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為句

馮友蘭先生在1942年寫的《新原人》中寫出了他的境界說———他的哲學的靈泉。此書自序一開始就寫了張載的四為句。

這四句名言歷代流行不衰。近年,溫家寶總理在國外演講或接受記者採訪,曾多次引用;2005年,時任台灣國民黨主席的連戰先生訪問大陸,也曾用以寄語北大學子。足見張載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強盛。

基本介紹

  • 作者:張載字子厚
四為句的內容,“四為句”今譯,

四為句的內容

北宋著名理學家、關學領袖張載字子厚,人稱橫渠先生(1020-1077年),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遺產,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四為句”簡釋
第一句“為天地立心”。目前比較流行的解釋是,認為天地沒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為天地立心”就是發展人的思維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規律。這是一種誤解。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詞並不專指自然界。儒家經典《易傳》中有一個關於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傾向於把天、地、人看作一個整體。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間”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個人和人間社會。張載把社會涵義的“天地”,也稱作“天下”。其次,張載並沒有否認“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復卦》的術語,張載作為著名的易學家認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橫渠易說·上經》)顯然,在天地能夠生成萬物這一意義上,張載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無需人來“立”,否則將不恰當地誇大人的能力。其實,“為天地立心”是指為社會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價值系統。張載在其著作《經學理窟》中,對“立心”的涵義、方法等內容有集中的論述,如果視而不見,對“立心”的理解則易流於臆斷。在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必然會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正蒙·誠明》)依據這些資料來看,“為天地立心”的涵義很清楚,其重點不在認識論,而在價值論。
第二句“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眾,“命”指民眾的命運。這涉及儒家一直關注的“安身立命”問題。史稱,張載“喜論命”。“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運。歷史上長期流行的是命定論,認為人只能聽憑命運的擺布。然而張載卻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賦予生命以意義。因此,“為生民立命”是說為民眾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的意義。
第三句“為往聖繼絕學”。“往聖”,指歷史上的聖人。儒家所謂聖人,其實就是指人格典範和精神領袖。“絕學”,指中斷了的學術傳統。理學家普遍認為,儒家學統自孟子之後就中絕了,所以要努力恢復。張載繼承“絕學”,卻並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創新,在他的學說中有不少內容是六經所未載,前聖所未言的。
第四句“為萬世開太平”。“太平”、“大同”等觀念,是周公、孔子以來的社會政治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覯等人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過“致太平”的主張。張載不局限於當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遠的視野展望“萬世”的“太平”基業問題,這是他的不同凡響之處。對“四為句”的理解,不能脫離宋初的建國背景。趙宋統治者總結國家長期分裂的經驗教訓,為了重建社會秩序,確立了“以儒立國”的國策。在這種政策環境下,以張載等人為代表的北宋理學家的最大關懷,是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恆的精神基礎,而不是認識“自然界的規律”。總之,“四為句”涉及社會和民眾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傳承、政治理想等內容。

“四為句”今譯

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
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
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
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