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2年,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華西大學、川南工專、重華學院、西南農學院、樂山技專、川北大學、西南工專、西昌技專等十所高校的化工系科組建成立“四川化學工業學院”。
1954年,四川化學工業學院共設立17個教研組。
1953年到1955年暑假,四川化工學院共畢業三屆學生696人。
1954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准四川化工學院於1955年遷至成都與成都工學院合併。糖品物工學調整至華南工學院,植物纖維造紙工學併入天津大學,其餘專業全部遷至成都。兩校合併後學校名稱仍為成都工學院。
1955年8月27日,舉行了合校典禮。合校後的成都工學院有機械、電機、土木、水利、化工五個系。
1956年暑假,瀘州分校全部搬到成都。
1957年,學校開始全面招收研究生。
1959年,化工系進一步調整為化機系、無機化工系和有機化工系。
1961年6月,成都工學院進行專業調整,原有的化機系和無機化工系合併為基本化工系,有機化工系的基本有機合成專業也併入基本化工系。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學校有13項成果獲獎,其中基本化工系有3項獲獎。
1978年10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工學院改為成都科學技術大學。隨即,學校開始進行系別調整,撤銷基本化工系,建立近代化學系和化學工程系。原有的化工系所屬普通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四個教研室劃歸近代化學系,其餘教研室劃歸化學工程系。原高分子化工系的有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及物理學兩個教研室劃歸近代化學系領導。
1984年,成都科技大學再次進行院系調整,近代化學系更名為套用化學系。
1986年,化學工程系成立食品工程專業並在同年招收第一批學生。
1986年12月,國家輕工業部與成都科技大學決定共同聯辦成都科技大學輕工學院,化學工程系的食品工程專業併入輕工學院。
1993年年底,成都科技大學已有5個學院、22個系、49個科研所室、120個教研室和116個實驗室。此時的化學工程系仍以“系”的形式存在,但籌建學院工作已於1993年啟動。
1994年4月,經國家教委和四川省批准,四川大學和成都科技大學正式合併,命名為四川聯合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套用化學系、化學工程系和化機系合併成為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下設化學工程系、化機系、套用化學系和粉體所四個實體單位。
1998年,四川聯合大學更名為四川大學,學院定名為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下設4個系、6個本科專業。
系 | 專業 |
---|
化學工程系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過程裝備與安全工程系 |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
製藥與生物工程系 | 生物工程、製藥工程 |
冶金工程系 | 安全工程、冶金工程 |
學科建設
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10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13個、專業學位授權領域6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四川省重點學科4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化學工程與技術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化學工程與技術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化工過程機械、化學工程、化學工藝、套用化學、生物化工、工業催化、製藥工程、化工安全工程與技術、化學冶金與材料技術、燃燒動力學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冶金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有色金屬冶金、化工過程機械、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套用化學、工業催化、製藥工程、化工安全工程與技術、化學冶金和材料技術、燃燒動力學、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化學工程、安全工程、製藥工程、生物工程
國家重點學科:化學工程
四川省重點學科:化學工程、化學工藝、化工過程機械、冶金工程
師資力量
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共有在職教職工200人,兼職/特聘院士6人,四川大學傑出教授1人,“千人計畫”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帶頭人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8人,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四川省“百人計畫”入選者1人,享有國務院政府津貼25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8人,教授54人,在職博士生導師42人,副教授64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謝和平、石碧、王玉忠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雙聘):David A. Weitz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雙聘):竇士學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雙聘):祝京旭(Jesse Zhu)
“千人計畫”特聘教授:段憶翔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巨曉潔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褚良銀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褚良銀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朱家驊 (第六屆)、梁斌 (第七屆)
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帶頭人:褚良銀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褚良銀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鐘本和、褚良銀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巨曉潔、謝銳
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巨曉潔
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褚良銀、李象遠、儲偉、李軍、張其翼、謝銳、巨曉潔、朱權
四川大學傑出教授:鐘本和
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應建康、陳志
教學建設
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3個專業通過了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教育部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專業1個、四川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2個、四川省特色專業1個;建有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製藥工程
國家級特色專業:製藥工程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工科基礎課程化學教學基地
教育部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
四川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製藥工程
四川省特色專業: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顯示,2000年以來,學院獲得國家教育成果獎3項,四川省教育成果獎10項。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化學工程設計研究所,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四川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4個、四川省工程實驗室1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
國家級技術中心:川大-瓮福工程技術中心、川大-開磷磷化工技術中心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磷資源綜合利用與清潔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省協同創新中心:四川省先進磷化工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多相流傳質與化學反應工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磷化學與工程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過濾與分離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製藥工程與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四川省工程實驗室:四川省磷化工技術與裝備工程實驗室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綠色化工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科研成就
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顯示,近5年,學院共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重點項目3項、重點研發計畫重點專項項目1項,重大項目課題1項、重點項目3項、傑青1項、優青1項、面上項目50餘項,並獲得了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973”計畫等多項基金支持;累計發表SCI/EI論文1300餘篇。
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顯示,近年來,學院承擔國家攻關項目及部(省)級科研項目8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發明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億利達科學技術獎1項,有發明專利200餘項。2012-2017年,到校科研經費累計3.9億元,發表SCI/EI論文1700餘篇。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型料漿法磷銨裝置國產化(2004年)
文化傳統
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團委學生會以提高當代青年的整體素質為宗旨,開展各類課外活動。
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研究生分會聯繫各專業、黨團支部,服務全院研究生同學,達到服務同學、完善自我的目的與宗旨;承擔了例如博士論壇、川大論壇、學術沙龍、歌手大賽等校級活動。
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學生社團聯合會建立於2013年,管轄涵蓋文學學術、實踐服務、藝術文化、愛好興趣、體育運動等各類學生社團組織。
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會舉辦有黨校,“求是”學堂,“輝煌化工”專業風采大賽,“先入帶後入,共奔入黨路”主題活動,“紫東閣”敬老院,黨建知識競賽等一系列活動。
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學生社區委員會以“為同學服務”為宗旨,為同學們服務解決關於宿舍圍和方面的問題,參與校園管理,保證學生宿舍的正常秩序,溝通學生與學校後勤部門,引導同學們遵守寢室規定,並定期開展寢室衛生、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檢查。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龐國偉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李天友
|
黨委副書記
| 姜利寒
|
副院長 | 唐盛偉
|
鈕大文
|
余徽
|
工會主席
| 穆暢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