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宗

四宗,亦稱“四宗教”。中國佛教判教學說。有多種說法:①地論師南道之判教。據《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北齊鄴東大衍寺曇隱等“一時諸德立四宗教,以通收一代聖教”。此四宗為:(1)因緣宗,“謂小乘薩婆多等部”;(2)假名宗,“謂《成實》、經部等”;(3)不真宗,“謂諸《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實等”;(4)真實宗,“謂《涅槃》、《華嚴》等,明佛性、法界、真理等”。曇隱即南道地論師代表慧光的大弟子。隋吉藏亦傳地論師的“四宗”說,前二同上,後二為“《三論》名不真宗,《十地論》為真宗”(《大乘玄論》卷五)。隋淨影寺慧遠以“因緣宗”為“立性宗”,“假名宗”為“破性宗”,“不真宗”為“破相宗”,“真實宗”為“顯實宗”,並廣加論述謂:“言立性宗者,小乘中淺,宣說諸法各有體性;雖說有性,皆從緣生,不同外道立自然性。此宗當彼《阿毗曇》也。言破性者,小乘中深,宣說諸法虛假無性,不同前宗立法自性;法雖無性,不無假相,此宗當彼《成實論》也。破相宗者,大乘中淺,明前宗中虛假之相亦無所有,如人遠觀陽炎為水,近觀本無,不但無性,水相亦無,諸法像此;雖說無相,未顯法實。顯實宗者,大乘中深,宣說諸法妄想故有;妄想無體,起必托真;真者所謂如來藏性,恆沙佛法,同體緣集,不離不脫,不斷不異;此之真性緣起,集成生死涅槃,真所集故,無不真實,辨此實性,故曰真宗。”(《大乘義章》卷一)此四宗之分,大體反映了佛教義學在南北朝的流通狀況及其發展趨向。又,淨影慧遠不贊成在兩種大乘中區別深淺優劣,他批評有人將《大品》、《法華》定為“不真宗”,將《華嚴》、《涅槃》、《維摩》、《勝鬘》定為“真宗”時說:“是等諸經,乃可門別,淺深不異。若論破相,遣之畢竟;若論其實,皆明法界緣起法門;語其行德,皆是真性緣起所成。但就所成行門不同,故有此異。《華嚴》、《法華》,三昧為宗;諸部《般若》,智慧為宗;《涅槃經》者,以佛果德涅槃為宗;《維摩經》者,以不思議解脫為宗;《勝鬘經》者,一乘為宗。如是諸經,宗歸各異,門別雖殊,旨歸一等,勿得於中輒定淺深。”(同上)對四宗的這種評判,表明慧遠力求用“真性緣起”觀念調和與統一諸大佛經典各種異說的傾向。②華嚴宗判教學說。即將“東來一切經論”按其所說宗趣判為四種。據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一,此四宗為:(1)隨相法執宗,“即小乘諸部是也”,乃小乘諸師所立,“隨事執相說”;(2)真宗無相宗,“即《般若》等經,《中觀》等論所說是也”,乃龍樹、提婆所立,“會事顯理說”;(3)唯識法相宗,“即《解深密》等經、《瑜伽》等論所說是也”,乃無著、世親所立,“依理起事差別說”;(4)如來藏緣起宗,“即《楞伽》、《密嚴》等經,《起信》、《寶性》等論所說是也”,乃馬鳴、堅慧所立,“理事融通無礙說”。此種判別,是以對“理事”關係的詮釋不同為準繩而確定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