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

作為濕地生態監測和研究平台,生態站聚焦我國高寒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機理、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全球變化影響、生態系統修復與管理等領域開展長期觀測與研究,揭示高寒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特徵,認識當前影響該生態系統服務的主要人為和自然因素及規律,破解保護與恢復高寒濕地生態系統的技術難題,完善具有我國特色的高寒濕地學科理論及內容,為全面保護和提升我國高寒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
  • 主管部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有高寒泥炭濕地碳、氮、水耦合過程及對全球變化的回響機理;高寒濕地黑頸鶴繁殖地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與適應性進化;高寒濕地“水文-土壤-生物”綜合調控和修復技術研發;高寒濕地“生態-經濟-社會”協同發展模式構建與可持續管理。

發展歷史

四川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位於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若爾蓋濕地位於“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東北隅,平均海拔3400-3700 m,分布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澤,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是全球變化的“啟動器”和“放大器”,不僅影響若爾蓋高原及周邊地區,而且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深刻影響。2004年建站,2004年獲國家林草局批准成為濕地生態系統生態站。
致力於將生態站建成集長期觀測、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數據積累和決策支持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級生態觀測研究站,成為國際領先、合作開放的高寒濕地科研及觀測平台,促進我國高寒濕地科學研究的發展,提升高寒濕地生態保護的能力與成效,並為國際公約履約及協同解決區域生態和社會發展問題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持。

科研條件

生態站具有科研用房200m,試驗場地包括標準氣象觀測場1處、地表徑流場1處、測流堰1處、綜合觀測塔1處、極端乾旱控制平台1處、水位-施氮控制平台1處、固定樣地21處。配有儀器設備50餘台/套,價值1600萬元。

科研成就

生態站依託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畫專項、科技支撐計畫項目、林業公益性行業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總計30餘項,項目經費1500餘萬元。近5年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SCI12篇,出版1部專著。

人才培養

生態站施行站長責任制,現任站長王義飛,固定研究人員30人,流動人員0人。其中管理人員3人,野外觀測和數據管理2人,研究生0人;副高級以上職稱13人,有博士學位的20人。現有研究人員專業涵蓋濕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濕地植物學、濕地動物學、濕地水文學、濕地環境科學等濕地生態學的各個領域,可以滿足若爾蓋定位站野外觀測和研究的需要。依託生態站培養中國林科院優秀青年2人,獲評“百千萬人才工程”省部級人選1人;建立青年創新團隊1個。近年來,先後有7名研究人員到美國、加拿大和荷蘭等地進行學術交流活動,近年來科研隊伍不斷壯大,並先後與四川省林業廳、四川省林科院、四川大學、阿壩州林業局和若爾蓋濕地管理局等開展了多次交流合作,培訓高寒濕地科研與管理人員150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