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寒地區人體熱適應機理及適宜的採暖溫度研究

《嚴寒地區人體熱適應機理及適宜的採暖溫度研究》是依託哈爾濱工業大學,由王昭俊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嚴寒地區人體熱適應機理及適宜的採暖溫度研究
  • 依託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昭俊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嚴寒地區冬季漫長,採暖能耗大。採暖期間室溫過高,既浪費能源又不舒適。現行國家相關設計標準是參照國外標準制定的,服裝熱阻取值偏小,不符合我國國情。PMV模型和適應性模型都不適用於嚴寒地區集中供熱系統的熱環境評價。行為調節、生理適應和心理適應會影響人體熱回響。目前對實驗現象的解釋僅停留在定性推斷和概念分析階段,不能定量分析其影響人體熱回響的客觀規律。本課題擬採用現場研究和實驗室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獲取嚴寒地區冬季採暖期以及採暖期前後的氣候變化特徵、建築環境特徵,以及人體生理回響、心理熱回響和行為調節特徵等。通過合理的實驗方案設計,定量研究當室外氣候或室外氣溫變化時行為調節、生理適應和心理適應對人體熱回響的作用規律,定量研究熱經歷和感知控制對人體心理適應的影響規律,以完善熱適應理論。研究嚴寒地區冬季採暖期間適宜的室內溫度,為制定該地區健康舒適的室內熱環境標準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嚴寒地區冬季漫長,供暖能耗大。供暖期間室溫過高,既浪費能源又不舒適。嚴寒地區冬季室外氣溫變化幅度大,在不同的供暖階段室外氣溫不同,人體熱反應可能不同。此外,供暖前後人體熱反應也可能不同。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階段人體熱反應的差異性以及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通過嚴寒地區人體熱適應機理的分析,可提出冬季舒適節能的供暖溫度。 本課題對嚴寒地區的住宅、辦公建築、教室和宿舍等室內和室外熱環境進行了連續跟蹤測試與主觀熱反應調查;獲得了建築室內熱環境參數2664組原始數據。得到了不同階段的室外氣候特徵和建築熱環境特徵、人體熱回響特徵和行為調節特徵等;研究了人體熱回響與建築環境特徵參數之間的變化規律。 在人工微氣候實驗室進行了相關的實驗研究,包括9個工況、總計264人次。得到了不同階段的氣候室環境參數特徵、人體生理回響和心理回響特徵參數。研究了人體生理回響和心理回響隨氣候室環境參數變化的規律。 研究了不同室外溫度下行為調節、生理適應、心理適應對人體熱回響的作用規律;研究了以往熱經歷和感知控制影響人體心理適應的客觀規律。探討了嚴寒地區人體熱適應性機理,提出了嚴寒地區人體適應性模型,以及冬季適宜的供暖溫度。 主要結論如下: (1)供暖期間4種建築環境平均室溫均接近甚至超過相關標準的上限值24℃。 (2)人們主要靠減衣物和開窗適應室內偏暖的熱環境。 (3)人們認為偏暖的環境為“好”的環境,在心理上更能接受偏暖的環境。 (4)秋季過渡季和供暖初期,人體熱反應主要受室外氣候適應性影響;從供暖中期到供暖結束,人體熱反應主要受室內熱經歷影響。( 5)人們適應了較高的室溫環境後,對室溫降低更敏感。 (6)嚴寒地區供暖室溫宜採用熱舒適標準推薦的下限值。 課題組已按計畫圓滿完成了預期目標,截至目前已發表國際學術期刊論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7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10篇,總計23篇。其中SCI期刊論文6篇,EI收錄論文5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