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藥用野生動物保護及利用科普基地
- 機構地址:四川省都江堰市紫坪鋪鎮
- 建立時間:1983年
一、地理位置
四川養麝研究所位於都江堰市紫坪鋪鎮,與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都江堰景區毗鄰而居,東倚靈岩山、西連都江堰市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氣候涼爽,交通便利,周邊關係融洽,適宜於野生動物棲息,適合開展野生動物的馴養繁殖。
二、四川養麝研究所基本情況
四川養麝研究所是1983年經科技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國唯一專業從事人工養麝科學研究的公益型事業單位,也是世界唯一專業從事人工養麝的科研機構, 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位於都江堰市紫坪埔鎮,隸屬於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開展人工養麝研究56年,為我國人工養麝事業的起步和發展在馴養、繁殖、疾病防治、活體取香、提高麝香產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為今天人工養麝的蓬勃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人工養麝種群,被列為“國家人工養麝種源基地、技術推廣套用基地和麝香生產基地” ,“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麝香規範化養殖示範基地”。
四川養麝研究所是我國黑熊自繁自養引流取膽體系創始單位,為國家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技術示範視窗;比格犬實驗動物養殖基地在2009年納入四川省實驗動物資源共享平台項目建設。
內設科室有行政辦公室、人事教育科、計畫財會科、後勤服務中心、麝馴養與活體取香研究實驗場、馬爾康養獐場、黑熊馴養與活體引流取膽研究實驗場、比格犬繁育研究實驗場、實驗動物研究室、藥用野生動物馴養產品加工中心、藥用動物營養配製加工中心、藥用動物營養研究室、藥用動物繁育研究室、藥用動物疫病研究室、藥用動物中心研究室、藥用動物行為形體研究室、質量檢驗檢測科。
占地面積共234畝,其中在都江堰市紫坪埔鎮占地119畝,都江堰市蒲陽鎮15畝,馬爾康縣松崗鎮100畝。占地面積既能滿足現有種群的生活需求,又具有承載更大規模發展的能力。
編制規格:為縣處級事業單位,編制所級領導職數為一正三副享受正副處級待遇。人員編制為73人,現有職工6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4人,正高級職稱資格3人、副高級技術職稱7人、中級技術職稱10人,初級技術職稱4人。
主要職能:承擔全國人工養麝科研任務,開展麝的疾病防治、繁殖育種、飼養規範化和麝的綜合開發、馴化及成果推廣套用。
三、養麝研究簡介
(一)麝與麝香
麝(Moschus sp.),亦稱香獐(Musk Deer);屬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反芻亞目),鹿科,麝屬,共有五個種:林麝、馬麝、原麝、喜馬拉雅麝、黑麝 。因野生麝資源瀕危,2003年2月麝屬各種被國家提升為一類保護野生動物。在國際上,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貿易公約(CITES)組織多次試圖在締約國大會上將麝從附錄Ⅱ提升到附錄Ⅰ,但遭到我國等國家的極力反對,至今未達目標。
麝香是成年雄麝香囊腺的分泌物,為我國傳統四大名貴中藥材之一和名貴香料,價格長期保持在黃金的三倍以上。麝香以其芳香開竅、通經活絡、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等特有功效而著稱,具較強的抗炎、鎮痛、強心和對中樞神經系統呈雙向性影響等作用,自公元前5世紀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使用歷史。
含有麝香的中成藥多達398種,民間用於治療各種疑難雜症非常廣泛,使麝香在傳統中醫藥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需求量大。隨著野生資源枯竭、庫存的消耗殆盡、人工合成麝香不良反應的逐步發現和報導,使天然麝香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僅有七家企業九個國家中藥保護品種被國家允許配額使用天然麝香。自然資源的匱乏束縛了我國傳統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
麝香是最名貴的動物性香料之一,具有柔和、優雅而持久的香氣,芳香宜人、悠長持久。麝香具有很強的定香作用,是世界高級化裝品的重要原料,其獨特的氣味為東方香型的代表;同時它又使其他香料的香味持久穩定釋放。因此麝香在香料生產中有兩種作用,既是香味劑,又可作定香劑。如此特殊的性質使它成為香水工業中的頂級原料。
目前,麝香被列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
(二)四川養麝研究所養麝研究
四川養麝研究所是我國人工養麝研究的創始單位,養麝研究始於1958年國務院的指示精神。國務院一九五八年發出關於發展中藥材生產問題的指示,並制定積極地、有步驟地變野生動植物藥材為家種、家養的方針。1958年秋,馬爾康獐鹿場(相繼更名為馬爾康養獐試驗場、四川養麝研究所馬爾康養獐場)開始建設和收購野麝,開展養麝研究。次年安徽省佛子嶺和陝西省鎮坪相繼興建養麝基地,開始人工養麝研究。
人工養麝研究陸續取得林麝、馬麝的馴養、繁殖、活體取香技術的成功。在此基礎上,1983年經科技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都江堰市紫坪鋪鎮四川養麝場(後更名為四川養麝研究所都江堰養麝場)內建立四川養麝研究所。
先後開展了野麝活捕與運輸、飼養管理、繁殖、疾病防控、活體取香、行為學與形體學、環境生態、麝香成分及藥理,泌香機理等相關課題的研究;承接了國家“六五”攻關項目“林麝飼養與活體取香”, “林麝飼養與活體取香技術”獲1985年度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標誌著人工養麝獲得成功,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較完善的馴化、飼養、繁衍、生殖、疾病防治技術體系;發展方向方面,90年代末至今,開展了提高麝香產量、優良品系培育、人工養麝產業化探索與實踐的模式、規範化規模化養殖標準體系建立、半散養與野化放歸、人工養麝技術的推廣套用等大量基礎和套用研究。成套技術的取得與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極大地促進了人工飼養種群規模的增長,為國家開展人工養麝事業,有效保護野生麝資源和可持續利用麝香在發展方向、資金投入、飼養管理、種源、技術推廣方面提供了依據、奠定了基礎。
人工養麝研究的成功有效保護了野生麝資源,避免濫獵濫捕,使人類對麝資源的利用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活體取香” 技術能保證在產香期的每一個年度都能及時收取麝香,並且取香過程持續時間短(2~5分鐘)、對麝體無損傷、勿需麻醉,實現了對麝本身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人工養麝研究的成功為中醫藥提供了可靠、合法的藥源,為傳承和弘揚我國的傳統中醫藥文化保障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川養麝研究所人工養麝研究技術研究和取得的良好成效得到了聯合國發展計畫署、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保護公約(Ciets)組織前秘書長和動物委員會主席、歐盟合作組織、東亞野生動物貿易調查委員會、世界自然保護信託基金會、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辦公室、韓國藥品食品安全廳、香港特區政府魚農處等專家和官員來所考察時的高度讚揚。
四、人工養熊引流取膽研究
人工養熊是我國瀕危野生動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典
范。
四川養麝研究所是我國黑熊自繁自養引流取膽體系研究創始單位,人工養熊研究起始於1983年,作為中國和朝鮮的技術交流項目被引入四川養麝研究所,開始自繁自養和引流取膽技術體系研究、人工養熊技術的示範和推廣套用,是
國家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技術示範視窗,對我國人工養熊引流取膽產業化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技術支撐作用,目前我國人工養熊所獲得的熊膽粉已能基本滿足用藥的需求,價格低,野生熊種群數量明顯恢復。
(一)熊與熊膽粉
人工飼養的多為亞洲黑熊。亞洲黑熊屬哺乳綱,食肉目,熊科,亞洲黑熊屬。主要分布於南亞的大部分地區,中國、日本和韓國分布最廣。我國目前已知的有5個地理亞種:指名亞種(西藏黑熊)、長毛亞種(喜峰亞種)、四川亞種(四川黑熊)、台灣亞種(台灣黑熊)和東北亞種(東北黑熊)。我國1988年發布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將黑熊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熊膽為乾燥膽汁,具有清熱解毒、涼心平肝、利膽名目等功效,療效獨特,毒性低、副作用少、容易被人體吸收,在中醫治療肝膽疾病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傳統中藥中的重要原料,目前我國的中藥有123個品種必須用熊膽作為原料,183個企業需要熊膽粉支撐,使熊膽粉在我國傳統中醫藥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人工養熊業承受著巨大的國際國內壓力
目前,主要是一些動物權益保護組織和個人,也包括一些利益集團資助下的非政府組織,利用養熊業早期發生的問題和個別事件以點代面大加宣傳,將個別不規範行為和性質放大,在全世界將人工養熊業塑造為一個非常惡劣和醜陋的行業,完全掩蓋了其積極的方面。這種長期持續性的誤導使熊膽這一中醫藥資源的科學利用被嚴重打壓。與之相反,中國的養熊企業卻沒有把30多年的技術進步、動物福利的提升、使野外黑熊資源得以快速恢復的成就宣傳出來,更沒有把養熊業作為一種協調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科學模式進行正面的科普宣傳,形成了輿論一邊倒的局面,造成我國政府和相關企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三)人工養熊引流取膽研究
四川養麝研究所自開展人工養熊以來,致力於養殖規範化標準化的探索和引流取膽方式及標準化操作規程的研究,形成了成熟的自繁自養無管引流取膽體系。“家養黑熊人工繁殖技術研究”項目獲199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活熊取膽汁的技術研究”獲1993四川省醫藥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黑熊綠膿桿菌性性膽囊炎及其防治研究”獲1993四川省醫藥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四川養麝研究所熊的規範化養殖,於1997年被國家林業部、衛生部列為人工養熊活體取膽的技術管理規範。2001年1月17日被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四川)基地協調領導小組批准為“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四川)基地熊規範化養殖科技示範區.規範化的養殖方式,為每頭熊提供了足夠的生活空間和食物、飲水及防病治病等醫療保障,更有效的改善了熊的福利待遇。
五、科普基地建設
目前,四川養麝研究所將“四川省藥用野生動物保護及利用科普基地”的建設工作規劃為一項重點發展的工程之一,努力將其打造為人與動物能夠親密接觸、和諧相處的集瀕危藥用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科普教育、瀕危藥用野生動物養殖研究技術示範與推廣套用、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科普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