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圖(四清圖卷)

四清圖

四清圖卷一般指本詞條

《四清圖》是元代畫家李衎創作的一幅畫紙本水墨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

此圖原為長卷.約在明代中期時被分割為前後兩卷。前卷畫慈竹、方竹各一叢,現藏美國堪薩斯納爾遜·艾特金斯美術館。這裡所選藏故宮博物院的一段為後卷。圖中所畫蘭、竹、石、梧名“四清”,意喻君子的高潔品性。此卷亦可分為前後兩段,前段畫二石、叢竹和蘭.取由右向左的斜勢,後段畫二梧桐和叢竹。畫家於物造型,以實為主,竹樹皆節葉具備,蘭石亦轉疊多姿。畫中枝葉雖密,但筆筆秀雅簡潔,取形造勢,不無順暢。墨色濃淡相宜,變化自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清圖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者:李衎
  • 規格:縱35.6厘米,橫359.8厘米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別:水墨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四清圖
《四清圖》紙本,約在明代中期被分為兩段,前半卷現藏美國,畫慈竹、笙竹二叢.上有趙孟煩、元復初題跋;後半卷畫梧竹蘭石,藏於故宮。圖中梧桐及竹子多截取中段入畫,採用王庭筠《古木幽槎》和“推蓬竹”的構圖方法,用筆沉著穩健,筆筆交待清楚,墨色淋漓清潤,深淺濃淡都掌握得恰到好處。結構層次、空間關係處理得恰當妥貼,繁而不亂,疏密有致,各種竹子的姿態及新老榮枯之狀都表現的十分真切。畫面疏影橫斜,濃淡相宜,意境幽遠。後半卷有明代周天球題跋。
畫家自題於後:“大德丁未秋九月,王元卿道錄送到此紙,求予拙筆,事多未暇,明年春正月一日,始得了辨。燈暗目昏,自視之,不知何如也。息齋道人薊丘李衙仲賓題。”後押。李衙仲賓”白文印。息齋”朱文印。

創作背景

元代畫竹的風氣很盛行,但畫竹的大類中也有許多細微的講究,比如有專畫雙鉤竹,青綠設色,細筆渲染;也有專畫水墨竹,大筆渲染,有大寫意的風度。李衍則是水墨竹畫的代表人物。《四清圖》是李衍65歲所畫。
梧桐、青竹、蘭草、湖石常被借喻人品的清高純正,故表現這四種“清物”的長卷被稱做“四清圖卷”。該圖是李衍晚年為朋友王玄卿所作。

藝術鑑賞

此圖原為長卷,約在明中期被分割為二段,前段畫慈竹、方竹各一叢,現藏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美術館;此圖為原卷的後段,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後卷用水墨畫梧,石、竹、蘭,稱為“四清”,以梧、石、竹、蘭等物喻人的品格,這是在文人畫中屢見不鮮的題材,李衍是一位畫竹的高手,他對畫竹和研究竹簡直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曾遍歷南方各地,深入竹鄉,細緻觀察,故畫出的竹子栩栩如生:此圖中所畫的翠竹,足以代表他的風格和水平。修竹和一些小枝用汁綠暈染,竹竿的暈染基本是平塗,只在竹節兩端略有暈染,竹葉的賦色較為精工。其葉根和葉尖的色調有所變化,陽面和葉背也不相同,可見作者的細緻程度。此圖開卷畫二石,右側湖石較大,屹立於平地上,頂部似山頭,左側湖石較矮小,頂部呈蘑菇狀,向左傾斜。石的畫法不是用線條勾勒,而是通過濃淡墨的暈染來表現,把石頭的多竅和多層次的扭曲形狀,一一刻畫出來,既充分體現了石質的尖峭,又烘托出石頭旁側的翠竹的精整的線條,飄逸的蘭草由石間伸出,柔和舒展,欲斷還連,還開有兩朵花作點綴,竹間畫有兩株梧桐樹,枝幹粗壯,枝條舒展,相互交錯,桐葉相疊成蔭。以潑墨為葉,筆墨淋漓。在畫法上,此圖表現出的水墨技巧十分熟練,筆法瀟灑渾厚,不落蹊徑,用筆中的取峰、頓挫,長線條揮灑以及有墨竹墨蘭組織的隨機性,都與書法如出一轍,至於其用筆的爽勁和果斷亦非同一般。此畫的又一特點,還表現它的象徵寓意,把梧、竹、石、蘭四者畫為一卷,併合稱四清,具有明確的擬人化寓意,故此畫意境甚高。以致清代著名鑑賞家安儀周贊曰:“真士大夫作也。”畫家自題於後曰:“大德丁未秋九月,王元卿道錄送至此紙,求子拙筆,事多未暇,明年春正月一日,始得了解,燈暗日昏,白口視之,不知何如也,息齋道人薊丘李衍仲賓題。”後鈐“李衍仲賓”白文、“息齋”朱文二印:按大德十一年丁未,公元1307年,畫於明年為至大元年戊申,公元1308年,李氏63歲?原有趙孟俯、元復二題,今在前半卷後,又明周天球一跋則在後半卷後。此卷歷經明人項元汴、清人安岐及清內府收藏。
畫中畫二石,網渾清潤,石後數竿秀竹,清健有力.工整而極瀟灑,蘭草由石間伸出,柔和舒展,欲斷還連。圖下方竹影婆娑,旁出的一枝細勁的新篁,給人以雨後蓬勃之勢,竹間的兩株梧桐,飄忽似煙之態極富韻味。
君子的高潔品性。畫中枝葉雖密,但筆筆秀雅簡潔,墨色濃淡相宜,變化自然。畫上有作者的題跋“大德丁未秋九月.王元卿道錄送到此紙.求予拙筆.事多未暇,明年春正月一日,始得了辨:燈暗目昏,自日視之,不知何如也。息齋道人薊丘李衍仲賓題。”後鈐“李衍仲賓”白文印、“息齋”朱文印。除此之外.還有周天球一跋。
由於是卷裝,梧桐和竹子多截取中段攝入畫面,並採取了王庭筠《古木幽槎》構圖方法,用筆沉著穩健,虛虛實實都被交待得清清楚楚.墨色淋漓清潤,結構層次和空間處理得也十分恰當。整幅畫面繁而不亂,疏密有致,給人一種身臨竹前的感覺,這可能就是李衍注重寫生的效果吧。
圖捲起首繪秀潤的湖石,作者繼承了五代董源的山石畫法,石面皴以長披麻皴,通過線條的濃淡疏密,顯示出石體的結構及層面。二石間夾以青竹四竿,竿以側鋒淡墨畫出;竹葉錯落穿插,崢嶸向上,中鋒行筆,葉尖處筆筆出鋒,益顯俏拔。石後蘭草隱現,蘭葉用“柳葉描”法繪成,顯示出瀟灑飄逸的物性,再往下又是竹影婆娑,梧桐挺拔。梧桐樹幹連勾帶染,蒼老厚重。梧桐葉用“沒骨”法,朴茂蓊鬱。四清聚一畫,各有物態特徵:石的厚重,梧桐的朴茂,竹之俏拔,蘭之灑脫靈秀,均得到充分的表現,而且穿插自然,相映成趣。尤如四君子各具性格特徵,但都顯現出高潔的品德。

名家點評

《四清圖》中所表現出的水墨技巧的熟練程度簡直讓人驚詫不已。用筆中的取鋒、頓挫長線條揮灑,還有墨竹墨蘭組織的隨機性……都與書法如出一轍。至於其用筆的爽勁和肯定果斷毫不猶豫,更非一般專攻工筆習慣於朽底慢描者所能具備。

歷史傳承

後紙有周天球一跋,曾經項氏,李氏鶴夢軒等人收藏。

作者簡介

李衎(1244—1320年),字仲賓,號息齋道人,元大都(今北京)人,仕至集賢殿學士。他平生擅長畫竹,繼承了金文同、王庭筠等畫竹名家的成就,又曾深入江南竹鄉深入觀察,還出使過交趾(今越南),到各處觀察竹子的生長情況和特點,深得竹之“理”,是一位既有深厚傳統繪畫功力,又師法自然的畫家。他的畫風嚴謹,傳世作品有雙勾著色的《雙勾竹圖》、《沐雨圖》等,並著有《息齋竹譜》7卷,對竹的結構品類、生長規律及畫法詳加剖析,既重寫意又重法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