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涅槃

四種涅槃,教義名數。亦稱“涅槃四義”。瑜伽唯識對於“涅槃”的詮釋和分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種涅槃
  • 別名:涅槃四義
  • 性質:教義名數
  • 出處:《成唯識論》
出處解釋
據《成唯識論》卷一○,即:(1)“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即以“真如理”為體,從“真如理”之“性本寂”而名之為涅槃。又據《述記》釋,此“真如理”特指“七真如”中的“實相真如理”,所謂“二無我所顯實性”。由於此涅槃側重從“理”上講而非指“心”、“智”,所以相當於“理佛性”。所謂“具無量微妙功德”;《述記》釋之為“以能順生諸功德”,而非指其容含一切功德。(2)“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此指“真如”已不被“煩惱”所障,生死之因已斷,而生死之苦果猶有餘存,故名“有餘依”。(3)“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此指“真如”已出離生死苦,煩惱及所依之身皆滅,永不在三界之內。(4)“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上之“有餘依”和“無餘依”兩種涅槃,只盡“煩惱障”,未離“所知障”。唯無住處涅槃二障俱滅,故不脫離生死而超越生死,以利樂有情,至於無窮。第一種涅槃,作為“理佛性”,一切眾生皆有;第二、三兩種,特別為聲聞、緣覺二乘無學者所有;而佛世尊則四種皆有。唯第四種反映了大乘涅槃觀的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