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帶髭鯛(四帶石鱸)

縱帶髭鯛

四帶石鱸一般指本詞條

縱帶髭鯛是較不常見魚種,體長橢圓形,側扁,背緣隆起,腹緣圓弧。頭中大。吻鈍尖,約與眼徑等長。口前位,稍斜;上下頜約等長;頜齒細小,呈帶狀,外列齒較大;鋤骨、齶骨及舌面皆無齒。頦部密生小髭;頦孔3對。體被小櫛鱗,背鰭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背鰭單一,前方具一向前平臥棘,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強大,尤以第IV棘為甚;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胸鰭小,稍短於腹鰭尾鰭圓形。體淡綠褐色,體側具4條褐色縱帶,其中一條橫過眼部。幼魚時腹鰭淡褐色,隨著成長逐漸變暗;背鰭及臀鰭硬棘部鰭膜褐色;背鰭軟條部、尾鰭及臀鰭軟條部淡色。一般以手釣、魚槍或底拖網加以捕獲。煎食、紅燒或煮湯味道都不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縱帶髭鯛
  • 拉丁學名:Hapalogenys kishinouyei
  • 別稱:打鐵婆、四帶石鱸、縱帶髭鯛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鱸形目
  • :石鱸科
  • 命名者:Smith & Pope, 1906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分布範圍,世界分布,中國分布,

形態特徵

背鰭Ⅰ,Ⅺ-14;臀鰭Ⅲ-9;胸鰭18;腹鰭I-5,尾鰭17。 側線鱗45。 體呈橢圓形,高而側扁;體長為體高1.9倍,為頭長2.4倍;體背面狹,背緣沿背鰭鰭棘基較平直,腹緣幾近平直;尾柄短而側扁,其長與高約相等。頭較大,由吻端至第一背鰭前、坡度甚陡,顏面約呈55度角,頭腹面近平直;頭長為吻長3.5倍(斜長2.9倍),為眼徑3.2倍。吻鈍尖,其長約於眼徑相等,眼中大,側上位,距吻端較距鰓蓋後上角略近。眼間而平。鼻孔每側2個,緊位於眼前上緣,橢圓形,兩鼻孔約等大,前鼻孔後緣具三角形鼻瓣。口前位而低,微傾斜,上下頜等長。兩頜牙呈絨毛帶狀,最外一行較大,犁骨、齶骨及舌上無牙。額部小髭細小;額孔4對,最後一對呈裂縫狀孔。鰓孔大。前鰓蓋骨邊緣有鋸齒。具假鰓。鰓蓋條7。鰓耙8+11,短小,最長鰓耙為眼徑1/4。 體被細櫛鱗,櫛狀齒弱,頭部鱗較體上為小,除吻前端及額部外,余均被鱗。上頜骨無鱗。背鰭與臀鰭鰭條部基底及胸鰭基底被細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 背鰭11具鰭棘,14鰭條,鰭棘部與鰭條部僅在基底部相連,中間形成一深凹陷;鰭棘強大,其起點在胸鰭基底稍前上方,前端有一向前倒棘,以第四鰭棘最長,向後逐漸縮短,鰭條部後緣圓形,基底短,其長為鰭棘部基底長的1/2。臀鰭具3鰭棘,9鰭條,其起點與背鰭鰭條部相對,同形,以第二鰭棘最粗大。胸鰭中大。腹鰭位於胸鰭後下方,末端達肛門。尾鰭圓形。 全身灰褐色,體側有4條深褐色的紙帶:第一條沿背鰭鰭棘部基底全長;第二條始於背鰭鰭棘前方,止於背鰭鰭條部基底中央;第三條始於前鰓蓋骨上,止於尾柄上緣;第四條始於胸鰭基底部止於尾柄下緣。腹鰭褐色,其他各鰭均灰黑色。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沿岸水深在5-50公尺的礁砂混合區或砂泥底質水域,單獨遊動,或成群結隊地巡遊。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底棲的蝦類、魚類、軟體動物等為食。會使用咽頭齒磨擦發聲,再藉由鰾加以放大,但是一般並不容易聽得到所發出的聲音。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包括日本、台灣、海南島、菲律賓、巴布紐幾內亞及澳洲西北部。

中國分布

分布於台灣西南部海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