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國學院

四川國學院,位於四川成都,前身為存古學堂,成立於宣統二年(1910),時任校長:謝無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國學院
  • 地點:四川
  • 成立時間:宣統二年(1910)
  • 名流曾學傳、相贊襄
學院前身,名流任教,桃李芳馨,

學院前身

四川國學院,位於四川成都。清末,當時的四川同全國一樣,宣揚打倒滿清、廢除科舉等行動。宋育仁等提出:學習張之洞在湖北創辦新學──廢除科舉教學後的存古學堂。宣統二年(1910),原陝甘總督楊遇春後人將位於成都外南門街故第獻出,作為存古學堂校址。

名流任教

時在京任職的謝無量出任存古學堂監督(即校長),設理學、經學、史學、詞章,並陸續增設地理、算學、醫學、英語等。因存古學堂缺乏圖書,又缺資金購書,謝無量與四川總督尹昌衡、四川學使趙啟霖協商,將已停辦的尊經、錦江兩書院的百萬捲圖書全部由存古學堂接管。尚缺的中外名著,另由存古書局排印,書局地址原在臥龍橋街,後遷青石橋街。學堂聘請名流如曾學傳、相贊襄、吳之瑛、羅時憲等任教。後來為了擴大這所學府,從各方面培養人才,設立近代學科教學,遂將四川軍政府樞密院的原址擴大為學堂校址,並於民國元年(1912)更名為“四川國學院”,又增加一批學術名流作教師,謝無量恭推吳之瑛為校長,自己作副校長。因校舍仍不足,國學院又遷三聖街,還擴大至大慈寺。課程增加天文、工程學和地方志等。增加的教學名流有廖平、曾瀛、李堯勛、釋園乘等30餘人。民國十九年併入四川大學。

桃李芳馨

存古學堂和國學院為學術界和新文化界培養了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劉晦愚、王光祈、相子敬、蒙文通等眾多人才。
斯道已將亡,留此四壁圖書,尚讀周禮;
後生誠可畏,何惜兩行芹茅,不借淵雲
清代張之洞題四川國學院。斯道:指書院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