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四川爬岩鰍
- 拉丁學名:Beaufortia szechuanensis (Fang, 1930)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鯉形目
- 科:平鰭鰍科
- 亞科:腹吸鰍亞科
- 屬:爬岩鰍屬
- 種:四川爬岩鰍
- 定名人:Fang
- 年代:1930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
形態特徵
背鰭iii-7,胸鰭i-25-26,腹鰭i-18-20,臀鰭ii-5。側線鱗98-106。 標準長為體高的5.0-5.8倍,為體寬的3.9-4.6倍,為頭長的5.4-5.5倍,為尾柄長的8.6-10.6倍,為尾柄高的10.6-11.0倍。頭長為體高的0.9-1.0倍,為頭寬的0.8-0.9倍,為吻長的2.0-2.1倍,為眼徑的5.1-6.3倍,為眼間距的1.8-1.9頭寬為口裂寬的3.2-4.2倍。 體前部扁平,體寬顯著大於體高。頭扁平。吻圓鈍。吻皮下包形成吻褶。吻褶分3葉,葉間具2對小吻須。口下位,口裂甚小。口與吻褶間有吻溝,具口角須1對。唇角質,無乳突。眼側上位。鰓裂甚小,僅限於頭背側。背鰭無硬刺;偶鰭左右平展;胸鰭起點超過眼前緣垂直線,末端超過腹鰭起點;腹鰭起點至臀鰭起點較至吻端為遠,末端遠不及肛門;臀鰭無硬刺,末端不達尾鰭基;尾鰭平截形。肛門至腹鰭末端與至臀鰭起點等長。體被細鱗。頭、胸和腹部裸露無鱗。側線完全。頭和尾鰭基背面有褐色斑塊,體背中央具橫斑,各鰭均有不規則褐色斑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