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江縣坪河鄉龍潭村

四川省南江縣坪河鄉龍潭村

龍潭村位於四川省南江縣坪河鄉西北邊緣,距坪河鄉4公里,地處東經106.41°,北緯32.27°,面積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7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川省南江縣坪河鄉龍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四川省南江縣坪河鄉
  • 面積:67平方公里
  • 人口:1010
  • 年平均氣溫:23℃
  • 最高海拔:1563米
概況,氣候及資源,歷史沿革,民俗文化,民俗,方言,

概況

龍潭村六個社,1010人;最高海拔1563米,風景獨特,境內溝壑縱橫,屬高山區自然地貌。

氣候及資源

龍潭村立體氣候明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年平均氣溫23℃,年無霜期200天,綠色食品開發獨具優勢。原始森林分布較廣,有六擔梁、老君山、大寨山等自然保護區。林地面積47866畝,其中經濟林6197畝,用材林24780畝,灌雜木林10900畝,有天麻、杜仲、黨參、三七等200多種名貴中藥材滿山遍野。有黑熊、金錢豹、狐狸、刺猥、野豬、竹餾、翔羊、獐子、猴、野雞、錦雞、竹雞等 數十種珍稀動物。有稀有的人類活化石巴山水青岡、血柏、香樟。礦產資源豐富,初步探測全村鉀長石D級遠景儲量1643.5萬噸,金礦石C級儲量108.66噸,鉛鋅礦481萬噸,花崗石1.5億立方米,硫鐵礦713萬噸。水晶、釩、鋼玉、石棉、高磷土、鎂、重晶石等豐富礦產資源。有蕭何月下追朝韓信的截賢嶺、三角山、文筆山、鴛鴦峽等自然旅遊資源。

歷史沿革

龍潭村四面環山,空木河從龍潭、人民、向陽、先鋒、土台、鐘山等村縱貫其下,途經鴛鴦峽流入沙河。坪河場始建於乾隆年間。解放前,坪河有新老街之分。老街屬南江縣轄,新街屬旺蒼縣轄。清代坪河鄉老街屬南江縣崇清鄉,民國初年坪河場劃屬第二區(治所在趕場)團練辦事處。川陝蘇區時期置坪河鄉第四蘇維埃。紅軍北上後,國民黨政府劃屬第一區(治所趕場)楊坪聯保。1940年設楊坪鄉,1944年楊坪鄉劃屬第一指導區(治所上兩兩河口)。民國末年置楊坪鄉第七、八、九保,新街系旺蒼縣大道鄉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5月置坪河鄉。1955年11月旺蒼縣大道鄉和大德鄉茶園村劃屬南江縣,置大道鄉。1956年撤大道鄉併入坪河鄉,1958年9月以鄉成立坪河人民公社。1984年3月復名坪河鄉人民政府至今。2005年6月行政調整仍置坪河鄉,設坪河鄉黨委,鄉人民政府。內設黨政辦、監察室、經濟辦、社會事務辦、維穩辦五個中層職能機構和會計核算中心、農業服務中心、林業站、畜牧站、合管站五個附屬行政事業機構。

民俗文化

民俗

坪河鄉龍潭村的歷史檔案悠久,《漢樂賦·三秦謠》中的“孤雲兩角,去一握,米倉千尺,離天四尺”的“孤雲兩角”就是指今天坪河鄉的三角山。漢王劉邦派“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就發生側邊的“截賢嶺”上(時至今日仍保留此地名)並置“蕭何月下追韓信至此”石碑以記,宋朝時被遷入縣城。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寫道“沒有寒溪一夜漲,那來漢家四百年”,就是對這段歷史高度評價和真實寫照。 坪河鄉龍潭村民俗文化豐富,從婚嫁、喪禮、廟會到生產勞動中的打情山歌,從衣、食、住、行到語言,無處不在,豐富多彩。坪河民居住房依山而建,多為穿斗結構,分為“長富貴”、“高人一品”、巴山吊腳樓。長富貴則是長五間;高人一品,則因地形而論,分為長三間兩頭轉,中間為堂屋,兩邊為耳房,轉角屋為灶房。長五間兩頭轉,則中間是正堂,雙耳間兩頭是灶房,體現富貴吉祥、高人一品的象徵。後來人們在轉角利用地形拈扇,形成坪河民居特色。巴山吊腳樓,則樓上住人,樓下養豬養牛。

方言

坪河民間的語言十分豐富,每逢節日,月下坐在一起“沖殼子”(擺龍門陣),古今中外、山南海北。也時常坐在一起談天論地,開玩笑,展言子(歇後語),如“麻布口袋裝茄子——嘰嘰咕咕”(形容說小話的人)、“風吹梨子樹——疙瘩撞疙瘩”(形容壞人相互摸擦)、“麻雀兒吃胡豆——沒跟屁眼兒商量”(形容不知天高地厚)、“南瓜的屁眼兒——對頭”(形容正確)、“鴨子的腳板——聯手兒”(形容團結互助、親密)、“馬蟻打喝嗨——好大的口氣”(形容自不量力)。更喜歡給別人取綽號,如“常戳拐”、“屁疤蟲”、“尖老殼”、“混混兒”等,一個綽號就是一個故事,一個綽號就是一個傳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