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湯瑪斯·卡弗利爾-史密斯指出應把囊泡蟲總門,有孔蟲界與太陽蟲併入色藻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囊泡蟲總門
- 界:藍藻界
- 特徵:存在皮層內生膜囊
- 共同起源:一種吸食被掠食者的細胞
簡介,命名,特徵,相關,色素體,共同起源,
簡介
囊泡蟲總門(Alveolata)是真核域囊泡藻界的1個超門。
囊泡蟲可分為4個門。它們在形態上具有非常大的多樣性,但根據細胞內的超微結構與基因具有密切親緣關係:
.頂復門(Apicomplexa) - 營寄生的原生生物,缺少軸絲運動結構,但是配子例外;
.Chromerida - 一種具有光合自養的海生原生動物,是頂復門與藻類的進化過渡的中間物種;
.纖毛蟲門(Ciliate) - 非常常見的原生動物,具有成排的纖毛;
.雙鞭毛蟲門(Dinoflagellate) - 大都是海生鞭毛蟲,往往有葉綠體。
.Chromerida - 一種具有光合自養的海生原生動物,是頂復門與藻類的進化過渡的中間物種;
.纖毛蟲門(Ciliate) - 非常常見的原生動物,具有成排的纖毛;
.雙鞭毛蟲門(Dinoflagellate) - 大都是海生鞭毛蟲,往往有葉綠體。
帕金蟲屬(Perkinsus)可能屬於另一個進化分枝 - 帕金蟲門(Perkinsozoa) - 基於許多分子生物學證據。
命名
在1980年代,提出了這幾大類微生物可能屬於一個進化分枝。1990年代通過基因研究證實了這一想法,特別是Gajadhar等人的研究工作。湯瑪斯·卡弗利爾-史密斯於1991年正式命名了囊泡蟲總門(Alveolata),在當時還認為這可能是一個並系群,實際上後來證實是單系群。
特徵
囊泡蟲最著名的公共特徵是存在皮層內生膜囊(cortical alveoli),扁平的囊泡摺疊為連續層支撐著膜,通常形成靈活的薄皮。雙鞭毛蟲通常形成硬殼。 囊泡蟲具有帶管狀嵴的線粒體。鞭毛或纖毛有不同結構。(這類原生生物的祖先顯然是營光合作用的)
幾乎所有的纖毛蟲與頂復門寄生蟲的線粒體基因組是線狀的。巴貝斯原蟲(Babesia microti)的線粒體基因是環形的。這個物種因而被認為不屬於巴貝斯蟲屬(Babesia)或泰勒蟲屬(Theileria),應該為它創建一個新的屬。
相關
頂復門與雙鞭毛蟲門具有很近的親緣關係,而纖毛蟲門則比較疏遠。頂復門與雙鞭毛蟲門都有色素體,在細胞頂部大都有一束或圓錐形微管。對於頂復門生物,這形成了頂復器用於進入宿主細胞。某些無色的雙鞭毛蟲形成了口器用於攝入被掠食的微生物。其它囊泡蟲類的生物與這兩類具有不同遠近的親緣關係,大部分鞭毛蟲有類似的頂器結構。這包括自由生活的Oxyrrhis與Colponema,營寄生的Perkinsus, Parvilucifera, Rastrimonas與ellobiopsid。
2001年,對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樣本的rRNA研究表明,存在兩個新的囊泡蟲進化世系,稱作Group I與II。Group I沒有近緣親屬,而Group II與雙鞭毛蟲門共甲藻目(Syndiniales)的寄生生物Amoebophrya親緣很近。
色素體
囊泡蟲的色素體的發展還不確定. 卡弗利爾-史密斯建議囊泡蟲的祖先是一種有葉綠體的,並發展成了色藻界 (囊泡藻界假說)。 但是,色素體只出現在相對衍生的(而不是比較古老的)群體,其它人的觀點是囊泡蟲最初缺少色素體,可能是雙鞭毛蟲與頂復門生物分別獨立獲取色素體,也很可能是囊泡蟲總門與不等鞭毛總門的色素體。這個細胞器有一個共同起源,是從紅藻那裡獲得了色素體。
共同起源
囊泡蟲的共同起源可能是一種吸食(myzocytotic)被掠食者的細胞,有兩條鞭毛、微孔、刺絲胞(trichocyst)、棒狀體(Rhoptry)、microneme、polar ring與一個錐形頂部開口的頂器。目前還不清楚現存的perkinsids與colpodellids是否還有這個細胞器。這個祖先可能擁有色素體,但還不清楚是否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