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公益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博物館愛好者交流平台。成員主要由文博愛好者、青年學者、博物館志願者、高校學生、離退幹部等組成,立足博物館,定期會組織相應的文物歷史考察學習、走進社區、學校,義務向民眾傳播歷史文化知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月公益
- 類別:博物館愛好者交流平台
- 成員:文博愛好者、青年學者
- 定位為:立足博物館關注社會人文素養提升
性質,宗旨,活動,四月愛心博物館:,四月愛心大講堂:,四月愛心圖書室:,愛上博物館,
性質
四月,暖春開始的時節
四月公益組織定位為:立足博物館,關注社會人文素養提升。
宗旨
1、學習,愛好者的交流平台
2、分享,愛心者的分享平台
活動
四月愛心博物館:
北京精選博物館參觀北京周邊戶外採風活動
配合主題講解等形式
與北京低收入家庭孩子分享
四月愛心大講堂:
流動博物館
專題講解講座
走進學校、社區
四月愛心圖書室:
搭建組織內圖書交流平台
為打工子弟學校募捐圖書
建立四月公益愛心圖書室
愛上博物館
王牌活動#日萌一物#
博物館一定繃著臉要說教嗎?文博愛好組織四月公益開啟了博物館展品“賣萌”的先河,吸引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目光。“賣萌”非但不會影響博物館或者文物本身的價值,相反這種萌囧的特性能夠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了解歷史感受文化,為展品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在2012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之際,四月公益在微博上發起了#博物館萌物大徵集#活動,祝所有行走在博物館路上的朋友,節日快樂。文物是有生命的,全在於觀者是否有一雙發現美麗的眼睛。四月公益向所有朋友們徵集博物館萌物圖片,可私信或圈給我們,經四月官博轉發最高者獲贈台北故宮精美導覽圖冊一份,前5名可獲國家博物館明信片一套及贈票2張。
《因為你們我們愛上了博物館》by《北京青年報》
張鵬:國企辦公室主任,務此正業,亦務副業,終此一生以博物館為愛好,2002年起遊蕩於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世界藝術館,從事義務講解幾近九年。
■組稿手記◎張鵬
與幾年前剛剛興起時不同,現今志願者已經成為拉近博物館與普通觀眾的重要紐帶。他們是分享者,分享的不僅僅是歷史的悲歡、文物的厚重、藝術的感動,同樣也包含著以一顆認真生活的心去發現這個世界更多美好的感悟;他們是傳遞者,傳遞的不僅僅是對人類過往足跡的認識與尊崇,更傳遞的是一種盡己所能去幫助他人的向善精神。觀眾們也以懷疑試探的目光重新去了解這樣一批人,是他們用溫暖的語言、真誠的笑容架起了觀眾們與那些冷冰凍的文物之間互動的橋樑,使他們感受到博物館原來可以和自己的距離如此貼近,歷史文化的影子原來就在日常的生活里。他們在跟隨志願者的腳步移走於每一個文物之間時,尋找到的不僅僅是過去的回憶,同時也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博物館記憶”。正是因為這些志願者們,很多觀眾從此愛上了博物館,每去一處總將當地的博物館列為第一位要去的地方;很多觀眾也滿懷熱情加入了他們的行列,成為站在文物旁邊的述說者。
在志願者與觀眾的互動中,觀眾始終是主體,他們眼裡的博物館志願者有很多特點,是儒雅、是陽光、是熱情、是博學,但我相信有一個詞是最貼切的,那就是:溫暖。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10月24日,本報A5版整版刊發了名為《張鵬:我和博物館的周末約會》的人物報導,“義務講解員朋朋”的故事由此傳開,感動了很多人,也讓我們開始更多了解到博物館裡義務講解員這個群體。其實,像張鵬一樣可愛、可親、可敬同時默默工作著的博物館志願者還有很多,今天,受邀擔任我們臨時主編的張鵬,特意帶來一批普通觀眾的稿件,從他們的眼睛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生動的志願者形象,以及他們留在觀眾心裡的溫暖和牽念。——編者
兒子總會問:“是朋朋哥哥講解嗎?”
■追隨義務講解員的奇妙之旅
人大附中二分校 楊非
第一次帶兒子去博物館,是他三歲時。我們參觀的是新首博的《西方諸神——印度瑰寶展》。小傢伙飽含好奇的目光,觀察著每一件展品,不一會就興趣索然。展廳內昏暗肅靜的氣氛讓他很不適應,他拽著我的衣角大聲吵著要走。我忙抱起他走到一位正在給觀眾講解的義務講解員身邊,輕輕安撫他:“乖,聽這個大姐姐講故事。”兒子慢慢安靜下來,饒有興趣地一邊聽著生動有趣的神話故事,一邊欣賞極富異域風情的展品。兩個多小時的講解結束了,兒子仍意猶未盡。從此,參觀博物館先找講解員成了我和兒子的習慣。
如今,兒子已經上國小三年級了,在這幾年參觀經歷中,我們接觸到了很多風格迥異的義務講解員,在所有的義務講解員之中,給我們印象最深刻、影響最深遠的恐怕就是朋朋——這個博學帥氣、沉穩親和的大男孩了。
第一次接觸朋朋是在參觀2008年中華世紀壇的《古典與唯美》展覽中。他生動地介紹了每一件展品,但絕不把自己的理解強加在作品之上,而是引導觀眾們把這些作品放在一個更為巨觀的空間去認識和欣賞,給了觀眾很大的想像空間。那么多觀眾,無論年老的、年幼的,都因為他親和有趣的講解而深深沉浸在唯美的藝術世界中。
於是我和兒子便成了朋朋的鐵桿冬粉。追隨著他,我們參觀了首博、國博、世紀壇的很多精彩展覽。每次去博物館前,兒子總會問:“是朋朋哥哥講解嗎?”如果沒有,他會繼續問:“有講解員嗎?”確實是這樣,因為有了講解員熱情生動的介紹,在孩子眼中沒有生命的展品都煥發出無窮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枯燥的展覽也變得生動起來。
作為一名國中的語文教師,我更希望我的學生們也能感受到博物館的魅力。於是我想到了朋朋,請他為孩子們做了一場《古典與唯美——西蒙基金會藏歐洲19世紀繪畫精品展》的講座。講座非常成功,孩子們在階梯教室中看著一張張美到令人屏息的圖片,聽著一個個新奇有趣的故事,隨著朋朋的講解,感受著浪漫主義色彩的激情,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孩子們完全沉浸在美的虔誠之中。
講座後的那個周末,很多學生相約著去世紀壇參觀,他們在隨筆中紛紛表達了自己對展覽的喜愛與交流著各自收穫。這次講座就像一扇小小的視窗,開啟了很多學生對博物館的興趣與關注。慢慢地,學生們對博物館有了深厚的感情,我想,義務講解員們真是功不可沒。
如今,我和我的兒子、我的學生們繼續著追隨博物館、追隨義務講解員的奇妙之旅,徜徉於博物館的藝術滋養中,兒子曾在日記本上鄭重地寫道:“我長大了也要當一名義務講解員!”我看後,心中倍感欣慰。
在一群穿著隨意的參觀者當中,一個西裝革履不停出汗的中年微胖男子確實很容易吸引眼球。
■朋友老吳的快樂
西城區人事局編辦 梁國瑞
九月份快要結束的時候,收到老吳的簡訊:“八月到姑蘇,旬月即通過蘇州博物館志願者面試,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不亦樂乎。”
我拿起手機就想提醒那個傢伙這兩句詩是白居易寫杭州不是蘇州的,但一看到手機螢幕上他快活得像要開花的肥臉,百感交集,無由地嘆了口氣。
我和老吳是在首都博物館認識的,第一次見面是在2009年夏天。
周末的博物館總是熱鬧非凡,夏天更是如此,因為冷氣開得足,不少貪涼的人在這裡一待大半天,雖然學習文化總好過在家吹空調玩電腦,不過來乘涼的往往穿著不太講究,在一群穿著隨意的參觀者當中,一個西裝革履不停出汗的中年微胖男子確實很容易吸引眼球。
老吳很規矩,參觀博物館永遠著正裝,看到精美的展品總是讚嘆著掏出相機,但如果看到“禁止照相”的提示又會很遺憾地把相機收回包里,即使可以拍照,他也會很仔細地關掉閃光燈,細心地選好一個完美的角度,再按下快門。
那段時間我經常陪爺爺去首都博物館看佛像,一開始還能看見這位兄台在觀眾群中認真看、認真記,專注的神色讓那張胖臉上都能透出虔信的光輝。十月份的時候,我們驚奇地發現,佛造像館的志願者講解員中出現了這位頗有歡喜羅漢感覺的老兄。
老吳是學理工科的,電信專業的碩士,所以他的思辨有很強的邏輯性,這是個很好的特點,但是不見得適合組織佛造像的講解詞,而且他的人文底子同比其他志願者講解員也算不得優秀,所以他最初經常在下班後“偷師”其他講解員,偶爾還會和觀眾當中的居士們聊聊佛學的世界觀,雖然不太理解,但他還是很用心地去記。也就是這時,我和他成了好朋友。
老吳希望所有來博物館參觀的觀眾都能衣冠楚楚,最好穿正裝;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認真聽、認真看,不在館區奔跑打鬧;希望所有的相機都能認識“禁止照相”的標識,所以他會認真地、嚴肅地或者快活地向觀眾們呼籲。
秋初,老吳被公司派往蘇州的生產中心,作為組織生產的高級工程師,大概會在那邊呆上三年兩載,走之前他愁眉苦臉地向他的觀眾群們告別。我們還很擔心那個笑眯眯的、用科學的語言描述彼岸佛國的中年微胖志願者會就此消失,卻沒想到一個月以後,他就在蘇州博物館上崗了。
不知道美麗的江南會不會喜歡這樣一個中年微胖帶著北京口音的志願者。
藝術就是一種享受,聽過她講解的朋友一定都會感到自己變得好年輕。
■他們帶來很溫暖的感覺
廣安門中醫院新藥研發中心 陳雯
“志願者”這三個字總能給我帶來很溫暖的感覺。接觸博物館志願者也是這兩年的事情,每次去博物館,面對著陌生的展品、冰冷冷的說明牌,總是第一時間習慣性地搜尋他們的身影,他們中有的活力四射,有的溫文爾雅,不同的講解風格,都能給聽者帶來知識的享受。
周婭老師總是很優雅,幾次見到她都是穿著連衣裙,雖然頭髮花白了,可性格就像個小孩子!聽過她在國博講解的藝術的啟蒙展,長達3個小時的講解,老師一直都是精神飽滿,“啟蒙”這個詞用在周老師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尤其是對於來博物館參觀的小朋友,周老師就是有辦法讓他們安靜下來,瞪著好奇的眼睛緊緊地跟隨她;周婭老師會啟發每一位聽者用心去感受作品,忘掉那些枯燥的說明文字吧,藝術就是一種享受,聽過她講解的朋友一定都會感到自己變得好年輕。講解結束後我看到老師有些疲憊了,我想每個聽完講解的朋友都會有些心疼她,甚至有些內疚,下次讓老師少講一點吧,她真的很辛苦。但周婭老師總是燦爛地笑著說:“帶著家人和朋友來博物館吧,我在這裡等著大家!”
遲騁是首都博物館的實習志願者,熟悉他的朋友都親切地叫他“老遲”。老遲走的是儒雅范兒,給人的感覺總是很穩重。一次想周六到首博看精品展,他特意從家裡趕來幫我們講解,從青銅到瓷器,再到玉器、書畫,每件展品他都會很耐心地介紹,還會增加很多展品外的知識,我想只有真正熱愛文博的人,才會有這樣豐富的積累吧。其實,像遲騁這樣年紀的志願者還有很多,我最佩服的是他們可以把志願者的工作和自己的生活協調得很好,大家都是30歲左右的年紀,正是工作忙碌、事業剛剛起步的階段,他們願意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無償地來到博物館為大家服務,這種志願精神讓我深深地佩服。
志願者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就是這樣的一群人,不為名利,默默地奉獻著;他們的汗水不為人知,但面對觀眾,他們的笑容永遠是最美麗的。
因為這次的參觀,依依迷上了展覽館裡會講故事的大哥哥。
■依依的依戀
摩托羅拉(中國) 依依媽媽
五一帶依依去上海,原本想去看看著名的世博園的中國館,無奈實在是人多,懶得排隊,於是帶著丫頭去了人民廣場免費的上海博物館。依依去自然博物館、恐龍博物館、動物博物館很多次,都挺有興趣,但是去這種古董的博物館還是第一次。鑒於我跟老公都不是很懂,特意給她租了解說器。
上博的青銅館,寶貝真是不少,不過光是看看標籤,沒啥感覺。依依聽著解說,一開始還挺有興趣,不過漸漸也覺得有些枯燥,我拿過來聽了一下,還真是,我自己都聽不下去。我不由得想起2003年出差去台北,有幸在周末參觀了台北的故宮。那裡面的寶貝多得真是看不過來。我大半天都在青銅館裡溜達,等發現時間不多時,遇到了一位老先生。他一眼看出我是大陸過去的,於是上來給我熱情地介紹,帶著我參觀了當時展出的幾件鎮館之寶。那些寶貝在他的講解下,一下子活靈活現起來,不再讓我感覺冰冷。分手後,我就在想,他為什麼會主動給我講這些呢?是因為我是大陸人嗎?還是……後來我才知道,台北的那位老先生是我第一次遇到的博物館志願講解者。在上博,雖然有解說器,但是感覺大大不如台北故宮志願者的講解。
8月,公司組織去世紀壇看畫展,居然同時有兒童和成人專場的解說,我驚喜之餘趕緊報名,心中卻是忐忑不安,不知道這樣的展覽,依依會不會喜歡,我也有些擔心,西方油畫中的裸體部分對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沒想到的是,她遇到的第一個年輕志願者,是一個帶著孩子坐在地上看畫、講故事的哥哥。那些希臘神話、聖經故事,吸引了依依。聽完介紹,依依帶著我走到“聖阿加塔”的畫前,告訴我:“媽媽,我最愛的就是這幅畫,尤其是那優雅的表情和胸前的血。”因為喜歡,她記住了。更沒想到的就是,因為這次參觀,依依迷上了展覽館裡會講故事的大哥哥。
隨後的日子裡,跟隨著這個年輕的小伙子,依依儘管發著低燒,依然毫不猶豫地去了國家博物館,雖然很多地方都記錯了,但是我開心的是,她真的認真聽了,認真思考了。
其實每次帶依依去參觀博物館,聽講解並沒有指望她能記住多少內容,我只是希望她多親近這樣的志願者,多在這樣的環境中去薰陶。喜歡公司第一次的安排,孩子們一撥兒,大人一撥兒。孩子們獨立跟著講解員時,我感覺注意力更好。另外,我感覺每件展品都有很多可講的內容,每次選擇一個相對集中的主題會讓孩子比較容易理解。比如上次的巴洛克的畫展,每幅畫都有故事,有色彩、有構圖、有細節。如果每幅畫都講得很完整,信息量太多,孩子反而不容易接受。
從2003年台北故宮的老先生開始,正是這些志願者在傳播著知識、傳播著美。感謝他們,因為他們,我和我的小依依從此愛上了博物館。
不知道若干年後,他是否還會堅持著這份義務講解的工作,我相信對他來說,這將是人生最珍貴的一筆財富。
■博物館裡的小清新
寶潔北京研發中心 王立竹
家住在遠郊區,工作的地點也距離市區較遠,對什剎海的印象更多的是朋友們相約吃飯聚會的地方。2011年春天的一個午後,與朋友約好時間,卻因為特殊原因提早了幾個小時到,所以就打算沿著後海逛逛看,沒走多遠就看到了總是聽到名字但從未近距離接觸過的一個地方——宋慶齡故居,門票不貴,便買票進去了。
園子很雅致,幾株柳樹上已經抽出了新芽,小山上幾簇迎春開放,但叫不上名字的花兒清新嬌艷地盛開著,觀眾不是很多,三三兩兩,讓整個園子有了生氣。唯一不同的是每隔不遠就有一個斜搭著紅色綬帶、上寫“小先生”字樣的孩子,看得出來,有國小的,也有中學的。在我衝著一個髮型很是別致的小男孩微笑之後,小男孩大方地走上前來,介紹自己是館裡做義務講解員的小先生,並詢問是否需要聽講解。這讓我喜出望外,總以為做博物館志願者的無非是退休在家、有著大把大把時間能夠自己安排的老人,或者是期望在大學能夠找到一個社會實踐場所的大學生,小學生志願者還是第一次見到,所以我也就爽快地答應了。
小男孩帶領著我,走到每一個需要講解的文物或者小景點前,認真地介紹著,有時會有記不住的內容,顯得不好意思,不由自主臉紅了起來,我很想笑出來,但看到他認真回憶的表情時,剩下的就都是鼓勵了。還真別說,短短半個多小時的講解,讓我對宋慶齡故居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不由感慨,有人引領著參觀的感覺真好。
隨後在交談中知道了他是附近鴉兒胡同國小的學生,幾乎每周末都會在這裡服務,別看年紀小,但接待過很多重要領導,儼然已經成為宋慶齡故居的明星講解員。很可惜的是,最後沒有問他的名字。
不知道若干年後,他是否還會堅持著這份義務講解的工作,我相信對他來說,這將是人生最珍貴的一筆財富。
原本我對於博物館的講解員,從不抱太大的希望……
■從躲避講解到尋找講解
北京康達律師事務所 關姍
從小喜歡文史,愛翻雜書,尤其嚮往考古,於是當聽到國家博物館開館的訊息,讓我興奮不已,但每次路過天安門廣場,看到泱泱的排隊人潮,總是鼓不起勇氣進去。終於在一個夏日的周六,走進了嚮往已久的國家博物館。
喜歡博物館是因為喜歡那份來自遠方的寧靜,所以不論是去哪個博物館、去看哪個展覽,總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去凝視、去感受。對於博物館的講解員,從不抱太大的希望,總覺得是端正挺拔的身姿加上程式化的講解詞背誦,複述著一些講解牌上的內容,因此看到展櫃前湊在一起的人群,我總是避而遠之。起初在國博三層青銅展廳和佛像展廳的參觀就是如此,自己一個人舉著相機,遊走在展櫃和文物中間。
正在自己舉著相機,對著青州的佛像時,一位約三十多歲、長得很精神的講解員已帶著一隊觀眾圍在了文物前面,此時的我已來不及躲閃,為了不影響後面的觀眾,於是就靜靜站在那裡聽著講解,只是希望早點結束,早點離開。但是沒有想到的是,他專業嚴謹的講解讓我刮目相看,從佛教傳入中國時間的不同認識,到每一說法的出處何在,讓我不由覺得出自他口中的每一句話都是深有典故的,不似有些講解員似是而非,也不似有些講解員淺顯直白。就這樣,我隨著他的手勢,從佛像的髮髻到身上的衣飾,從面部的勾勒到細節的刻畫,一點點總結著不同時期佛像造像的藝術特點。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居然放下相機,跟隨著人群走到了下一個展品面前……
後來我從遠遠的後方用力看清他胸前的工作牌,上面寫著:義務講解員 於江。自從這次參觀經歷之後,我開始關注到這一群體,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獨具魅力的特色,有些是專業型,有些是親和型,有些善於與孩子們分享,他們都給短暫停留的遊客們留下美好的回憶。現在每周忙碌的工作之後,還是喜歡將周末的時間安排在博物館裡,只是不同的是,一進展廳我會尋找胸前掛著工作牌的義務講解員。
在曹老師的娓娓講解中,如同沐浴著春風,我似乎聽到了瓷器的玲瓏清音。
■春風化雨曹老師
新浪網友 羅勒葉
作為攝影愛好者,我對故宮有著很深的感情,常在碧空萬里、落日餘暉,或是初雪映照下去感受故宮的博大與壯美。但一次偶然的陶瓷館參觀,卻讓我領略到了故宮的細膩,這一切改變都源於故宮博物院陶瓷館的志願講解員曹敏莉老師。
第一次看到曹老師,是在一個公益組織走進故宮的活動中,她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慈祥,微微的笑意,溫柔的話語,和善的臉龐,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我們聚攏在曹老師的周圍,跟隨著她的講解,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間穿行,聽曹老師用優美的辭彙描繪著這些陶瓷,如數家珍。我能看到她的眼神里閃爍著對這些古代工匠的敬意,能聽到她言語中流露出對這些美器深深的讚嘆。曹老師不但自己講解,而且鼓勵我們多思考、多提問,就像一位和藹的教授在輔導著學生一樣。大量的知識介紹、大量的系統梳理,對於我這樣的瓷器盲來說,無疑可以對理解和欣賞陶瓷有很大提升。在曹老師的講解中,我終於擺脫了懵懵懂懂看陶瓷的狀態,開始用新的眼光、新的視角欣賞這些古代工匠的傑出作品。
不過好脾氣的曹老師也有著急的時候,因為故宮下班關門的時間快要到了,但清代瓷器展館還沒有講到,她趕忙和保全商量,希望能帶我們進去,繼續講解精彩的清代瓷器,我能夠感覺到,曹老師是多么希望我們能夠更多地看到中國陶瓷的輝煌,分享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巧思。活動結束後與曹老師同行的路上,我了解到曹老師是清華大學校醫院的退休老師,雖然年紀大了,但還是利用自己儘可能多的個人時間和走進故宮的觀眾們分享。後來進一步了解我才知道,原來曹老師是北京地區評選的首屆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一,能夠聆聽到她的講解,真的是我們的幸運。
雖然這次活動已過許久,但每當想起還是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在曹老師的娓娓講解中,如同沐浴著春風,我似乎聽到了瓷器的玲瓏清音。
《At Their Service》by《環球時報》
Zhang Peng is not your typical museum tour guide. He doesn't wear a bright jacket, he doesn't hold a flag aloft and his followers don't all wear the same colored hats. Most significantly, he doesn't charge either. The 28-year-old Shaanxi native guides visitors and informs them on the finer points of Western paintings from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on display at the Beijing World Art Museum in Haidian district. Zhang, who works throughout the week as an office manager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any Tongrentang, has volunteered as a museum tour guide for almost a decade.Passion for the arts
Zhang takes pleasure in explaining the history and artist's story behind each painting to visitors. In 2002, he came to Beijing and studied law and psychology at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That year he also visite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nd saw an advertisement for volunteer tour guides. On a whim, he filled out an application form, attended an interview and was promptly hired – one of around 200 successful applicants from a field of over 1,000.
"I was really lucky because I was asked questions in my interview on tangsancai (ceramics using three intermingled colors for decoration). I'd seen a lot of this type of art previously at the Shaanxi History Museum, so I was quite familiar with it," Zhang said.
However it took Zhang some time to find his feet with his new part-time job as a museum tour guide. His first assignment was guiding visitors at a Tang Dynasty (618-907) clothing and decoration exhibition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I just recited the spiel and guided visitors throughout the half–hour tour," Zhang recalled.
However after nine years of guiding countless visitors through some 40 exhibitions, Zhang believe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his job is encouraging people to discover that history actually exists around them.
Volunteer spirit thrives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sparked a surge in popularity of volunteerism in the capital. The trend proved more than a passing fad and today there are more than 5,000 registered volunteers at museums across Beijing.
The job can also be a lot of fun. Volunteer guides at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Culture and Art Museum, which is based on the namesake Chinese novel by Cao Xueqin (1715—1763), dress as characters from the book to allow visitors to get into the spirit of its story.
Aspiring volunteer museum guides must meet strict standards that include having excell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a keen interest in exhibition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visitors of all backgrounds and ages, as well as dependability and punctuality.
In Beijing, the legion of volunteers continues to grow stronger. Our April, an organization founded by Zhang in December last year, promotes museums' exhibitions and now boasts more than 400 members. The name was inspired by the month Zhang came up with the idea for the group, as well as his love for the season of spring. The group holds fortnightly meetings, where members discuss history, culture and other topics related to museum exhibitions. Some members are even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Zhang by training to become volunteer guides.
Guan Shan, 26, works at a Beijing law firm and volunteers as a museum guide. As a member of Our April, she has learnt a great deal from Zhang, who she considers her mentor. "I once guided around 50 visitors at an exhibition containing the top 10 cultural relics at Shandong Museum. Despite preparing for three days, I didn't do the best job possible because I was nervous and lacked experience," she said. "I think Zhang is great and there is a lot I can learn from him."
Volunteers were once seen as supplementary to professional museum guides, but now many museums have their own volunteer guide committees.
Fan Yi, a mother of a 12-year-old daughter, is greatly appreciative of the work Zhang and other volunteer guides do at museums. "I once went to the Nanjing Museum where there were no volunteer guides, so I paid 100 yuan ($15.70) to hire a guide. But he stopped before the tour was over and left me after just an hour," Fan said. "Zhang never does that. He works for free and never haggles over the time needed for tours. I think it would be great if young people all shared Zhang's volunteer spirit."
Improving quality
Zhang has witnessed many changes over the past decade, but none more noticeable than the steady influx of visitors at museums eager to take advantage of his service. He attributed the increase of visitors to many museums' free admission policy, which Zhang stated "brings museums closer to ordinary people" while adding that the public has a "growing appetite for culture."
"There's a big ga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ere are more than 150 museums in Beijing, but only 30 of them have volunteer guides," Zhang pointed out. "This means there are numerous exhibitions that have no guides and visitors have no choice other than to view exhibits by themselves."
Zhang's mission is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volunteer guides, rather than the sheer quantity. "I want to train new volunteers basic skills, such as public speaking and etiquette to help them provide the best service possible," he said.
Volunteer guide at the Beijing World Art Museum, Zhang Peng, shares the stories behind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with visitors. Photo: Wang Zi/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