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村新圍

四村新圍是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鹽田街道永安社區下轄村,位於鹽田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伯公樹村、老塘村。主要山嶺有牛欄窩、放牛坪、長箭、小梧桐、長窩山始建於清朝,吳、何2姓村民在此搭建棚屋,以墾荒、養鴨為生,後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清嘉慶《新安縣誌·輿圖志》載有鴨矢(屎)墩。歷史上鴨屎墩分為老圍和新圍兩村,20世紀50年代老圍與其他村合併,鴨屎墩只剩新圍,遂改名新圍村;因鹽田三村也有新圍村,故又改名為四村新圍。

歷史沿革,人口民族,經濟社會,歷史文化,主要人物,地方規劃,

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東和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鹽田大隊;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鹽田公社;1983年,屬沙頭角管理區鹽田街道;1990年,屬羅湖區鹽田街道;1998年,屬鹽田區鹽田街道永安社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為劉姓,遷至當地時間不詳。還有吳、何、張、楊、羅、周等姓。吳、何2姓遷入時間最早,吳姓是從中原遷徙至此,何姓從福建遷移至此。
2015年末,戶籍人口110人,其中男性65人,女性45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91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1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000多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人,主要分布在英國、巴拿馬、美國等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經濟社會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荔枝等,土雞是其特色農產品二1989年2月,村民集資成立深圳市鑫群股份公司,主要經營物業出租和管理。2015年,公司經營收入1300多萬元,村民人均分紅1.53萬元。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金融投資、集體經濟分紅等。村中有4棵古樹。節慶日,村民會自製客家茶果、粗葉粄、粽子、蘿蔔粄、年糕。
東海道經過該村。1963年通電,1984年通自來水,1992年通電話,1998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社區有樂群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363人,教職工52人有健身路徑、新圍公園和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

歷史文化

村中存有《吳氏族譜》,記載吳姓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為四村新圍吳姓族人於20世紀80年代纂修。
現存傳統客家民居3間,位於村落西部,建於清末民初,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現已破敗不堪,無人居住。現存宗祠兩座。海生吳公祠建於清朝,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多次大修;土木石結構,坐西北朝東南,三開間二進,面闊10.45米,進深8.7米,由門樓、後堂及廂房組成;門樓開凹斗式大門,花崗岩石匾額書“海生吳公祠”,硬山頂,船形脊;後堂硬山頂,船形脊近年於原地重建,外牆均貼紅色瓷磚。振芳何公祠始建於清朝,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多次重修;土木石結構,坐西朝東,三開間二進布局,面闊11.1米,進深9.03米;山門樓、後堂及廂房組成。門樓花崗岩石匾額書“振芳何公祠”,硬山頂,平脊,正面因近年維修在牆上貼有瓷磚;後堂硬山頂,平脊。廂房已改建平頂。近年重修失去原貌。
四村新圍古井始建於清末民初,現已封閉,不再使用。
現存關帝廟,始建於清朝,重建於1995年。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村民到關帝廟拜祭。村民傳承舞麒麟等客家民俗活動。

主要人物

該村主要人物有吳正才(1916-1945),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為寶安大隊戰士,1945年在長嶺破村作戰時犧牲。

地方規劃

2005年,該村被列入深圳市整體搬遷建設規劃,舊村改造面積2萬餘平方米。至2015年末,項目正在建設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