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巢族是當代西方文化中用來描述年輕一代的幾個說法之一。被稱為“回巢族”是因為他們在獨自生活一段時間後選擇回到父母身邊與他們共同生活,也就是回到了自己的“老巢”。 “回巢族”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形式有很多種,可能是像未成年時那樣高度依賴父母的狀態,也可能是高度自主且獨立居住的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巢族
- 外文名:Boomerang Generation
- 用來描述:年輕一代的幾個說法
- 獨自:生活一段時間後
簡介,詳解,主要人群,產生原因,相關報導,案例,全職考生,窩在家裡,不肯接受現實,忠於自己,在家摸索興趣,父母過度保護,為了省錢,失去自由,
簡介
這幾年,社會各界對於新生代的評價層出不窮,有人說是“勇於創新”,有人說是“缺乏獨立性”。於是,像“啃老”、“回巢”這樣的詞語就出現了。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Boomerang Generation “回巢族”這個表達。Boomerang Generation(回巢族)是當代西方文化中用來描述年輕一代的幾個說法之一,“回巢族”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形式有很多種,可能是像未成年時那樣高度依賴父母的狀態,也可能是高度自主且獨立居住的狀態。
詳解
美國人在傳統上一直注重獨立自由,一般情況下,孩子們學校畢業後就得離開父母,謀職獨立生活。可這些年來,尤其是全國性經濟衰退以來,卻很是反常,不少大學生畢業後又從學校搬回家裡,像小鳥兒一樣,會飛了,卻還要飛回父母的老巢,繼續住在自己住過的房間,而不是自己花錢去租房子住,父母又不在乎他(或她)出不出或出多少膳食費,自己的工資也就可以自己隨意處置。不過,這些孩子並未被其父母劃歸為“啃老族”,卻被社會學家和市場專家們說成是“boomeranger”。
“boomerang”本是一種武器和狩獵用具,一種若擊不中目標能飛回原處的飛鏢,可譯為“回飛鏢”。加上尾綴“er”,就成了能像回飛鏢一樣“飛回原處的人”,也即“飛回老巢的人”,我們便可以譯為“回巢族”。
美國小說家托馬斯.沃爾夫曾警告說:“你可不能搬回家去住,要是搬回去了,你得自己做家務。”可有家長說:“托馬斯.沃爾夫錯了,你可以再回家來住,如果不是心神回來,至少身體可以回來。”《紐約時報》有篇文章對家長們說:“不管怎樣,你們的小雞回家來棲息了。”
不管是啃老還是回巢,顯然,東方和西方往往會同時發生同樣的事情,同樣的令人注目的社會現象。
主要人群
官方數據顯示,(英國)有近五分之一年齡在20多歲的大學畢業生和父母同住,由此可見,被稱為“回巢族”的一代正在興起。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二十年前的這一比例僅為八分之一。此外,調查發現,“奔三”男和父母同住的幾率為“奔三”女的兩倍。近四分之一的“奔三男”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這一現象催生了“離不開家的一代”這種說法。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英國共有170萬年齡在22歲到29歲之間的年輕人和父母同住,其中超過76萬的人年近三十。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88年,在25歲至29歲的人群中,22.7%的人和父母同住,這一比例達到了24.5%。
產生原因
儘管在過去二十年間,處於上大學年齡段的年輕人離家的比例持續上升,但在二十五六歲和“奔三”的年輕人中,這一趨勢卻正好相反。
相關報導
台灣出現大批“青年回巢族”
此間一家雜誌針對全島三百八十七萬二十至二十九歲年輕人進行了一項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大半受訪者獨立生活的能力已經遠不如以前。至於“回巢”的原因,七成受訪者表示是因為父母從小保護、沒有受過磨練;“獨立意願下降”者約占四成;還有近三成人是因為“島內經濟環境不佳”。
調查還發現,“畢業即失業、即負債”在島內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在信用卡、現金卡提前消費的趨勢下,年輕人的債務直線攀升。受訪者中,平均每五人中就有一人負債。負債金額在十萬新台幣以下與十到五十萬之間者最多,各占三成七,還有一成七的受訪者債務已經累計到上百萬。同時,年輕人的存款額也明顯偏低,近六成受訪者的存款還不到十萬台幣。
案例
全職考生
27歲,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的詹益昌,從軍中退伍,就開始準備律師、司法官、調查局人員等國家考試。然而,每年從年初到年底,每一個國家考試放榜,他總是高分落榜。獨立賺取生活費與考上國家公職人員,像是兩個無法兼顧的目標,去年年底,確定司法官考試落榜之後,眼看著生活費所剩不多,於是,他收拾行李,退了台北的住處,回到台中縣豐原的家,認命的當起全職考生。
他不用自己洗衣服、做飯,每天早上一起床,吃完媽媽煮的早餐,就到圖書館報到,中午、晚上回家吃飯,其餘時間都用來讀書。就像按時出門上下學的青少年一樣。
窩在家裡,不肯接受現實
對自己的期望高,不肯接受高學歷低就的現實,讓這群年輕人寧願窩在家裡。高等教育政策改弦更張,讓大專畢業生在10年內暴增近兩倍,台灣的大專以上勞動力成長到91年的297萬7千人,多了140萬6千人。大專以上勞動力占總勞動人口數也上升了29.9%。大專畢業人數膨脹,學歷貶值,但是這群年輕人對自己工作的期待並沒有向下調整。
忠於自己,在家摸索興趣
比起上一代,這一代年輕人也比較忠於自己,認為應該從事有興趣的工作、生活與工作應該平衡,不應該像上一代罔顧興趣,只會埋頭工作。
所以,家成為一個溫暖的巢,讓這一代年輕人有較多的餘裕慢慢摸索自己想做什麼。
“我想趁年輕時多一點不同的經驗,所以才會想要一邊準備考試,一邊到咖啡店打工、當戶外休閒教練,”詹益昌說。 “其實我心裡也擔心,萬一三十幾歲的時候還考不上國家考試的話,有這些工作經驗,我至少還找的到其他工作,”他坦承內心對未來的不安。
父母過度保護
父母親的過度保護,寵成一批青年回巢族。 “這一代年輕人的父母親其實要負很大的責任,”萬寶華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崇領認為。 在歐、美國家,年輕人讀大學時必須自籌經費,畢業就要決定生涯、獨立生活、賺錢養活自己。這樣的現象,在台灣上一代的年輕人身上還看得到,當時,高中、職畢業就要工作賺錢補貼家計,有立即就業的壓力。 但是,在台灣,年輕人要念研究所、出國讀書,父母親供給學費、生活費、零用錢,畢業後,即使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回家讓父母親養。這一代的年輕人一畢業,不用面對立即就業、養家活口的壓力,因為有父母溫暖的巢可以窩著。
40歲的李崇領觀察,這一代年輕人的父母親苦過,不捨得孩子吃苦,加上小孩生的少,所以從小孩讀書時,就要什麼給什麼。這種從小養成的溺愛態度,也延伸到孩子長大成人,結果,這一代年輕人還像是在青春期,不容易獨立。
這群青年回巢族的父母親或許不知道,在他們“其實也沒什麼,不過是多一雙筷子,多一張床”的觀念下,青年回巢族延緩獨立期的時間一拖長,很有可能逐漸喪失獨立自主的動力與能力。 其實,有父母親的照顧,對於忙於工作、未婚的青年回巢族來說,就像是一個“有傭人的旅館”,不需擔心生活起居等雜務,可以專心在工作與生活上。
五專畢業,23歲的許映玉(化名)跟家人住在台北縣的三重市。她每天一早出門上班,晚上下班回家。早上吃母親做的早餐,還帶便當到辦公室當午餐,晚上回家吃飯、洗澡、睡覺,衣服交給媽媽洗,“跟從小到大的生活都一樣,差別是,以前白天是上課,現在白天是賺錢,拿四分之一的薪水回家,”她說。習慣有人照料,不太會煮飯的她指出,這樣的生活在年輕一代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