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陽山

嚴陽山

嚴陽山位於武寧縣城南約20公里,屬九嶺山支脈,主峰海拔1521米,山高嶺峻,峭壁懸崖,形勢險要,真有“一將當關,萬夫莫敵”之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嚴陽山
  • 所屬山系:九嶺山支脈
  • 地理位置:武寧縣
  • 海拔:1521米
山脈簡介,抗戰事跡,

山脈簡介

嚴陽山屬九嶺山支脈,初無名,後有晚唐高僧嚴陽尊者在此建寺得名。嚴陽尊者,名善信。武寧新興人,從師趙州和尚。天佑年間在此建明心寺,據坐蟠石,常二虎一蛇馴繞左右。圓寂前,曾告誡其徒:“吾歿後切勿沐浴。”既歿,建塔寺西。宋淳熙時啟塔,發垂至踵,指甲過臂,遂將此山名為嚴陽山,並建嚴陽庵祀奉。山間溪流婉轉,清澈灩潔,夏日氣候涼爽宜人,幽居雅靜,是為避暑聖地。 秋季,放眼過去,嚴陽山是一片連著一片的彩色森林。晨起的霧,落幕的晚霞,給這多彩的秋天增添了一番情趣。如果在一個晴朗的天氣爬爬嚴陽山,是件很美的事。
嚴陽山距武寧縣城較近,山高林密,峰巒奇秀,水洌而泉潔,氣候涼爽,適宜避暑。宋分寧縣令韓駒慕名游後賦詩以贊。山有石如罅,外方內圓,泉出其中,不泛不涸。相傳是嚴陽尊者製毒龍處。洞旁鐫有“石罅洞”和“皇宋嘉太辛酉夏旱”等字。
嚴 陽 庵宋.韓駒
石根路轉白雲深,尊者遺椽可細尋。只道來時無一物,尚留陳跡到如今。

抗戰事跡

嚴陽山屬九嶺山脈之一,在武寧縣新寧鎮境內,海拔1521.7米,山體險峻雄偉,山高林密,抗日戰爭時期游擊隊曾據守於此,設“擂石陣”擊退日寇多次進犯,使敵企圖打通至靖安之路計畫告吹。
武寧縣城淪陷前,城內居民多向附近山區疏散,嚴陽山距縣城40里,山高嶺峻,群峰連綿,翻過慈姑嶺可入靖安縣境內,是較為理想的避難之處。
日軍占領縣城後,為擴大修江南岸防禦陣地,向嚴陽山區發動進攻,企圖打通至靖安山道,與進犯南昌之敵遙相呼應。此時嚴陽山區已無我軍駐守,為抗擊敵軍,保護避難民眾及山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1939年4月,組成嚴陽山抗日游擊大隊,在慈姑嶺、茅敗、合港、棋盤石、石源洞、馬頸、三坳、西良、東坑等處利用山區地形設立哨卡、阻擊日軍。游擊隊槍枝不多,彈藥缺乏,難敵裝備優良的日軍,便採用山里人捕捉野獸辦法,用山上紅藤捆套粗木棍,上面堆積巨大石塊,按照地形置放於道路兩旁山上,或零散,或集堆,作好偽裝。再就是將收集來的酒瓶,內裝黑哨和碎鍋鐵,安上爆竹引線,用細土封緊,名為“土炸彈”。
1939年7月14日,駐紮在修江兩岸長侖上的日軍40餘人,首次向嚴陽山發起進攻,經白鶴坪、茗洲港向茅敗進犯。守衛在棋盤石山上的游擊隊瞭望哨發現日軍已進入石公坎下時,迅速發出信號,駐守關卡隊員立即將捆綁石堆的紅藤割斷,亂石滾滾而下,日軍前後挨打,無處藏身,打死打傷敵軍20多人,戰馬4匹。游擊隊未發一槍一彈,繳獲三八式步槍24支,輕機槍2挺,子彈千餘發,取得首次大捷。
1939年7月25日,日軍百餘人經花棚進攻石人洞,游擊隊以同樣的滾石殲敵的辦法,打死日軍28人,戰馬6匹,繳獲三八式步槍26支、機槍1挺、子彈兩千多發,大大地裝備了游擊隊。
日軍接受兩次失敗教訓,改變作戰方略,在8月13日向嚴陽山區進犯,在攻打馬頸之前,先用迫擊炮猛轟一陣,待亂石滾下後,蜂擁而至。隱蔽在兩邊山腰岩洞中的游擊隊立即點燃“土炸彈”,投向敵軍,這突如其來的反擊,打亂了敵人進軍陣勢,亂作一團。游擊隊又用繳來的輕機槍猛掃,當場斃敵38人、戰馬6匹和繳獲一批軍用物資。
1939年9月26日,游擊隊又在源口、石梘、獅子岩、劉爺殿等處殲敵30餘人,保衛了嚴陽山區,敵軍暫時停止進犯,龜縮在長侖上一帶。游擊隊認為死守挨打不如主動出擊,因裝備簡陋,無法強攻,只能智襲。其時正值酷暑,便選派十餘名身強力壯的隊員,脫去上衣,赤膊赤腳在烈日下到田地勞動。連續十多天,臉上和全身曬得黝黑,手腳粗糙,儼然是個山民模樣,便依計行事。
長侖上是日軍駐紮重地,進犯嚴陽山之敵全由此據點派出。游擊隊十餘名健漢以當地農民向日軍送柴為名,挑柴分送長侖上、坳頭坪、上腦等日軍駐地,暗地觀察敵情。日軍哨卡見是送柴的,喝令放下擔子,脫去草帽、上衣、進行檢查,認定是農民後揮手放行。經數次試探,敵軍放鬆警惕,送柴人亦已摸清敵情。
8月10日夜,游擊隊分三路向敵軍發起襲擊,三百多名敵軍在睡夢中被擊斃,倖存者忙亂向鴨婆塘方向逃竄。待增援敵軍趕到時,游擊隊早已安然撤退。在繳獲的日軍機密檔案中,有日軍進攻我國各省軍事計畫、軍隊調配、陸海空三軍配合襲擊計畫以及各軍番號、將領名單等,其中一份密件足證日本侵略軍的暴虐:一、中國居民不得接近日軍駐地,違者不問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二、糧粖器具實行就地徵發;三、灘溪(永修縣境內)附近村莊須全部燒毀;四、形跡可疑之居民須徹底格殺。
嚴陽山游擊隊將戰果及繳獲檔案呈報三十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和湘鄂贛邊區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薛岳。1939年10月10日,三十集團軍總司令部發出命令,將嚴陽山游擊隊改編為抗日挺進大隊。後又於1940年10月改稱為三十集團軍直屬抗日挺進第十三支隊,直至抗日戰爭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