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泡貉藻

囊泡貉藻

囊泡貉藻為茅膏菜科貉藻屬唯一的現生種。其以類似捕蠅草的捕蟲夾捕食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捕蟲夾輪生於莖。囊泡貉藻是少數具有快速運動能力的植物之一。囊泡貉藻分布於四個大洲,不同地區之間的囊泡貉藻形態上具有一定區別。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葉片,花序,根系,果實,冬芽,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條件,繁殖方法,植物學史,變種,

形態特徵

囊泡貉藻為浮水草本,長6~10厘米。其頂部不斷生長,末端不斷衰老壞死。其生長速度很快,每天可長出一輪或更多的輪生葉。日本地區的囊泡貉藻每天可生長4~9mm。

葉片

葉輪生,每輪6~9片,基部合生;葉柄長3~4毫米,頂部具4~6條鑽形裂條,裂條長5~7毫米;葉片平展時腎狀圓形,長4~6毫米,寬6~10毫米。囊泡貉藻的捕蟲夾由兩片葉片組成,類似於捕蠅草捕蟲堇,但體型更小且位於水下。
葉片具腺毛和感應毛,受刺激時兩半以中肋為軸互相靠合,外圈緊貼,中央形成一囊體,以此捕捉昆蟲。在適宜的條件下(水溫約20℃),囊泡貉藻捕蟲夾關閉的整個過程耗時10~20毫秒,是植物界中運動速度最快的植物。每一個捕蟲夾周圍都有4~6個長達6~8mm的長毛,以防止水中的雜質刺激捕蟲堇關閉。

花序

開花時,花朵由一個較短的花梗支持立於水面上。囊泡貉藻的花型小。花單生葉腋,具短柄;萼片5,基部合生,卵狀橢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3~4毫米,花瓣5,白色或淡綠色,長圓形,長3~4毫米,寬約2.5毫米;雄蕊5,花絲鑽形,花葯縱裂子房近球形,直徑2~2.5毫米,側膜胎座5,花柱5,頂部擴大多裂。每朵花僅開數小時,授粉後,整個結構沉於水下結實。囊泡貉藻極少開花。

根系

種子萌發而來的幼苗具有不發達的根系,但其會很快的壞死脫落。

果實

果實近球形,不開裂;種子由果皮腐爛而出,5~8粒或更少,黑色。種子發芽時,子葉留於種皮內。

冬芽

囊泡貉藻會產生冬芽以抵禦寒冷的冬季。在冬季來臨前,其生長點會生長出大量短縮緊密的非食蟲性葉片,從而包裹住生長點。之後,冬芽會從母體上脫落。因其質地較緻密,則會沉至水底。水底的溫度穩定且較為溫暖,就可讓生長點安全的渡過寒冬。在水底冬芽可耐受溫度低至-15℃的環境。
在野外,冬芽沉至水底的成功率較低。那些沒有沉至水底冬芽最終會被水禽所食或凍死。
當春季來臨,水溫達到12~15℃時,冬芽則開始萌發生長。在夏季乾旱期,囊泡貉藻也會產生非休眠性冬芽狀組織。

生長環境

囊泡貉藻通過鳥類遷徙傳播——囊泡貉藻附著於鳥類的腳上,隨著它們的遷徙而被帶至另一個地區。所以大部分的囊泡貉藻都存在於鳥類遷徙的路線上。
囊泡貉藻生活於乾淨溫暖的淺水中。其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並且要求水中營養物質的含量水平較低,其pH值約為6。通常可發現其漂浮於燈心草蘆葦以及水稻之中。

分布範圍

囊泡貉藻分布廣泛,存在於歐洲、亞洲、非洲和澳大利亞,但也極其的罕見。在中國其產於黑龍江。
圖中的綠色標記為囊泡貉藻的分布地圖中的綠色標記為囊泡貉藻的分布地

栽培條件

貉藻作為觀賞水草栽培條件:
照度: 2500 Lux
水溫: 5-30℃
位置: 中景及後景草
硬度: 2-10 DH
p H 值: 5.0-6.5
難易度:難

繁殖方法

囊泡貉藻通常為無性繁殖。在有利的條件下,成年的植株每隔3~4cm就會長出一個側芽。側芽不斷的生長,當連線處衰老壞死後則會分為兩個植株。由於囊泡貉藻的生長速度較快,在短時間內其可通過這樣的方法產生大量的新植株。
囊泡貉藻囊泡貉藻

植物學史

1699年,倫納德·普拉肯內特(Leonard Plukenet)於印度首次發現了囊泡貉藻,他將其命名為“Lenticula pulustris Indica”。1747年,朱塞佩·蒙蒂(Giuseppe Monti)再次於義大利發現了囊泡貉藻,並以義大利植物學家烏利塞·阿爾德羅萬迪(Ulisse Aldrovandi)的名字將其命名為“Aldrovandia vesiculosa”,囊泡貉藻的學名就來源於此。1753年,在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出版的《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中,拼錯了囊泡貉藻的學名,將遺漏了當中的字母“i”,但未被更改,一直沿用。

變種

Aldrovanda vesiculosa var. aquitanica Durieu ex Diels (1906)nom.illeg.
Aldrovanda vesiculosa var. australis Darwin (1876)
Aldrovanda vesiculosa var. duriaei Caspary (1859)
Aldrovanda vesiculosa var. verticillata (Roxb.)Darwin (187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