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指馬鮁(四指馬鮁)

四指馬鮁(四指馬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四指馬鮁脂其習性跟海鱸差不多,肉食性魚類,數量比較少,但其力量和耐力遠遠大于海鱸,牙齒也很鋒利,路亞的話前導線一般採用鋼絲線,路法和鱸魚一樣。其市場價格是海鱸的5-10倍。在舟山地區是海路的夢幻魚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四指馬鮁
  • 拉丁學名: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Shaw)
  • 別稱:章跳、馬友、午魚、午筍、祭魚、鯉後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馬鮁目 
  • :馬鮁科
  • 分布區域: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產之
基本資料,形態特徵,分布範圍,多鱗,年齡鑑定,

基本資料

四指馬鮁,俗名章跳、馬友、午魚、牛筍、祭魚、鯉後。漢語拼音:si zhi ma ba。功效:消食化滯,主治飲食積滯。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形態特徵

四指馬鮁脂性眼瞼發達,體延長,略側扁,一般體長10~100厘米、體重20~15000克,口大,下位,吻圓鈍、上頜長於下頜,兩頜牙細小成絨毛狀並延伸至頜的外側,只在口角具唇。體被大而薄的櫛鱗,體背部灰褐色,腹部乳白色、背鰭2個,間隔較大;胸鰭位低,下方有4條游離的絲狀鰭條。其長度約與胸鰭鰭條相等,因而得名“四指馬鮁’;尾鰭深叉形、背鰭、胸鰭和尾鰭均呈灰色、邊緣淺黑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產之,以南方為多。為熱帶及溫帶的海產魚類,有時也進入淡水。

多鱗

四指馬鮁耳石形態特徵
多鱗四指馬鮁矢耳石都有基葉和翼葉,中央聽溝明顯,前緣開闊,後緣窄且閉合。矢耳石的大小和形狀隨個體生長變化明顯,叉長較短的樣品,耳石呈瓜子狀,邊緣規則;叉長較長的樣品,矢耳石呈狹長葉片狀,邊緣有較多波浪形突起。矢耳石形態特徵比較顯示:多鱗四指馬鮁矢耳石在形態上更接近鱸形目魚類。
耳石形態支持將多鱗四指馬鮁歸為鱸形目魚類。矢耳石平均密度為0.80mg.mm,平均矩形趨近率為 0.70,成形係數為 0.58,耳石長是叉長的 2.82%~3.42%,重量占體重的 0.06‰~0.59‰。矢耳石度量指標的變異係數均小於其叉長、體重的變異係數,矢耳石形態的穩定性高於其身體形態的穩定性。多鱗四指馬鮁矢耳石長、寬、重、長寬比與叉長呈顯著相關,耳石長與寬符合冪函式關係。密度、矩形趨近率、成形係數、耳石長占叉長比、耳石重占體重比等參數可以作為表征參數,來衡量多鱗四指馬鮁的形態特徵。

年齡鑑定

多鱗四指馬鮁的鱗片是圓鱗,盾形,鱗片上具有明顯的年輪和輻射溝,年輪形成屬於疏密切割型,疏密切割環可以作為年輪標誌;多鱗四指馬鮁的矢耳石呈狹長葉片狀,在透射光下可見從耳石中心向後端有亮暗相間的年輪結構;脊椎骨兩端為內凹面,反射光下觀察脊椎骨發現在第三枚脊椎骨上年齡環最為明顯,亮暗相間條帶排列成以錐頂的同心環帶,同時亮色環紋略凸出,暗色環紋呈凹入,亮暗相間的即為年輪;多鱗四指馬鮁的胸鰭棘呈三棱狀,內部是脂肪組織,外部為鈣化的骨組織,所有樣品打磨後的胸鰭棘均未見有輪紋存在;耳石、脊椎骨、鱗片是適合 5 齡以下多鱗四指馬鮁年齡鑑定的材料,三者吻合率分別達 100%、90.9%、90.9%,胸鰭脊不適合作為鑑定多鱗四指馬鮁年齡的材料;就三種材料的製作工藝難易程度及年齡判定效果而言,耳石鑑定結果最為精確,鱗片製作最為簡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