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械介入檢查或介入治療心臟疾病所致感染性心內膜炎。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器械相關性心內膜炎
- 就診科室:心血管內科
- 常見病因:器械介入檢查或介入治療心臟疾病所致感染
- 常見症狀:發熱、寒戰、呼吸困難、消瘦、感染性休克、肺栓塞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常見於植入或撤除心臟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後,也可見於經導管行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封堵術後,偶見於心臟電生理檢查、心導管檢查、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及血流動力學監測後。病原微生物多來源於植入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或封堵器時的污染,經長時間潛伏後才出現症狀,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為主。葡萄球菌對聚乙烯、矽樹脂材料導線外鞘有高度黏附力,易在其上形成菌落。
臨床表現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2.心電圖
無特異性,可有基礎心臟病的各型異常表現及各種心律失常等;肺栓塞時心電圖可有相應改變。
3.影像學檢查
(1)超聲心動圖:起搏器及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所致病損常累及三尖瓣,可見贅生物、三度以上瓣反流、瓣葉穿孔、腱索斷裂、瓣環囊腫及起搏器導線上贅生物等。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對了解贅生物所在部位、大小、數目和形態等幫助更大。
(2)X線檢查:對肺梗死、肺膿腫和心力衰竭等診斷有幫助。
(3)CT檢查:多排CT增強及三維重建後可發現受損處瓣膜、起搏器導線和封堵器周圍有多發性光點缺損,表示有贅生物存在。
(4)放射性核素肺通氣與血流灌注比值掃描也有助於肺栓塞診斷。
診斷
1.患者除具有發熱、肺栓塞和轉移性膿腫等特點外,主要是右心繫統的菌血症,細菌培養對診治很重要,且必須行多次血培養,才容易有陽性結果。
2.感染病灶可在皮囊袋、血管內、右心室、三尖瓣、電極尖端或腔靜脈系統;患者可反覆發生肺栓塞,肺部感染浸潤病灶;贅生物多見於三尖瓣,極少累及二尖瓣和主動脈瓣。
3.先天性心臟病行封堵術後致心內膜炎較少見,感染症狀多在術後1個月後出現,但亦可遲至術後6~7個月。
治療
1.內科治療
適用於遲發性、無嚴重併發症的鏈球菌或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感染對抗生素治療反應良好者,以及皮膚或淺層囊袋感染者。早發性感染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髮生率高。
2.手術治療
囊袋徹底清創、擴大,抗生素沖洗,無張力完全縫合囊袋。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電極導線植入後易被內皮和纖維組織包裹,單純藥物治療加局部清創術難以控制感染,手術可徹底清除病灶,防止復發,降低病死率。原則上應早期積極移除感染的起搏器系統,對封堵術後出現大量贅生物者,除套用抗生素治療外,必須更換心臟瓣膜或封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