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諦十二因緣

四諦十二因緣

苦、集、滅、道四者為四諦。釋迦牟尼佛說,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純苦無樂,而眾生無知,反取苦為樂;歸納其類,分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這就叫著苦諦。因為眾生自尋煩惱,以採集苦因而成苦果,誤以為樂,這就叫做集諦。如欲滅去苦因苦果,達到離苦得樂,這就叫做滅諦。因此必須要以求證道果,升華人生而得達究竟的法門;這就叫做道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諦十二因緣
  • 類別:佛教教理
  • 提出:釋迦牟尼
  • 提出時間:約公元前1世紀
簡介,十二因緣,

簡介

人、世、事、物萬法,一切都是變幻不定的,生生滅滅,所以名之為“無常”。人生一切,純苦無樂,因此名之為“苦”。一切皆空,所以名之為“空”。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畢竟沒有我們的存在,所謂世界身心,但為我的所依,並非我的真實,又名之為“無我”。因此綜觀人生世界,名之為“無常”、“苦”、“空”、“無我”。
十二因緣首先從無明開始,無明就是不明根本,不知其所來的意義,普通人們對於生命或心靈意識活動的源泉,都是一本糊塗,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覺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眾生,都從無明而來,所以姑且裁定以無明為開始的因。首因無明而發生第二相互關係的行,行就是動能的意思。第三因行而有識的作用,識是基本能思的潛力。第四因識而構成名色。第五因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與色等六塵進入的現象。第六因六根而發生接觸的感覺。第七因觸而引起領受在心的感覺。第八因受而發生愛欲的追求。第九因愛而有求取的需要。第十因取而有現有的存在。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歷程。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後果。復因老死而轉入無明,又形成另一因緣的生命。
無明循前列循環因緣的次序,而互為因果,因此生生滅滅,如環的無端無盡,虛妄相續,建立一個幻化的人生世界歷程的現象,同時,又用這一法則,說明物理的,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段時間中,說明生命延續的法則,擴而充之,又可用與對空間時間的解釋。

十二因緣

一無明:明即智慧光明,無明即是貪慾、嗔恨、愚痴等產生的煩惱,也是種種蠢動心理的迷惑之源;
二行:即是前生所造的善惡諸業,也就是前世身心的行為;
三識:即是由過去世的業力,感受果報之初起妄念而托母胎,投生為今生的神識;
四名色:即是投生於母腹後形成胎兒的身心狀態;
五六入:即是在胎中長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覺器官---六根;
六觸:即是出母胎後,自己的六根與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等相對接觸的六法;
七受:即是由接觸外境自己所感知的苦樂心境
八愛:即是厭苦喜樂而生貪愛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動;
九取:即是因欲愛旺盛而對於貪染諸境而起取著心;
十有:即是由於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將要導致感受未來世的生死之果;
十一生:即是因了今生造作的業種,所感受來生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聚合之身;
十二老死:來生既有了五蘊假合之身的出生,必將衰老而至死亡。
十二因緣,說明了人生的由來和生命的流轉,自前生今生而到後生之間的因果關係,即稱為三世兩重因果,但在此十二因緣的迴轉又可用惑業,苦的三種連鎖反應來說明: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之惑的蠢動,所造作了前生的善惡諸業;由於前生的善惡諸業的引導,所以要感受來生的生死之果,這就是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法則。
惑:過去世的無明,現在世的愛及取
業:過去的行,現在世的有;
苦:現在世的名、色、識、六入、觸、受,未來世的生及老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