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桿鐵筆

四桿鐵筆

孫犁、趙樹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桿鐵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桿鐵筆
  • 人物:孫犁,趙樹理,周立波,柳青
  • 別名: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
  • 代表作品:蘆花盪、小二黑結婚、暴風驟雨等
  • 分類:作家
孫犁(1913-2002),趙樹理(1906——1970),周立波(1908-1979),柳青(1916-1978),

孫犁(1913-2002)

原名孫樹勛,曾用筆名芸夫,河北安平人。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始人。
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33年畢業於保定育德中學,研究生。1937年參加工作,任安新縣同口鎮國小教師,1939年後參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戰學院教官,晉察通訊社、晉察冀邊區文聯、晉察冀日報社及華北聯合大學編輯、教師,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師,《平原雜誌》編輯。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在延安發表《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被稱為“詩體小說”。此外,還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三集),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評》。《白洋淀紀事》是作者最負盛名的一部小說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成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後歷任天津日報社副刊科副科長、報社編委,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協第一至三屆理事、作協顧問,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顧問、第五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其中一篇文章《蘆花盪》在中學課本中出現,因此得名。

趙樹理(1906——1970)

原名趙樹禮,山西沁水縣尉遲村人。現代著名小說家、人民藝術家。“山藥蛋派”的創始人。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縣貧苦農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文聯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曲藝協會主席,曾任《曲藝》、《人民文學》編委、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他的作品鄉土氣息濃厚,有一種新鮮活潑、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化風格,形成一個俗稱“山藥蛋派”的文學流派。
四桿鐵筆
趙樹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就致力於革命文藝的通俗化、大眾化工作,寫出了許多反映農村社會生活、深受廣大民眾歡迎的小說,如《小二黑結婚》(1943)、《李有才板話》(1943)、《李家莊的變遷》(1946)、《三里灣》、《福貴》、《登記等。全國解放以後,繼續深入農村生活,耕筆不輟,馳騁於中國文壇。短篇小說《鍛鍊鍛鍊》、長篇評書《靈泉洞》(上集),以及《實幹家潘永福》、長篇小說《三里灣》(1955)等,都令人愛不釋手。
十年浩劫中,趙樹理身心受到嚴重摧殘,於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終年64歲。
趙樹理是我國真正熟悉農村、熱愛人民的少有的傑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實地再現了我國農村幾十年來的巨大變革,而且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在弘揚我國優秀民族文藝的傳統、促進革命文藝的大眾化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貢獻。
趙樹理以其巨大的文學成就被稱為現代小說的“鐵筆”、“聖手”,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於晉東南這片家鄉的土壤,熟悉農村,熱愛人民,大量描寫了晉東南獨特的區域民俗事象,或作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進人物性格發展的手段,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周立波(1908-1979)

原名周紹儀,字鳳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益陽人。現代著名作家。
1908年8月9日生出生於私塾教師之家。1924年秋考入長沙省立第一中學,在師長王季范、徐特立等影響教育下,思想追求進步,喜愛新文學。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輟學回縣在高小任教。1928年春隨周起應(周揚)到上海,後考入江灣勞動大學經濟系學習,參加革命互濟會活動。1930年春因散發傳單被校方開除。不久返鄉,開始從事文學寫作和翻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到上海神州國光社當校對員。1932年一二八事件後,因參加工人罷工被捕入獄。1934年7月被保釋出獄。後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負責編輯左聯秘密會刊,任中共左聯黨團成員,並任《時事新報》副刊《每周文學》編輯。他積極從事左翼文藝運動,翻譯了《被開墾的處女地》、《秘密的中國》,譯著近百萬字。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赴華北抗日前線八路軍前方總部和晉察冀邊區參加抗日戰爭工作,任戰地記者,寫出報告文學與散文集。1938年冬到湖南沅陵參與地下黨領導工作,並參加編輯《抗戰日報》。1939年5月被周恩來調到桂林,任《救亡日報》編輯,並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籌備委員。同年12月到達延安,任魯迅藝術文學院編譯處處長兼文學系教員,被選為陝甘寧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執行委員、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理事。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1944年任《解放日報》社副刊部副部長並主編文藝副刊,同年冬任八路軍南下第一支隊司令部秘書,隨軍南征。1945年日本投降後,任中原軍區《七七日報》、《中原日報》社副社長。1946年後被調往東北,先後任中共區委宣傳委員、松江省委宣傳處處長等職,參加土地改革運動,並編輯《松江農民報》。1947年開始創作《暴風驟雨》。1948年調任東北文協《文學戰線》主編。1949年7月被選為全國文聯和全國文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瀋陽魯迅藝術學院研究室主任、政務院文化部編審處負責人、湖南省文聯主席兼中共黨組書記等職,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連續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和全國作家協會理事,併兼《人民文學》編委和《湖南文學》主編。他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和參與編劇拍攝的《解放了的中國》影片,先後獲得史達林文學獎金,《湘江之夜》獲全國短篇小說一等獎。他是中國現代卓有成就的優秀作家。1979年9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四桿鐵筆
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說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選集》、《立波文集》。
主要作品有:《暴風驟雨》(獲史達林文學獎)《鐵水奔流》《山鄉巨變》,短篇集《鐵門裡》《禾場上》,散文報導集《晉察冀邊區印象記》《戰地日記》,譯著《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等。1978年發表的《湘江一夜》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一等獎。

柳青(1916-1978)

本名劉蘊華,字東園,筆名柳青,陝西省吳堡縣人。
早年從事革命活動,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奔赴延安。1943年在米脂縣一個鄉政府任文書,歷時3年。抗戰勝利後,任大連大眾書店主編。解放戰爭後期,又輾轉回陝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國青年報》編委、副刊主編。1952年任陝西省長安縣副書記,並在長安縣皇甫村落戶達14年。“文革”期間,遭受“四人幫”殘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1978年6月13日因病逝世。
四桿鐵筆
柳青歷任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副主席等職。柳青是當代著名小說家。他一貫深入生活,幾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農民中間,有著豐厚的生活積累。他的小說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生活氣息濃厚,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近幾十年歷次重大歷史時期農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品是《創業史》第一部。由於“四人幫”剝奪了他10多年最寶貴的創作時間,《創業史》的全部創作計畫未能如願完成,這是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大憾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雷》(光華書店1947年2月初版),中篇小說《咬透鐵鍬》(載《延河》1958年4月號),長篇小說《種穀記》(山東新華書店1950年3月初版)、《銅牆鐵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創業史·第一部》(中國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該小說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連載)、《創業史·第二部上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第:版)、《創業史·第二部下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第:版)。
柳青故居位於陝西省吳堡縣城以北的張家山鄉寺溝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