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嘉明鎮嘉明鎮是瀘縣的北大門,分別距隆昌、瀘縣縣城12公里,距隆納高速公路接口10公里,219省道、
321國道、
隆納高速公路、
隆黃鐵路穿境而過,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由原羅橋鄉、大同鄉、嘉明鄉合併而建嘉明鎮,政府駐地在嘉明鄉,鎮機關設定黨委辦、政府辦、企辦、計生辦、民政辦、農機站等行政、事業單位 個, 2001年機構改革後設定四辦一所,即黨政辦、社會事務辦、經濟發展辦、計生辦和財政所,事業單位劃歸鎮政府管理。全鎮幅員面積4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735.34畝,其中田 畝。2003年末人口41359人,其中漢族人,男性21206人,女性20153人,非農業人口3391人,集鎮常駐人口1萬餘人,轄26個農業行政村,1個秀水社區。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2056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5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76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64580萬元,勞務輸出收入3794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0元,工業生產總值26052萬元,工業增加值7860萬元,農業總產值7769.46萬元,農業增加值5131萬元,財稅收入1025.3萬元,榮獲四川省“五百強鄉鎮”、瀘州市“十強鄉鎮”等稱號。
嘉明鎮系瀘縣北部具有山水特色的工貿型小城鎮,加快了城鎮化進程。1995年被評為四川省省級重點小城鎮,鎮規劃區充分利用九曲河走廊,遠借翠綠的界牌山,近借水體,人工建造的濱河路園林帶,文化娛樂設施完善,具有優美的城鎮空間環境和生態型小城鎮。現已建成場鎮2平方公里,公路路面硬化4.5公里,建城鎮小遊園2個,綠化覆蓋率4.5%,現有工業企業落戶規劃區14個,另設大同、羅橋2個集鎮,中心村和村莊11個,在鎮域國營良種農場已建成初具規模的工業園區,以鄉鎮企業為龍頭,帶動了整個鎮域經濟發展。舊場鎮改造已近尾聲,92年至2008年改造舊場鎮面積達5萬平方米。
自然條件
氣象氣候
嘉明鎮屬於中亞熱帶氣候區,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屬性。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無酷熱,冬少霜雪。多年平均氣溫17.8℃,最低氣溫5℃,年降雨量900-1100mm。11月至次年3月為降雨少時段,降雨平均總量為140.7mm,為年均降雨量的13%,5-9月為降雨多時段,降雨量為795mm,為年降雨量的76%。四季降雨不均,冬春少雨,盛夏旱澇交錯,秋霧多陰雨。年無霜期341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25小時,相對濕度84%。
土壤
嘉明鎮系須家河、沙溪廟土壤,土壤分為水稻土、紫色土、黃壤土。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侏羅系,次為三疊系,尚河谷零星分布第四系鬆散積層。土壤酸鹼度適中,保水保肥性好,宜種性強。
水資源
嘉明鎮年均天然降水量0.51億m3,徑流量為0.1億m3,主要河流為九曲河,境內流長12公里,境內水域遼闊,水利資源豐富。其中可養殖面積8000畝。全鎮有山坪塘133口,小(二)型水庫5座,萬畝引水堰一道,石河堰33道,江河提灌站18座,總提蓄水總量為735萬m3。
植被
嘉明鎮屬亞熱帶常綠針闊葉林帶,自然植被比較豐富,森林覆蓋面積達到35%。林種主要分用材林和薪炭林,用材林以喬木為主,間有少量松樹。薪炭林種主要有青槓、白花紫、黃刑、柏、紅樟等和竹類,豐茂的植被形成了獨特宜人的氣候。
光熱資源
嘉明鎮氣候溫和,年均溫度為17.8℃,全年無霜期341天。全年大於10℃積溫為3753.6℃,有利作物生長。全部作物生長的熱量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淺丘、河谷地區還適合桂圓、荔枝、香蕉等南亞熱帶作物生長。全年日照數為1225小時,全年太陽輻射值為91.87千卡/cm2。
農業資源
嘉明鎮屬傳統的農業生產區,盛產水稻、小麥、高梁、紅苕、油菜、豆類等多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現有耕地面積25181畝,其中田18742畝,土6439畝,人均耕地0.5985畝。2006年產稻穀10353噸,玉米2128.5噸,雜糧2522噸,工農業總產值49499.15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7254.66萬元,林業產值109.2萬元、牧業產值8116.66萬元、漁業產值528.08萬元。
土地資源
幅員面積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78.73公頃,占地土總面積的46.448%;園地110.33公頃,占3.053%;林地157.507公頃,占4.358%;居住及工礦用地560.24公頃,占15.501%;交通用地102.887公頃,占2.847%;水域236.407公頃,占6.541%;未利用土地768.08公頃,占21.252%。
鄉鎮農業
嘉明鎮主產水稻、玉米、豆類、薯類、生豬、禽蛋、醃兔、粉條,以瀘縣嘉佳農業綜合發展公司為龍頭,抓好農副產品生產和優良品種的普及推廣,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抓好經濟作物種植,加強葡萄、香蕉、枇杷等示範點建設和甜橙、黃姜、花椒等示範基地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引進優質水稻II優602,推廣優質水稻種植面95%以上,種植藥材黃姜1100畝,甜橙2900畝,花椒800畝。大力發展草食家畜,現有養兔專業戶70餘戶,已建大型養雞場2個(其中一戶年出欄肉雞10萬隻),年外銷仔豬7萬餘頭,新發展能繁母豬700餘頭,年出欄肥豬3萬餘頭,小家禽年出欄78萬餘只,建成紅薯冬粉廠2個,年產冬粉2000噸。重點發展優質稻、甜橙、生豬三大支柱產業和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促進農產品流通,使農村經濟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全鎮休稻養魚1600畝,有水庫5個,總計184畝,內陸水產養殖面積達958畝。
文教衛生
嘉明鎮鎮內有初級中學2所,教師81人,教學班25個,其中獲得中級以上職稱的27人。2003年,向上級學校輸送新生233人,在任校長2人;全鎮村級國小10所,中心校3所,教師133人,獲得中級以上職稱的61人,在任校長3人;全鎮在校學生共4146人,國小入學率100%,國中入學率96.7%,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有鄉鎮衛生院1所,村醫療點53個,共有醫務工作者人,病床張。敬老院1所,贍養“五保”老人48人,民政救濟戶500人,發放救濟金3500元,發放救濟物資折合人民幣元。鎮文化中心站1個,村級文化室18個,文藝骨幹隊伍6支,共約120人。有綜合性娛樂場所16家。鎮內有火車站和貯運倉庫,貯水1250立方米的自來水廠,生活工業用天燃氣及1200KW變電站,郵電設施先進,村村實現公路、電話、廣播、光纖閉路電視,85%社通公路。
基本設施
鎮內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捷,321國道、
隆納高速公路、
隆黃鐵路等西南出海通道穿境而過,政府駐地距隆昌、瀘縣縣城12km,
隆納高速公路出口10km,離
瀘州藍田機場和
瀘州港國際貨櫃碼頭50km,集鎮旁有火車站和貯運倉庫,生活、工業用天然氣及12000kw變電站,同時建有兩座小型水利發電站和一座裝機1.8萬kw的自備火力發電廠。
社會習俗
1.生產習俗:時值收割新谷前,村民採摘稻穗搗成新米,煮成飯,先祭天再祭地,祭祖先,方可大規模收割新谷,俗稱“嘗新”。
2.歲時習俗:獅子山村每逢正月十五夜,男女老幼紛紛到該村六社七塊田每一塊田舀一點水,回家用紅糖煮後作茶飲,可防百病。
3.婚喪習俗:每逢喪事,喪家燒錢化紙,道士做齋,飯里加紙灰,菜和佐料不用紅色,吃飯時均站著就餐。隨著改革開放,喪事的悲哀氛圍逐漸淡泊,每逢喪事,親朋好友就請電影、青炊隊(文藝團體)前來吹吹打打,唱歌跳舞,以寄哀思,一派喜氣氛圍,喪宴也與喜宴、壽宴無分別。
4.生活習俗:人們一回到家裡,就常打開電視收看電視節目,或邊吃飯邊看,邊勞動邊看或邊聽,電視已成為觀眾不可缺少的家庭用品。
5.道德風尚:每逢春耕秋收時,農民自發地互相幫助栽秧或打穀,稱為“換工程”;每逢“八一”節和老兵退伍轉業之際,鎮內各軍民共建單位到軍營開展座談、文藝演出、遊園、參觀等活動慰問。
6.方言俗語新詞:“板板兒茶”,意指以開茶館為名為嫖娼賣淫提供場所,多為低收入者光顧;鴨子的腦殼--遭得甩;“打廣”意指到廣東打工;“來板兒”、“悶三兒”,原為兩個光棍漢的諢名,他倆在人家紅白喜事時厚著臉皮去說奉承話,或吃一頓或討喜錢,有時一頓要走好幾戶,現泛指那些好吃懶做、遊手好閒、厚顏無恥之徒。“社日活動”,由嘉明鎮黃桷村首創,意指每個社在村黨支部指導下,組織社員開會學政策、學理論、學技術、學法律,解決矛盾糾紛等,一年至少開展三次。“流動黨校”,由嘉明鎮黨委首創,鎮機關幹部常常深入到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向黨員、民眾宣講黨的政策、理論、致富技術,調解糾紛等,這種分散地宣講形式叫“流動黨校”。
7.迷信習俗:飛鳥鳥糞掉在行人身上後,行人回家必須向左鄰右舍討“百家米”燉稀飯吃,方可去掉穢氣;人掉到水裡被救起後,要用筢兒(摟柴草的竹製器具)在掉水處邊撈邊喊“快回來!快回來!”,俗稱“撈魂”。
招商動態
瀘縣城北工業園於2005年10月經縣政府批准成立,該園區地處嘉明鎮,以嘉明原良種場為核心區,擁有國有存量土地600畝,現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形成,截止2008年,已經成功引進瀘州騰達塑膠包裝有限公司、瀘州東南化工有限公司、瀘州世家酒業有限公司、瀘州龍之隊酒業、四川明翔酒業、瀘縣明勝紡織、瀘縣華星橡膠、瀘縣偉業織造等十二家企業入駐,引資額達1.3億元人民幣,現已有5家企業建成投產,另有2家企業正在建設中,建成後,將實現年產值4.7億元。
地圖信息
地址:四川省瀘州市瀘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