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根據《四川省地勘單位改革總體方案》,將省冶金地質勘查局更名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並將涉改單位原有相關下屬單位整合組建為若干個科研技術事業單位,由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管理。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為正廳級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由新組建的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管理。
根據《四川省地勘單位改革總體方案》《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組建方案》,納入院組建範圍的單位共17個,其中原省地礦局單位8個,原省核工業地質局單位2個,原省冶金地勘局單位2個,原省煤田地質局單位4個,原經信廳單位1個。院屬單位除駐地綿陽、德陽、自貢、眉山各1個外,其他均駐地成都市區(含郫都區)。
2021年12月27日上午,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舉行揭牌儀式。
2023年11月29日,中國共產黨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
主要職能
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地質和自然資源工作的決策部署,為全省自然資源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服務。
開展的主要工作有:承擔全省基礎地質調查,礦產地質勘查,自然資源調查,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救災,水文地質、城市地質、環境地質、生態地質、旅遊地質、農業地質調查評價,基礎測繪及地理信息工程建設,地質、礦產、國土空間等相關規劃編制和技術性服務,科學技術研究等工作,承擔全省地質(自然資源)大數據工作。
專業技術優勢:全院科技實力居於行業前列,在基礎地質調查、能源特別是清潔能源勘查開發、金屬礦產勘查、核地質、鹽業地質、地質災害防治、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分析測試、測繪地理信息、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生態修復、遙感、地質大數據等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人員、裝備等優勢。
科學研究。全院共有各類科技創新平台35個,包括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7個省部級技術創新中心;建有我省地勘單位中第一個碳中和研究中心並開展了碳匯等一系列研究工作;院屬單位人員結構普遍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共有高級以上職稱人員663人,碩士研究生416人,博士研究生32人,以及大量的各類註冊執業資格人員;擁有“大國工匠”、“天府學者”特聘專家、享受政府津貼專家、省專家評議委員會專家、省學科帶頭人後備人選等專家型人才,是我省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遙感和地質大數據。擁有全國最早設立的地方遙感站之一,經過30餘年發展,形成了“遙感+水工環+基礎地質”工作模式,廣泛服務於國土、應急、交通、電力、城市等各個領域;自建大數據平台實現與國家“地質雲”、國產衛星數據套用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航空遙感中心的互聯互通。掌握有全省各類比例尺區域地質圖空間數據、全省礦產地數據、全省水文地質空間數據、化探水系沉積物分析數據、主要農業區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數據、土壤污染調查數據、重力測量數據、磁法測量數據、自然重砂測量資料庫、遙感地質解譯資料庫、重要鑽孔資料庫、多期遙感影像資料庫、礦產資源國情調查數據、主要礦種潛力評價數據等多種地質及自然資源數據。
基礎地質調查。長期從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全省地勘基金立項及項目組織評審管理等工作,承擔了四川省地勘基金立項論證、四川省礦產地質志、四川省區域地質志、全省“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地質勘查規劃、四川省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方案(2011-2020)等我省主要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地質規劃編制。
能源特別是清潔能源勘查開發。具備煤炭勘探開發加工利用全產業鏈條技術服務能力;在頁岩氣、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為主的清潔能源勘查開發領域起步早、業務輻射範圍廣、專業配套齊全,創建“頁岩氣評價與開採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省煤礦瓦斯煤層氣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盆地及周緣優質頁岩氣資源潛力評價協同創新中心”科研創新平台,成功申報自然資源部“複雜構造區頁岩氣勘探開發工程技術創新中心”。
金屬礦產勘查。擁有專業、穩定、成建制的金屬礦產勘查技術團隊,涉足礦產種類多、地域廣,近年以來承接了大量國家和企業找礦地質項目,榮獲2021年度自然資源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優秀找礦成果獎”和中國地質學會的“中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
地質災害防治。院屬多家單位同時具備地質災害防治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評估5個專業甲級資質,開展的地質災害技術服務工作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全領域,覆蓋我省21個市(州)和部分省外地區,長期協助地方政府開展汛期地質災害督導和地質災害巡排查工作,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在省內具有絕對競爭優勢,在全國具有領先優勢。
測繪地理信息。擁有全國首批甲級測繪單位,既有服務地勘行業的傳統測繪業務積累,又具備新型測繪科技人才優勢,能提供傳統測繪、新型測繪、規劃設計、科技成果轉化、軟體研發一體化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服務;建成我省測繪地理信息行業首個萬兆集群數據處理中心,在地理信息大數據處理、系統平台建設、實景三維技術研究套用方面具備行業領先優勢。
耕地保護和土地開發利用。擁有自然資源部耕地資源調查監測與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和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標準化驗室;具有測繪地理信息、遙感、基礎地質工作和科研方面技術優勢,長期從事自然資源調查確權登記、國土調查和利用評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土地整理、增減掛鈎、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等耕地保護和土地開發利用技術支撐工作;開展耕地資源調查監測與評價、保護利用與質量提升及智慧型監管等農業地質課題研究和項目實施;在全省多個地區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
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評估、監測及修復、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環境監測及檢測、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理、國土放射性水平調查、核與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放射性及伴生放射性廢渣處置等工作。建有四川省環境保護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院實驗室作為生態環境部等三部委首批全國土壤污染詳查實驗室和農業農村部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聯合攻關實驗室,入選生態環境部全國13家仲裁實驗室之一。承擔長江上游部分河段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方案編制和多個市縣生態修復規劃編制,承擔四川、貴州、西藏三地的全國土壤污染詳查任務,實施的四川廣安華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四川省唯一一個成功納入國家第二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的項目,實施的旺蒼縣廢棄礦井水污染治理項目成為國家實施長江生態流域修復工程的典型案例。
地球物理勘探。擁有西南地區唯一一家掌握重力勘探技術方法和唯一一家全面涉足重、磁、電、震、放射性等物探技術領域的專業地勘隊伍,在物探專業技術和設備能力上具有全國範圍內行業領先水平的顯著比較優勢。
地球化學勘探。專業特色突出,綜合實力強,套用領域廣,資質建設整體水平在全省同行業居於前列,形成了具有特色和深度的方法技術體系,專家創新團隊處於國內第一梯隊,地球化學勘探業務範圍由傳統的地質找礦向生態、環保、農業等多領域轉型升級成效顯著。
分析測試。非常規油氣測試在全省具有絕對領先優勢;具有“岩礦測試、選冶試驗、岩礦鑑定、岩土試驗”4個齊全的專業能力,在西南地區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地質調查樣品中能夠測試76種無機元素的綜合性實驗室;在計量認證上具有法定資格的行政授權優勢。
核地質。在核地質勘查領域具備突出的基礎地質和礦產勘查專業技術;擁有西南地區唯一一家為軍工核設施安全、核事故應急提供技術支持的單位,在核應急回響技術支持、核環保調查評價監測領域具有獨特優勢。
鹽業地質。擁有全國唯一一支專業化井礦鹽地質勘探開發隊伍,設計和鑽探施工服務覆蓋全國70%以上井礦鹽礦山,技術服務覆蓋全國80%以上井礦鹽礦山,牽頭制定了全國井礦鹽行業技術標準,並掌握國家全部井礦鹽資源及鹽礦山基礎數據。
其他領域。長期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等工作,並拓展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等領域,承擔了成都市首批城市地下空間調查項目等地質項目。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 |
| |
| |
| |
| |
| |
| |
| |
| 鄧霜嶺、李之利、李治儒、張成甫、張欣、胡斯憲、蔣俊、雷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