族復興所做出的重要貢獻。該刊還刊載了不少軍事前線動態與國際新聞,為了解當時的社會動態提供了參考資料。同時,該刊還載文推動“回教的新生命運動”,為研究相關宗教史實提供了研究資料。
文化傳統
《發刊的意義》沙蕾
在這個全面抗戰,也就是全民抗戰的今日的中國,無疑地每一階級的人民和每一宗教信徒都應直接或間接地負起抗戰的責任。我們是中國的回教信徒,同時也是中國的國民,余教義的昭示,和衛國的職責上,當然對於這個神聖的使命應當從容地承擔起來。現在,我們回教同胞中的高級指揮長官已在後方運籌決策,在最前線馳驅指揮了,許多上、中、下級長官在浴血抗戰,或在極度興奮中枕戈待命,其餘努力從事抗戰工作的回教同胞是難於數計。但我們要使得更廣大的回教大眾都踴躍動員,讓他們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獻身民族,同時喚起世界回教大眾對我的同情和援助,所以我們準備辦一個回教刊物大聲呼號,這是我們發行本刊的第一意義。
其次,我們企圖推動回教的新生命運動。我們鑒於回教的莊嚴偉大,和永恆的價值,而因一些無謂的派別紛爭與不良習俗的因襲,以致有著日趨暮境的危機,實是大可惋惜的事。所以我們必須拂去它陳厚的封塵,使它永遠非常地朝氣,非常年青,使它包含者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在統一而優美的教義下,領導著人們步向光明。
第三,我們感到今日的世界,由於物質的競爭,權利的傾軋,人類的精神生活日趨貧乏,道德觀念日益脆弱,所以這個世界一方面固然進化,一方面卻在可怕地墮落!……惟回教是踏著物質的過程,出發往精神世界,所以回教實為人類最需要的唯一的入世的宗教!……
就在這三重意義下,本刊匆匆地誕生了,我們雖使它與世相見,可是我們感覺到願宏力微,它的長大和力量的發揮,是需要更多更多的教胞和非回教同胞的培護與協助的!我們謹以最大的赤誠翹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