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生殖方式
四膜蟲的生殖方式分為
有性生殖和
無性生殖兩種。在外界營養成分不足時,可以引起四膜蟲
的有性生殖。在有性生殖的過程中兩個蟲體接合在一起,四膜蟲每個蟲都有1個
大核和1個小核,接合後其中的
遺傳物質發生重組。重組後會使蟲體產生突變,依靠這些突變的蟲株,科學家可以進行更為深入的細胞學研究。在Orias的實驗室中就保存了很多的突變四膜蟲。
七種性別
四膜蟲交配時,其後代的性別可能和其父母的性別都不一樣——有7種可能的性別。研究人員發現了四膜蟲中決定其後代性別的複雜DNA特性,並確認了性別形成是隨機的。該結果發表在3月26日的《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上。
每一隻四膜蟲都有其自身性別或交配模式的基因——存在於其常規的
細胞核中,同時也帶有另一個僅用於繁殖的細胞核。這種“
生殖核”不完全包含7種交配型基因,經過剪下、貼上的過程,最終會留下1個完整的基因,其他6種會被淘汰。重新調整過的DNA成為四膜蟲下一代常規細胞核的一部分,並會決定其交配模式。
在四膜蟲通過接合產生子代時,子代的體核在發育過程中需要在6種殘缺的基因對中挑出一種,並組裝成完整的基因對,才能使子代呈現對應的交配型。研究者發現,這一交配型選擇過程是隨機的——在子代的體核發育過程中,上述串聯的交配型基因序列會發生一系列隨機的剪下-連線反應。6種殘缺的基因對中的5種會隨著反應的進行被刪掉,而剩下的一對則會與II型的MTA末端序列以及III型的MTB末端序列組裝,形成具有功能的完整MTA/MTB基因對 。
研究人員稱,由於交配模式會幫助四膜蟲識別其他不同的性別,這個發現會幫助他們了解包括人類細胞在內的其他物種細胞如何識別那些與其自身不同的細胞
自身交配繁殖:
當覆蓋在纖毛上的
單細胞生物――四膜蟲交配時,其後代的性別可能和其父母的性別都不一樣――有7種可能的性別。每一隻四膜蟲都有其自身性別或交配模式的基因――存在於其常規的
細胞核中,同時也帶有另一個僅用於繁殖的細胞核。
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了四膜蟲中決定其後代性別的複雜DNA特性,並確認了性別形成是隨機的。
研究人員將報告發表在3月26日的《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上。
每一隻四膜蟲都有其自身性別或交配模式的基因――存在於其常規的細胞核中,同時也帶有另一個僅用於繁殖的細胞核。
這種“
生殖核”不完全包含7種交配型基因,經過剪下、貼上的過程,最終會留下1個完整的基因,其他6種會被淘汰。重新調整過的DNA成為四膜蟲下一代常規
細胞核的一部分,並會決定其交配模式。
研究人員稱,由於交配模式會幫助四膜蟲識別其他不同的性別,這個發現會幫助他們了解包括人類細胞在內的其他物種細胞如何識別那些與其自身不同的細胞。
科研用途
四膜蟲易於在實驗室里培養,因此四膜蟲從早年開始即是一種
實驗生物學上所使用的
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用這種生物當作範例與工具,研究各種
基礎生物學的現象。由於可以大量培養四膜蟲,所以它適於作為生化純化分析的材料來源。現代的
分子生物技術與分子遺傳操作法也已經成功地使用在四膜蟲上,研究人員可以把
DNA克隆入四膜蟲細胞中,這些DNA可經由
同源重組互換的方式將染色體上的
基因敲除(knock-out),或在特定的
基因座上將基因置入(knock-in),因此四膜蟲也適於藉由
遺傳工程技術來解析基因的功能。近年來,四膜蟲大核的
基因體(genome)也已經完成定序,所以在進入基因體時代的今日與後基因體時代,生物學家仍可以持續以四膜蟲為材料進行研究。
四膜蟲細胞最大的特點是在一個細胞中有兩種核:小核和大核。具有眾多染色體的四膜蟲大核好比一個豐富的資源庫,為研究遺傳物質DNA代謝所需的分子提供了基礎。這也是作為染色體末端的
端粒最早在四膜蟲中發現的重要原因。
在過去50年中,科研人員在以四膜蟲為實驗對象的基礎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如20世紀60年代第一個微管動力蛋白的發現、70年代端粒的發現、80年代
核酶與
端粒酶的發現、90年代
組蛋白乙醯化翻譯後修飾功能的發現成為當下熱點研究表觀遺傳學的經典文獻之一、大核DNA重整中RNAi機制的存在作為共同發現者被評為2002年美國Science雜誌十大科學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