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壩灘文化遺址

四壩灘文化遺址

四壩灘文化遺址位於山丹縣城正南約6公里大沙河東岸的四壩灘川口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壩灘文化遺址
  • 發現於:1946年
  • 類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地址山丹縣
分布在一條幹涸的大沙河岸上,高出河床2——3米。整個遺址範圍為東西200米,南北210米,灰土層厚為0.5米。始發現於1946年,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等。石器多打制 ,有肩石斧、石刀、敲砸器,也有磨製的石斧和單孔石刀、石磨、石球、石坊等。陶器多為夾砂紅陶,器形多為雙耳罐、壺為主。並有單耳罐、杯和器蓋,小型器物較多。器大多素麵,也有少量劃紋、繩紋,彩陶不多。彩紋特點是將陶器燒好後,再加彩繪;紋飾由簡單條文組成橫、豎、斜交的圖案花紋,著色濃厚,因而彩紋附在器表呈凸起狀。屬新石器時代四壩文化遺存。
四壩灘遺址是青銅器時代文化遺蹟,位於山丹縣城西南5公里,大沙河東岸的高台地上。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2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石器有打制的凹腰石斧、磨製的有肩石斧、長方形雙孔石刀和砍砸器、石球、石磨等。陶器為夾沙紅陶,器形有雙耳罐、單耳罐、杯、壺等,器表多為素麵,也有少量的劃紋、繩紋。彩陶多深紅色陶衣,燒制後再施以黑、紅、褐色,附著於陶器表面,呈凸起狀。紋飾為平行線和三角折線紋。遺址最初為紐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路易·艾黎於1947年帶領培黎工藝學校師生在此開荒時發現。1953年,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等人來此考察後認為是早於沙井文化的一種新的文化,被命名為四壩文化。四壩文化是陶、石器和銅器並存的時代,冶銅水平較高,不但冶煉出青銅而且還有砷銅。在隨葬品中已有金器出現。經多項測定,四壩文化距今3900-3400年左右。1955年,蘭州大學何樂夫教授等人對遺址進行發掘。1957年,四壩灘遺址被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