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13日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於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開館。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陳列館題寫了館名。鄧小平故居陳列館位於鄧小平故居旁,是國內唯一一家以紀念鄧小平為專題的博物館。陳列館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為主題,全景式地展現了鄧小平和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鄧小平故居博物館
- 時間:2004年8月13日
- 地區:四川省廣安市
- 主題: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
館舍介紹,偉人事跡,領導任職,文革期間,改革開放,
館舍介紹
館內陳列介紹
陳列館以精煉簡樸的建築語言,在現代建築設計理念中融入川東民居的建築風格,交融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性變化的深刻內涵。陳列館一字排開,3個青瓦坡形屋面,三疊三起,一起比一起高,最後聳立起一座豐碑,蘊寓著鄧小平“三落三起”的傳奇人生和豐功偉績。
陳列館由序廳、3個陳列展廳、電影放映廳、珍藏陳列廳組成,運用國際博物館展示的成功理念,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先進展示手段,主題鮮明,特點突出,內容豐富,館藏珍貴,設計新穎,莊重大方。 走進陳列館序廳,迎面映入眼帘的是高達16米、寬10米的浮雕《峰》。《峰》的背景是天然花崗岩石材雕刻而成的巨型石浮雕,山峻、水闊、天高、雲長,石浮雕的中間是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向我們走來為題的鄧小平銅浮雕,形象生動、親切自然。序廳的兩側石牆上,鏤空雕刻著兩段撼人心魄的文字。右側是小平同志的那句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左側是對鄧小平一生豐功偉績的準確概括: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為中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國誕生,立下赫赫戰功。他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進行艱辛探索。他為成功開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建立不朽功勳。整個序廳大氣磅礴,雄偉恢宏。
3個陳列展廳分“走出廣安”、“戎馬生涯”、“艱辛探索”、“非常歲月”、“開創偉業”、“您好!小平”等6個部分,通過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和一件件實物、一篇篇手稿、一幅幅圖片,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平同志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懈奮鬥的光輝一生。同時,為了使觀眾更多地了解小平同志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在豎板和橫櫃間還有一條色帶,反映同時期的國內外大事。每一單元板上,都精選了小平同志自己的一段話,來概括這一時期他的非凡經歷。
陳列館由序廳、3個陳列展廳、電影放映廳、珍藏陳列廳組成,運用國際博物館展示的成功理念,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先進展示手段,主題鮮明,特點突出,內容豐富,館藏珍貴,設計新穎,莊重大方。 走進陳列館序廳,迎面映入眼帘的是高達16米、寬10米的浮雕《峰》。《峰》的背景是天然花崗岩石材雕刻而成的巨型石浮雕,山峻、水闊、天高、雲長,石浮雕的中間是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向我們走來為題的鄧小平銅浮雕,形象生動、親切自然。序廳的兩側石牆上,鏤空雕刻著兩段撼人心魄的文字。右側是小平同志的那句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左側是對鄧小平一生豐功偉績的準確概括: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為中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國誕生,立下赫赫戰功。他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進行艱辛探索。他為成功開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建立不朽功勳。整個序廳大氣磅礴,雄偉恢宏。
3個陳列展廳分“走出廣安”、“戎馬生涯”、“艱辛探索”、“非常歲月”、“開創偉業”、“您好!小平”等6個部分,通過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和一件件實物、一篇篇手稿、一幅幅圖片,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平同志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懈奮鬥的光輝一生。同時,為了使觀眾更多地了解小平同志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在豎板和橫櫃間還有一條色帶,反映同時期的國內外大事。每一單元板上,都精選了小平同志自己的一段話,來概括這一時期他的非凡經歷。
偉人事跡
領導任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後任129師政治委員,同師長劉伯承共同領導創建了晉冀豫等抗日根據地,卓有成效地開展了這些地區的抗日戰爭。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後改稱為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1947年同劉伯承一起率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地區,開始了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的全國性戰略進攻。在對解放戰爭具有重大意義的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任總前委書記。他和劉伯承、陳毅等指揮人民解放軍攻克了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並向華東、中南、西南各省進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4年改為國務院)副總理。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同年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6年至1963年,曾多次赴莫斯科同蘇共領導人進行談判和鬥爭。
文革期間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遭到公開批評和譴責。1969年至1973年間下放到江西省的一個工廠從事體力勞動。1973年3月恢復副總理職務。1974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首次向全世界闡述了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周恩來總理病重以後,他主持黨和政府的日常工作,並於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著手對當時極端混亂的局勢進行整頓,並同當時擁有很大權力的江青集團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因此受到迫害,1976年4月又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恢復了原來擔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同年8月在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1978年3月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在同年12月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他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歷史性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在他主持和指導下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次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文革期間
改革開放後 從1978年以來,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決策人,領導全黨制定和實施新的發展時期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四項基本原則。主張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要堅定不移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出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四項保證:進行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打擊經濟領域和其他領域的犯罪活動;整頓黨的組織和作風。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1982年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83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改革開放
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同意他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退出領導崗位。1992年春,他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談話。此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根據談話精神作出了"關於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決定"。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