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龍金鐲,出土於鹹陽市郊唐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龍金鐲
- 出土時間:1988 年
- 出土地點:鹹陽市郊唐墓
- 直徑: 6.5 厘米
簡介,手鐲的歷史,
簡介
出土,鹹陽文保中心藏。金鐲為橢圓形, , 厚 1---1.7 厘米 , 重 111 克。由兩節半圓共四條龍組成,龍頭相對處為兩龍口對銜一四瓣花朵,花下由兩穿扣合,穿內用一小金條作轄,並連線一小圓金珠,可隨意活動。龍的眼、耳、鬃清晰可見,龍身為魚鱗紋。金鐲以對稱的雙節鑄成兩組二龍戲珠的圖案,構思巧妙,生動傳神。屬國家一級文物。
手鐲的歷史
手鐲是套在手腕上的環狀裝飾品,手鐲在我國出現的很早,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已喜歡戴這種飾物,其大多取天然材料如骨、石、牙、玉等製成,也有少數陶製品,形狀有圓管狀,花式圓環狀等,這些實物出土時多套在人骨腕部,反映了當時的風尚。商周時期出現了金鐲,通常以 0.3 厘米的金條彎製成環狀,兩端捶扁,形如扇面;也有將其焊成圓環的。春秋戰國時,以玉製品的環狀手鐲為主,秦漢時期主要以銅製的圓管狀手鐲為主,隋唐五代時,手鐲的製作更加精緻,式樣也非常豐富。如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玉鐲是由三段組成圓環狀,每一段兩頭都以金花絞鏈相連,可以開啟,造型別制,製作精細。宋以後至今,手鐲一直受到婦女的青睞,而且式樣變化多端,一直戴到手臂,也許受到這種裝飾風氣的影響,一種新型的裝飾物應運而生——那就是幾個手鐲合併一起,組成一件飾物,名叫臂釧。
從手鐲出土的實物和發展的演變來看,象唐代四龍金鐲這樣的造型、紋飾、式樣及工藝等還屬首次發現,不愧為手鐲中的上乘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