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歷史·精神·使命》先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東傑教授、檔案館張麗萍研究館員、黨委宣傳部舒寧副研究員分別組織編寫原四川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有關內容。在此基礎上,由四川大學檔案館館長兼校史辦公室主任黨躍武教授修改和補充,負責完成全書的編寫工作,並選編相關閱讀文獻。
基本介紹
- 書名:四川大學:歷史•精神•使命
-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 頁數:352頁
- 開本:16
- 作者:羅中樞
- 出版日期:2009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1445815, 756144581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四川大學:歷史·精神·使命》編輯推薦: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建設項目,《新型綜合性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成果。
圖書目錄
前言 世紀名校
閱讀連結
光榮的傳統,人民的驕傲——《錦江怒濤》序言
穿越世紀名校的歷史走廊——《四川大學史稿》總序
四川大學百年校慶鐘鼎銘文
四川大學建校一百一十周年慶典銘文
川大精神的核心——四川大學校訓和校風
第一章 四川大學
第一節 錦江書院與尊經書院(1704年一1895年)
閱讀連結
書目答問略例
弦歌繼美,天府名材——錦江書院楹聯
第二節 從四川中西學堂到三大學鼎立(1896年一1930年)
閱讀連結
四川中西學堂章程
開端發凡,求知實行——四川中西學堂的創辦者鹿傳霖
“我費了很大力量來辦這個學校”——吳玉章在四川大學的教育實踐
傑出的人民教育家——張瀾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成就
為共和甘灑熱血譜春秋——張培爵烈士
“走向革命之路”——朱德元帥在四川大學的求學經歷
四川地區的馬克思主義先驅——王右木烈士
巨海納百川,麟閣多才賢——郭沫若在四川大學的求學生涯
從成都走向世界——走近校友巴金
我在川大的四年
第三節 發展中的國立四川大學(1931年1949年)
閱讀連結
建立一個簇新的四川大學——任鴻雋在四川大學
在存亡絕續之秋打出一條血路——張頤在國立四川大學
辦成“萬人大學”——黃季陸在國立四川大學
迎接黎明的勇士——解放戰爭時期的川大烈士
難忘江姐
第四節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四川大學(1950年一1993年)
閱讀連結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踐行者的楷模——一代通才周太玄
數學界的柯召定理——一代數學宗師柯召在四川大學
中國“新史學”的開創者——國學大師徐中舒
“開闢中國植物研究新道路”——“中國最傑出的植物學家”
方文培與四川大學
出入經史的國學大家——美髯大師蒙文通
《文心雕龍》的劃時代研究——“龍學泰斗”楊明照與四川大學的一世情緣
第二章 華西醫科大學
第一節 華西協合大學的創辦(1910年一1932年)
閱讀連結
融合中西文化,增進人民殷富一——華西協合大學創辦人畢啟
沒有偉大的獻身精神不能學醫——一個加拿大家族的成都行醫史
中國現代牙醫學之父——林則
華西的男女合校與女大學生
第二節 向中國政府立案(1933年一1936年)
閱讀連結
中國式新建築——走近華西壩建築群
中國西部第一個博物館——“洋人”與四川大學博物館
第三節 抗戰和戰後的華西協合大學(1937年一1949年)
閱讀連結
聯合辦學紀念碑文
維各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三大學聯合醫院與大學醫院
流寓華西壩——史學大師陳寅恪
回憶華西大學和四川大學
憶華西大學廣益學舍'
第四節 從華西大學、四川醫學院到華西醫科大學(1950年一1999年)
閱讀連結
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學的奠基人之一——劉承釗教授的科學攀登之路
天降大任於斯人——調查細菌戰的醫學家陳文貴
“中國公共衛生之父”——著名公共衛生專家陳志潛
醫林獻甲子
歷史不會忘記的西南援朝醫療隊
大師巨匠——中國口腔醫學的棟樑與精英
第三章 成都科技大學
第一節 從四川化工學院到成都工學院(1952年一1954年)
閱讀連結
新中國皮革教育事業的一代宗師——皮革化學家張銓
“侯鹼張酸”——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張洪沅
奉獻就是幸福
第二節 從成都工學院到成都科技大學(1954年一1993年)
閱讀連結
成都工學院十年
要吃百家飯,才能壯身骨一一走在高等教育改革前列的成都科技大學
高分子材料科學的泰斗一一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僖教授
巴中山區走出來的英國皇家院士——記校友宋永華教授四川大學校友會(276)
第四章 今日四川大學
第一節 三強合併的四川大學(1994年至今)
閱讀連結
陣痛後的喜悅——四川大學第一次並校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以“四館一廊”為載體,營造創新人才培養新環境——四川大學對合併
高校文化融合的探索與實踐
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努力奪取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就抗震救災
工作對全校師生職工的電視講話
弘揚川大精神,凝聚師生力量,奮力奪取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在四川大學抗震救災工作會上的講話
一手抓抗震救災,一手抓改革發展——抗震救災中的四川大學
第二節 面向未來的四川大學
閱讀連結
勵精圖治,乘勢而上,為建設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而努力奮鬥——在中國共產黨四川大學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
弘揚大學精神,放飛希望之夢——在慶祝四川大學建校110周年
大會上的致辭
今日四川大學:數據與資料
後記
閱讀連結
光榮的傳統,人民的驕傲——《錦江怒濤》序言
穿越世紀名校的歷史走廊——《四川大學史稿》總序
四川大學百年校慶鐘鼎銘文
四川大學建校一百一十周年慶典銘文
川大精神的核心——四川大學校訓和校風
第一章 四川大學
第一節 錦江書院與尊經書院(1704年一1895年)
閱讀連結
書目答問略例
弦歌繼美,天府名材——錦江書院楹聯
第二節 從四川中西學堂到三大學鼎立(1896年一1930年)
閱讀連結
四川中西學堂章程
開端發凡,求知實行——四川中西學堂的創辦者鹿傳霖
“我費了很大力量來辦這個學校”——吳玉章在四川大學的教育實踐
傑出的人民教育家——張瀾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成就
為共和甘灑熱血譜春秋——張培爵烈士
“走向革命之路”——朱德元帥在四川大學的求學經歷
四川地區的馬克思主義先驅——王右木烈士
巨海納百川,麟閣多才賢——郭沫若在四川大學的求學生涯
從成都走向世界——走近校友巴金
我在川大的四年
第三節 發展中的國立四川大學(1931年1949年)
閱讀連結
建立一個簇新的四川大學——任鴻雋在四川大學
在存亡絕續之秋打出一條血路——張頤在國立四川大學
辦成“萬人大學”——黃季陸在國立四川大學
迎接黎明的勇士——解放戰爭時期的川大烈士
難忘江姐
第四節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四川大學(1950年一1993年)
閱讀連結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踐行者的楷模——一代通才周太玄
數學界的柯召定理——一代數學宗師柯召在四川大學
中國“新史學”的開創者——國學大師徐中舒
“開闢中國植物研究新道路”——“中國最傑出的植物學家”
方文培與四川大學
出入經史的國學大家——美髯大師蒙文通
《文心雕龍》的劃時代研究——“龍學泰斗”楊明照與四川大學的一世情緣
第二章 華西醫科大學
第一節 華西協合大學的創辦(1910年一1932年)
閱讀連結
融合中西文化,增進人民殷富一——華西協合大學創辦人畢啟
沒有偉大的獻身精神不能學醫——一個加拿大家族的成都行醫史
中國現代牙醫學之父——林則
華西的男女合校與女大學生
第二節 向中國政府立案(1933年一1936年)
閱讀連結
中國式新建築——走近華西壩建築群
中國西部第一個博物館——“洋人”與四川大學博物館
第三節 抗戰和戰後的華西協合大學(1937年一1949年)
閱讀連結
聯合辦學紀念碑文
維各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三大學聯合醫院與大學醫院
流寓華西壩——史學大師陳寅恪
回憶華西大學和四川大學
憶華西大學廣益學舍'
第四節 從華西大學、四川醫學院到華西醫科大學(1950年一1999年)
閱讀連結
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學的奠基人之一——劉承釗教授的科學攀登之路
天降大任於斯人——調查細菌戰的醫學家陳文貴
“中國公共衛生之父”——著名公共衛生專家陳志潛
醫林獻甲子
歷史不會忘記的西南援朝醫療隊
大師巨匠——中國口腔醫學的棟樑與精英
第三章 成都科技大學
第一節 從四川化工學院到成都工學院(1952年一1954年)
閱讀連結
新中國皮革教育事業的一代宗師——皮革化學家張銓
“侯鹼張酸”——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張洪沅
奉獻就是幸福
第二節 從成都工學院到成都科技大學(1954年一1993年)
閱讀連結
成都工學院十年
要吃百家飯,才能壯身骨一一走在高等教育改革前列的成都科技大學
高分子材料科學的泰斗一一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僖教授
巴中山區走出來的英國皇家院士——記校友宋永華教授四川大學校友會(276)
第四章 今日四川大學
第一節 三強合併的四川大學(1994年至今)
閱讀連結
陣痛後的喜悅——四川大學第一次並校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以“四館一廊”為載體,營造創新人才培養新環境——四川大學對合併
高校文化融合的探索與實踐
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努力奪取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就抗震救災
工作對全校師生職工的電視講話
弘揚川大精神,凝聚師生力量,奮力奪取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在四川大學抗震救災工作會上的講話
一手抓抗震救災,一手抓改革發展——抗震救災中的四川大學
第二節 面向未來的四川大學
閱讀連結
勵精圖治,乘勢而上,為建設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而努力奮鬥——在中國共產黨四川大學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
弘揚大學精神,放飛希望之夢——在慶祝四川大學建校110周年
大會上的致辭
今日四川大學:數據與資料
後記
後記
為了使四川大學師生員工,尤其是剛剛邁人校門的四川大學青年學子更全面地了解學校的歷史與文化,我們特組織編寫了《四川大學:歷史·精神·使命》一書。
本書是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新型綜合性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成果,由四川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羅中樞教授主編並負責全書的最後統稿工作。
按照本書主編提出的編寫框架和具體要求,本書先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東傑教授、檔案館張麗萍研究館員、黨委宣傳部舒寧副研究員分別組織編寫原四川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有關內容。在此基礎上,由四川大學檔案館館長兼校史辦公室主任黨躍武教授修改和補充,負責完成全書的編寫工作,並選編相關閱讀文獻。
本書選編的所有閱讀文獻既可獨立成篇,又是全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作者詳見各篇。同時,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還有(按姓氏筆畫為序):馬睿、李建華、李朝鮮、沈軍、陳玉峰、陳光復、周毅、胡亞蘭、夏華祥、郭勇、雷文景等同志,胡浚同志做了大量的組織和協調工作。本書的出版也得到了四川大學學生處、教務處和工會的大力支持。
在編寫過程中,本書主要參考了《四川大學史稿》(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今日川大》(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世紀弦歌,百年傳響:四川大學校史展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四川大學歷史文化長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世紀名校:四川大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錦江怒濤》(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和《川大英烈》(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年)等校史圖書以及其他校史資料。
本書圖片主要由四川大學檔案館提供,部分檔案資料圖片還是第一次對外公開。
在這裡,我們要向對本書做出貢獻的所有提到的和沒有提到的同志們,一併致以最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編寫本書是四川大學積極開展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新的有益的嘗試,因此,缺點和漏誤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尤其是廣大師生員工和校友給予批評和指正。
本書是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新型綜合性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成果,由四川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羅中樞教授主編並負責全書的最後統稿工作。
按照本書主編提出的編寫框架和具體要求,本書先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東傑教授、檔案館張麗萍研究館員、黨委宣傳部舒寧副研究員分別組織編寫原四川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有關內容。在此基礎上,由四川大學檔案館館長兼校史辦公室主任黨躍武教授修改和補充,負責完成全書的編寫工作,並選編相關閱讀文獻。
本書選編的所有閱讀文獻既可獨立成篇,又是全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作者詳見各篇。同時,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還有(按姓氏筆畫為序):馬睿、李建華、李朝鮮、沈軍、陳玉峰、陳光復、周毅、胡亞蘭、夏華祥、郭勇、雷文景等同志,胡浚同志做了大量的組織和協調工作。本書的出版也得到了四川大學學生處、教務處和工會的大力支持。
在編寫過程中,本書主要參考了《四川大學史稿》(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今日川大》(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世紀弦歌,百年傳響:四川大學校史展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四川大學歷史文化長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世紀名校:四川大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錦江怒濤》(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和《川大英烈》(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年)等校史圖書以及其他校史資料。
本書圖片主要由四川大學檔案館提供,部分檔案資料圖片還是第一次對外公開。
在這裡,我們要向對本書做出貢獻的所有提到的和沒有提到的同志們,一併致以最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編寫本書是四川大學積極開展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新的有益的嘗試,因此,缺點和漏誤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尤其是廣大師生員工和校友給予批評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