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回回營清真寺
- 地理位置:北京紫禁城西苑門南牆外
- 占地面積:約二十五畝有餘
- 始建時間:乾隆二十七年(西曆1762年)春
歷史沿革,規模建制,建築特點,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時,在皇城南牆外,即東安福胡同北側建回回營,供回部族人居住。回回營內還設有辦事房,以內府官董其事。因容妃的五叔與堂兄等配合清軍平定新疆回部有功,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降旨授和卓為回回佐領,以投誠回眾編為一佐領,並讓容妃的五叔和堂兄等與其族人在東安福胡同之北的回回營居住。
不久又興建了回回營清真寺,這個回回營可與其它北京回回營不同,這裡都是在平定大小和卓戰爭中有功的維吾爾族人,生活方式和信仰與被漢族同化了許多年的本地回族不同,民間又稱這裡紅帽子回回。
這也是距離皇宮大內最近的一個回族聚居區。乾隆這么做似乎不只是寵愛香妃,同時含有通過與維吾爾貴族之間的通婚以及信任,達到長久穩固邊陲、促進民族團結的意味。在這裡建立回回營和清真寺就像承德外八廟,北京的黃寺等建築的作用是一樣的。
規模建制
回回營清真寺的布局比較特殊,坐南朝北,不同於普通清真寺的坐西朝東。
該寺其地址即昔紫禁城西苑門南牆外,寺正門直對寶月摟。就正門上建望月樓,北望中南海,可一覽無遺。而此摟又作“喚拜樓”,深夜“邦塔”時登樓高聲誦念“班克”,聲借海音,遠播數里。附近教外人俗呼此摟為“望兒樓”,謂香妃父母思女來京,不能入宮,藉登此樓,北望寶月樓,可與香妃晤面,故又呼寶月樓為“望家摟”。總之,事屬民間所傳,究否無從考證。而大殿建築,亦頗費匠心。明九暗七,四面皆走廊,周配角亭四座。殿中央起作為亭式,金頂火檐,高起雲涌,有如天壇之祈年殿然,碧色之琉璃瓦與米色盲柱相映壯麗,極盡輝煌之能事。此外浴室及講堂等建築布置,無特殊異,故從簡記述。寺外周遍植柏柳百餘株,每至夏季綠色蒼蔭,幽靜莊嚴,昔日之景色,可想概見。聞此寺建築時,建期約四年之久,費用官銀至一帑之巨,亦可雲偉觀也。
建築特點
其大門,建築奇古,下為巨石壘成,儼如城門。雉堞環拱,倍極莊嚴。其上為小屋,朱壁輝煌,如廟宇。再上為有窗之屋。頂端仍為小室,四壁軒敞,無戶無牖。統計上下共四層,高逾二丈以上,人過其下,仿佛身到西域也。香妃晏居,每憶家則登樓南望,以慰幽思。故民俗呼為“望家樓”雲。辦事處之南部,為禮拜寺。系同時建,有碑記事。
地理交通
位置
北京紫禁城西苑門南牆外。
交通
公交:乘車到回回營清真寺附近下。
火車站:北京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