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四川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前身是洪雅縣林場。
1998年起全面停止天然林採伐。
1993年,四川瓦屋山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辦發1993(67)號文批准成立,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珍稀野生動物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2001年8月,四川省林業勘察設計研究院及四川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保護管理站受省林業廳保護處委託編制了《四川瓦屋山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02年)。
2004年,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四川瓦屋山自然保護區”,並設立了管理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四川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動物地理分布的古北界與東洋界過渡地帶的邛崍山支脈峨眉山西北面,四川盆地西緣大相嶺東南麓,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2°49′—103°00′,北緯29°25′—29°34′之間,西接滎經縣和雅安市,南臨漢源縣和金口河區,東、北與洪雅縣瓦屋山鎮的長河壩村、燕子岩村、雷坪村、石溪村、孔雀村、復興村、罐坪村,高廟鎮的黑山村集體林界相連,行政隸屬眉山市洪雅縣,總面積36490.1公頃,其中核心區26498.3公頃、緩衝區5826.3公頃、實驗區4165.5公頃。
土壤
根據《四川森林土壤》地理分區,瓦屋山保護區屬於盆地西緣山地土壤區。土壤的分布情況在生物氣候條件的影響下,垂直帶狀分異現象十分明顯,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布著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山地恢化土。
氣候
該區域氣候位居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屬山地氣候類型,加之受太平洋季風、高原季風、北方冷氣團以及海拔的影響,氣候濕潤溫和,雨量充沛,提供了該區域多生物物種的生長繁育。
類型
| 高山
| 中山
| 低山
|
溫度
| 年均氣溫7.4℃最高30℃最低-7.6℃全年氣溫1月最低,7月最高
| 年均氣溫10.7℃最高27.1℃最低-0.6℃全年氣溫1月最低,7月最高
| 年均氣溫11.9℃最高25.7℃最低-0.6℃全年氣溫1月最低,7月最高
|
降水
| 年均降水量2500毫米,降水日263.6天,月
| 年均降水量2397.4毫米
| 年均降水量2397.4毫米
|
濕度
| 年均相對濕度86%
| 年均相對濕度93%
| 年均相對濕度85—90%,最高2、9月為97%,最低5、6月為70%
|
蒸發量
| 年蒸發量826.16毫米,月蒸發量約82.16
|
| 年蒸發量505毫米
|
日照
| 年日照時數1385小時,月日照時數最少73.5小時(十月)
| 年日照時數270小時
| 年日照時數690小時,日均42.38小時
|
雪
| 初雪10月,終雪4月,年雪日190天
| 初雪12月,終雪3月
| 初雪在小雪左右終雪在清明左右
|
霜
| 初霜9月,終霜5月
| 初霜10月,終霜4月
| 初霜在霜降左右,終霜在穀雨左右
|
水文
保護區內溪溝、河流主要為周公河(炳靈河)水系。年均流量為35.3立方米/秒,最高流量可達2130立方米/秒,平均徑流量為11.05億立方米。集雙洞溪、代國槽、涼風崗、燕子岩等三十多條支溝之水,注入青衣江。
地貌
保護區系峨眉山向西南與東北延伸構成,峨眉山—瓦屋山斷裂地帶,整個地形由西向東北逐漸傾斜。地質結構主要為中生代的砂岩、紫色砂岩、石灰岩,形成多種金屬礦。最高海拔3269米(六二九山),最低海拔1138米(金花橋)。
保護對象
動物
陸生脊椎動物有425種,其中獸類82種,鳥類278種,兩棲類30種,爬行類35種。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如大熊貓、牛羚、林麝等)二級保護動物36種(如
小熊貓、
黑熊、
獼猴等)。
植物
植物有1900種,屬國家珍稀瀕危保護種子植物44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7種(如
紅豆杉、珙桐、銀杏等)、二級保護植物30(如水青樹、厚朴、梓葉槭等)。
管理體系
四川瓦屋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經眉山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為副縣級事業單位,人員編制50人。下設辦公室、財務科、保護宣教科、科研所、綜合管理科、金花橋保護站、燕子岩保護站、白熊溝保護站、張村保護站、黑山埂保護點、龍虎凼保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