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人物逝世,代表作品,人物成就,
人物生平
1938年參加抗敵演劇九隊,後調至孩子劇團。
1940年首次指揮“孩子劇團”公演了《黃河大合唱》。
1947年畢業後到香港中華音樂學院從事理論作曲、指揮教學工作。
1949年在中央音樂學院任乃遙騙教並擔任該校青年工作團合唱指揮。
1952年任中央歌舞團合唱指揮。
1958回國,任中央合唱團指揮。
1959年為國慶獻禮指揮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樂》。
1961年指揮首次合唱音樂會。
1986年成立“合唱指揮學會”,被選為會長。
2015年6月18日,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顧問。
人物逝世
2017年6月18日,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交響樂團著名指揮家危淚束檔、我國合唱藝術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嚴良堃同志,因病於2017年6月18日上午7時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根據嚴良堃同志生前願望,喪事一切從簡,敬請社會各界人士和親朋好友予以諒解。
代表作品
1938年嚴良堃參加抗敵演劇九隊,後來調至孩子劇團,曾師從冼星海學指揮,那時嚴良堃還不滿15歲,但是看到冼星海指揮民眾合唱時就非常激動。當時一般的指揮就是打拍子,起名叫做打“蝴蝶花”。而星海同志指揮的《黃河大合唱》卻非常激動人心,他一隻手不斷地向上舞動著,口中一邊輕聲地暗示著“起來,起來”,同時雙腳還不時地往前邁進一步。可以說,櫃承店他的指揮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看了星海的指揮,才知道原來指揮不只是打拍子,還能夠表現那么豐富的情感。
1938年4月,嚴良堃在武昌的“歌乾班”里學指揮、作曲。那時,日本的飛機經常在頭頂上盤旋,還經常往下嘗寒扔炸彈。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把課堂設在了防空洞的隔壁,這樣飛機一來,人們就可以立即往防空洞裡鑽了。在“歌乾班”學習時,星海就教一些作曲方面的理論。他對各地的民歌都特別熟悉。關於指揮和作曲,他講了很多,但是有一句話,嚴良堃卻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學指揮基本功一定要過硬,一定要勤學苦練,把所有的技巧都要學得準確而紮實,但是在指揮民眾唱歌的時候,不要僅僅流於指揮的技巧,因為指揮是為了更好地表現歌曲的內容,而不是表現指揮家自己個人的能耐。”這句話,成了嚴良堃這一輩子做學問的座右銘。
因為那時,還比較小,洪深就把幾個小孩調到孩子劇團。孩子劇團的孩子最大的17歲,最小的七八歲,但都能歌善舞。境腿慨那時,孩子劇團的成員有五六十人,經常到中小城鎮去宣傳抗戰,在舞台上唱歌給老百姓聽。那時演唱《黃河大合唱》,在野外隨便搭個台,或者選擇一個有土坡的地方,就可以唱了。伴奏也很簡單,身邊有什麼樂器就拿來用。經常是二胡、笛子、風琴、口琴,再加一些鑼、鼓。雖然配樂很簡單,但是音樂從頭至尾都很鼓舞人心。那時唱歌不經常做一些細緻的藝術處理,只要把情緒唱出來就行了,只要能表現出戰鬥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得到民眾的認可。有一次,唱《黃河頌》的張惠群得了瘧疾,嚴良堃就代他上台演唱。在舞台上,嚴良堃唱得非常賣力,儘管後來已經唱得上氣不接下氣,並且將曲調唱得越來越高,但是仍然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嚴良堃受到很大鼓勵。
那時民眾歌詠團很多剃霉汽。不管是1938年的武漢,還是1939年以後的大後方,到處都有演出。那時有好幾個抗敵演劇隊,都在郭沫若同志的領導下。演劇隊除了演戲,還唱歌,也唱《黃河大合唱》。1940年的時候,嚴良堃曾指揮孩子劇團在重慶公演《黃河大合唱》。其實,那時無所謂誰是指揮,會指揮的人有很多。為了宣傳抗日,孩子劇團的成員一起唱歌,一起演戲,只要有關抗戰方面的事情都乾,只要組織上有需要,就隨時登台演出。嚴良堃演過戲,跳過舞,刷過標語,寫過報導文章。春、夏、秋三季,到各個城鎮去宣傳抗日,冬天就回到政治部學習,由郭沫若負責安排進行組織學習、文化學習、時事學習和專業學習,同時還排練一些新的節目。
嚴良堃從小就熱愛這部作品,整個音樂演出生涯是在《黃河大合唱》的歌聲中成長起來的。《黃河大合唱》是歌頌英雄的中國人民的頌歌,是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詩篇,因此具有永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黃河大合唱》這部不朽的作品,從它誕生那天起,就一直培育、滋養、鼓勵著嚴良堃。
人物成就
1938年4月,嚴良堃在武昌的“歌乾班”里學指揮、作曲。那時,日本的飛機經常在頭頂上盤旋,還經常往下扔炸彈。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把課堂設在了防空洞的隔壁,這樣飛機一來,人們就可以立即往防空洞裡鑽了。在“歌乾班”學習時,星海就教一些作曲方面的理論。他對各地的民歌都特別熟悉。關於指揮和作曲,他講了很多,但是有一句話,嚴良堃卻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學指揮基本功一定要過硬,一定要勤學苦練,把所有的技巧都要學得準確而紮實,但是在指揮民眾唱歌的時候,不要僅僅流於指揮的技巧,因為指揮是為了更好地表現歌曲的內容,而不是表現指揮家自己個人的能耐。”這句話,成了嚴良堃這一輩子做學問的座右銘。
因為那時,還比較小,洪深就把幾個小孩調到孩子劇團。孩子劇團的孩子最大的17歲,最小的七八歲,但都能歌善舞。那時,孩子劇團的成員有五六十人,經常到中小城鎮去宣傳抗戰,在舞台上唱歌給老百姓聽。那時演唱《黃河大合唱》,在野外隨便搭個台,或者選擇一個有土坡的地方,就可以唱了。伴奏也很簡單,身邊有什麼樂器就拿來用。經常是二胡、笛子、風琴、口琴,再加一些鑼、鼓。雖然配樂很簡單,但是音樂從頭至尾都很鼓舞人心。那時唱歌不經常做一些細緻的藝術處理,只要把情緒唱出來就行了,只要能表現出戰鬥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得到民眾的認可。有一次,唱《黃河頌》的張惠群得了瘧疾,嚴良堃就代他上台演唱。在舞台上,嚴良堃唱得非常賣力,儘管後來已經唱得上氣不接下氣,並且將曲調唱得越來越高,但是仍然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嚴良堃受到很大鼓勵。
那時民眾歌詠團很多。不管是1938年的武漢,還是1939年以後的大後方,到處都有演出。那時有好幾個抗敵演劇隊,都在郭沫若同志的領導下。演劇隊除了演戲,還唱歌,也唱《黃河大合唱》。1940年的時候,嚴良堃曾指揮孩子劇團在重慶公演《黃河大合唱》。其實,那時無所謂誰是指揮,會指揮的人有很多。為了宣傳抗日,孩子劇團的成員一起唱歌,一起演戲,只要有關抗戰方面的事情都乾,只要組織上有需要,就隨時登台演出。嚴良堃演過戲,跳過舞,刷過標語,寫過報導文章。春、夏、秋三季,到各個城鎮去宣傳抗日,冬天就回到政治部學習,由郭沫若負責安排進行組織學習、文化學習、時事學習和專業學習,同時還排練一些新的節目。
嚴良堃從小就熱愛這部作品,整個音樂演出生涯是在《黃河大合唱》的歌聲中成長起來的。《黃河大合唱》是歌頌英雄的中國人民的頌歌,是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詩篇,因此具有永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黃河大合唱》這部不朽的作品,從它誕生那天起,就一直培育、滋養、鼓勵著嚴良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