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回不去的故鄉》選取了作者從2005年至2019年期間所寫散文中以農村為題材的作品52篇,將採藥、種地、收麥、耱地、看瓜、餵豬、放羊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勞動場景復原般地寫出來,描述了一幅色彩並不斑斕的暖灰色調的鄉村圖景,展現了種種即將消失的人情世故,描繪了一個不確定的故鄉——陝西以北、白水以遠、台塬和高原交接的鄉村,這不僅是對個人經歷的回憶,更是對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之間過渡地帶傳統農耕文明的記錄。
作品目錄
回不去的故鄉 採藥 種地 一地西瓜 青黃不接 有饃有面 國小記事 我的學校我的班 門前的路修好了 | 黃紙春聯 管飯 田間地頭 老鼠 牽掛 上鎖的門 村有往來生意人 遠去的師父 辣子湯 | | 東澇池 我的白天和夜晚 看電影 生產隊的那些事兒 村西頭的燒磚窯 做點生意 幾尺粗布 一窩窩好雞 窮不離豬 | | 油燈 從冬月到臘月 過年 正月十五提燈籠 做豆腐 村裡的戲 一生一場風 後記 附錄 |
作品鑑賞
該書體現著作者對故鄉的濃濃情懷。即使生活在同一片土地,每個人心中的故鄉也大不相同。石俊榮筆下的故鄉既獨屬於自己,又引人共情。“回不去”的定語使它帶著淡淡的哀傷,時移世異的感慨讓它裹著童謠般的雋永,充滿個人記憶的小事為它抹上私語的色彩。與描寫宏大的場景不同,《回不去的故鄉》講述了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平凡的小物,它們充滿了生活的樂趣。那些父輩口中過去的物件,在讀者看來也許十分陌生;那些對過去的感慨,也讓人難以共情。但通過石俊榮的書寫,使過去的情感與此時共通,彼時的老物件也帶著時代的情感烙印。比如書中寫道,作者一直渴望擁有的“軍用水壺”。一個普普通通的水壺,卻被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內涵。因為它象徵的是“烈日炎炎下在麥茬地拾麥穗時,拿起軍用水壺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喝幾口水”(《軍用水壺》)的暢快,這背後又有著拾麥穗的艱辛襯托。為了體現對軍用水壺的渴望,作者細細描寫了拾麥穗的辛苦。它不像油畫一樣美好,也不像詩歌一樣燦爛,有的是嚴酷的太陽、無處乘涼的麥場、刺疼腳底的麥茬,還有指甲蓋周圍被麥茬戳傷的小口……這一切的辛苦都只為了軍用水壺。這正是《回不去的故鄉》的可愛之處,它不言艱辛,不抱怨苦難,有的只是曾經的真情實感;它不故作深沉,不濫情感傷,卻能讓人會心一笑。
讓人會心一笑的還有作者筆下的驢。在農村隨處可見的驢,在石俊榮眼裡,卻有著不一般的品性。它們心情舒暢時,耐力驚人;耍起性子來,讓人無可奈何。“它不願意走的時候,就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你用再大的勁抽它,它都不動。我見過幾鞭子下去身上血痕累累還是一動不動的驢。”作者還將驢與其它動物作了類比:“再犟的牛,只要挨兩三下鞭子,都會乖乖地負重前行。馬和騾子也都一樣……不屈地站著挨打的我沒有見過。”(《驢的脾氣》)對驢的觀察,正體現了作者石俊榮對萬物皆有靈的體察。而選擇用“不屈”形容驢的性格,也道出了自己對動物的感情。這一點在《牽掛》一文中也體現了出來。在石俊榮的筆下,村裡的娃娃不僅有那些可愛的孩子們,還有“雞娃、豬娃、牛娃”,它們都是家裡的一員,哪個夜裡不回來,都讓人好一陣操心。從農村的驢、雞娃、豬娃,到一直渴望的軍用水壺、村裡的戲、過去的手藝,再到師徒關係的傳承、要賬、借東西的習慣……像文章《一生一場風》中所說:“我已經老了,風還年輕。”一代人終將老去,總有人正年輕。石俊榮的故鄉在回憶中漸漸故去,卻又因記錄而永恆。作者用質樸的情感寫下了實實在在的故鄉風貌,又用詩一樣的語言打造了烏托邦的心鄉。
故鄉之故,在於其將永遠留在過去,承載著每個人成長的印記,是鄉愁的目的地。它因個體經驗的不同而折射著迥異的魅力,正因如此,石俊榮的故鄉是可愛的,它時而懶散,時而輕快,時而感慨萬千;石俊榮的故鄉又是真實的,它鮮活富有靈氣,自成一派。儘管它有些不拘一格,有些私人。但在這裡讀者能夠看到一棵樹的生長,一個人的歡笑,一個村莊的憂愁。也能夠看到將被遺忘的那些人,那些事。
作品評價
該書是一部故鄉回望錄,一部鄉村在現代文明化進程中的憂思錄。書中所選50篇文章,皆是發生在渭北台塬和高原交接的一個鄉村的故事。在書中,作者把人生揉進生活,用詩性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有趣的筆觸,描述了那個年代農村的凡人凡事和曾經的過往,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書中文字,既刻畫了鄉土中國的風俗人情與發展肌理,還描摹了廣大鄉民擁有的堅忍、執著和毅力,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字裡行間盡顯生命的質樸,讓人們在遠望鄉村中,追憶心靈歸所,感受原始、自然純淨的人性美。書中文字有一種穿透歲月的徹悟感,並把這一種人世洞悉變成插圖說明,和著熟悉的鄉村照片,讓人一見傾心,愛不釋手。
(《雲浮日報》評)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石俊榮,陝西省白水縣北塬鎮卻才村人,1972年出生,現任西安報業傳媒集團(西安日報社)區域傳播事業部副主任。自1989年起在報刊上發表作品,從事寫作30多年尤其是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來,采寫了大量的新聞作品,其中一些在中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推動了社會進步。先後多次獲得過趙超構新聞獎、陝西新聞獎、西安新聞獎等,西安市優秀新聞工作者。2005年出版通訊散文集《生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