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的前身地質部地礦司技術加工室成立。
1958年,更名為地質部礦物原料研究所第七室。
1964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正式成立地質部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2000年,經中央編辦批准,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2005年,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將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管理,研究所隨之更名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2018年8月27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與索爾維投資有限公司在成都簽署技術合作框架協定。
2022年12月30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人民政府、四川新金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在成都簽訂合作框架協定。
2023年3月29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綜合利用所與神美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簽訂合作框架協定。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據2023年9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擁有各類人員16人,包含李四光學者、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地質人才、自然資源部傑出青年人才等。
李四光學者(卓越地質人才):胡澤松
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地質人才:熊文良、周家雲
自然資源部傑出青年人才:李成秀
科研部門
據2023年9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下設7個技術業務機構。
業務技術機構:礦產綜合利用研究室、岩石與工藝礦物學研究室、三稀礦產開發利用室、礦山生態調查修復室、礦產綜合調查評價室、分析測試中心、信息化室
設施資源
據2023年9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配置了1700餘台(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試驗裝備和選冶中間試驗裝置。擁有1個科研基地和1箇中試基地,其中峨眉中試基地占地129.16畝,配置有選礦中試平台、冶金中試平台、懸浮焙燒中試平台、藥劑生產中試線、重金屬土壤生態修複試驗田以及配套的附屬設施等。
榮譽表彰
1980年,研究所獲地質部“在地質找礦工作中功勳卓著”嘉獎,同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績優異”獎狀。
2011年,研究所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2012年,研究所獲“全國模範地勘單位”稱號。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23年9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承擔了大量國家、省部級、企業等各類科研技術攻關項目及研究課題。先後對中國國內外1000餘個礦區的礦產資源進行了試驗評價研究和建廠方案設計,提交報告2000餘份,為中國建設以攀西釩鈦磁鐵礦、白雲鄂博稀土鈮鐵多金屬礦、金川銅鎳礦等三大共生礦為標誌的大型資源基地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和戰略性基礎資料。自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以來,共有130餘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150餘項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國際發明專利,出版專著9部。
學術期刊
《
礦產綜合利用》於1980年創刊,是經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由前國務院副總理方毅親筆題名。主管、主辦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協辦單位為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套用研究中心和西南科技大學。曾榮獲首屆《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獎,四川省首屆科技期刊評比優秀期刊二等獎。1987年起入選美國《化學文摘》,2009年入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入選1992年、1996年、2000年、2014年、2017年、2020年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欄目設定有綜合評述、礦產地質、礦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礦物材料、礦山環境、分析與鑑定及問題討論等。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標識為統一使用的中國地質調查局標識。
科普活動
2023年4月20至21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綜合利用所分別走進成都師範銀都國小、成都市玉林街道倪家橋社區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開展第54個世界地球日科普宣傳活動。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