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別義,也稱“殊聲見義”“兩聲各義”。訓詁術語。指用改變原字聲調的方式來表示不同的詞義。如《馬氏文通》卷二:“王字,名用平讀。《詩經》:‘王此大邦。’動字,去讀。”意即“王”字作名詞用時讀平聲,作動詞用時讀去聲。
大約始於漢代,盛行於晉宋。主要是去聲和其他聲調互相轉化。有由動詞轉化為名詞的,名詞讀去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聲別義
- 外文名:examples identifying the four tones
- 別名:殊聲見義、兩聲各義
- 概念:用改變原字聲調的方式來表示不同的詞義
舉例,注釋,
舉例
顧名思義,多義多音字有多於一個讀音,其中必有一個為“慣用音”;如果另一個音只是與慣用音的聲調有異,意思又有不同,此音稱為“破讀”(較常見叫法)或“讀破”。以下列舉數例:
國語、粵語有共同四聲別義的字
字 | 慣用音 | - | - | - | 破讀(一) | 破讀(二) | ||||||
- | 國語 | 粵語 | 詞性 | 例詞 | 國語 | 粵語 | 詞性 | 例詞 | 國語 | 粵語 | 詞性 | 例詞 |
衣 | yī | ji | 名詞 | 衣裳 | yì | ji | 動詞 | 衣錦還鄉 | - | - | ||
擔 | dān | dam | 動詞 | 擔柴 | dàn | dam | 名詞 | 擔子 | dàn | dam | 量詞 | 一擔柴 |
國語、粵語有不同四聲別義的字
字 | 慣用音 | 破讀(一) | 破讀(二) | 破讀(三) | ||||||||||||
- | 國語 | 粵語 | 詞性 | 例詞 | 國語 | 粵語 | 詞性 | 例詞 | 國語 | 粵語 | 詞性 | 例詞 | 國語 | 粵語 | 詞性 | 例詞 |
泡 | pāo | pau | 名/量詞 | 一泡尿 | pào | pou | 名詞 | 氣泡 | pào | pau | 名詞 | 燈泡 | pào | pau | 動詞 | 泡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