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力鏢

回力鏢

(Boomerang),又稱回飛棒飛旋鏢迴旋鏢,一種擲出後可以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飛回來的打獵用具,曾作為一些地區土著的狩獵工具。其中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最為著名。飛去來器繞著弧形軌道飛行,在不使用其他的工具的情況下,以最短的時間飛出最長的距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飛棒、飛旋鏢、迴旋鏢
  • 外文名:boomerang
  • 飛行原理:空氣動力學
  • 最早使用者:澳大利亞土著
歷史,飛行原理,類型,其他資料,參考資料,

歷史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狩獵時使用的工具出名,飛去來器(回力鏢)就是其中一樣工具。與飛去來器相似的東西,在非洲和歐洲的岩畫和遺蹟中都有記載,這些岩畫和遺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紀元前。亞述的壁畫中,士兵所使用的武器中有類似飛去來器的物品。因為有越來越多人使用弓、箭和槍等工具,飛去來器的存在開始被人們淡忘。不過,在近幾年中,飛去來器開始作為比賽的項目。現在,飛去來器在美國和歐洲已經成為一項體育比賽。

飛行原理

飛去來器的材料有木材和塑膠等堅硬的物質。可是,簡單的紙杯和紙張等也能作為飛去來器材料。飛去來器的形狀可分為“V”字型、十字型和三角形等形狀。飛去來器的支翼的切面使飛去來器所受的空氣升力上升,令飛去來器器身穩定。飛去來器和陀螺一樣,其轉軸繞著直線旋轉。升力及穩定性使飛去來器上升,旋軸的轉動令飛去來器回飛 。

類型

  • “V”字型
  • 香蕉型
  • 鐘型
  • 三葉型
  • “十”字型
  • 多葉型

其他資料

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原會標是根據飛去來器繪製而成,圖案上方用飛去來器組成一個舉著奧運火炬奔跑的運動員形象。人們把飛去來器當作娛樂。投擲飛去來器比賽更風行歐美,在德國北部每年都舉行世界性的飛去來器錦標賽。
美國人以飛去來器之名戲稱尼特族
在另一方面,尼特族在美國稱為歸巢族boomerang kids,或譯為“飛去來族”),意指孩子畢業後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人民心目中與飛去來器的自動回返特性相似,遂被美國人以飛去來器之名戲稱之。

參考資料

  • Beat Aepli: Bumerang. 1998, ISBN 3-908236-01-0
  • Dietrich Evers: Bumerangs rings um die Erde. 2004, ISBN 3-937517-02-2
  • Axel Heckner: Die Bumerangschule. 2004, ISBN 3-936705-54-2
  • Michael Siems: Die neue Bumerang-Mappe. Selbstverlag
  • Günther Veit: Bumerangs. Werfen, Fangen und Selberbauen. ISBN 3-88034-187-7
  • Ulli Wegner: Bumerangwerfen - spielend lernen. ISBN 3-89535-425-2
  • Klaus Dieter Franke: Die Bumerangfibel. 2007, die 7. Auflage im Selbstverla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