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

出自《後漢書·杜密傳》,意思是閉口不作聲。

噤若寒蟬:像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或指因寒冷而咬緊牙關或牙齒打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噤
  • 部首:口
  • 拼音:jìn
  • 結構:左右
漢字信息,基本字義,詳細字義,古籍解釋,相關成語,

漢字信息

噤 jìn
部首:口部外筆畫:13 總筆畫:16
五筆86:KSSI 五筆98:KSSI 倉頡:RDDF
筆順編號:2511234123411234 四角號碼:6409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5664

基本字義

1. 閉口不說話:~口。~聲。~若寒蟬。
2. 因寒冷而咬緊牙關或牙齒打戰:~戰。寒~。

詳細字義

〈動〉
1. 閉口[close one's mouth]
口禁,口閉也。從口,禁聲。——《說文》
噤閉而不言。——《楚辭·思古》
翅垂口噤心甚勞。——杜甫《朱鳳行》
2. 又如:噤聲(閉口不言;不出聲或小聲);噤窄(悶在心裡不說);噤口捲舌(緘默不言)
3. 關閉;封閉[close]
有噤門而莫啟。——潘岳《西征賦》
4. 又如:噤門(關門)
5. 因寒冷而發生的哆嗦[shiver]。如:噤滲(瑟縮寒戰);噤頤(微動其頰。細語);噤戰(咬緊牙關打顫)
6. 吃光喝完[be used up]
你過來,這酒我吃不了,咱兩個噤了這素子酒吧。——《金瓶梅》
常用詞組
1. 噤閉jìnbì
[lockjaw] 中醫指因病而牙關緊閉
2. 噤若寒蟬jìnruòhánchán
[silent as the cicad in winter] 冬天的蟬,一聲不響。現在常用來比喻有所顧忌,不敢吭聲
提出反對條件的,轉眼就掉過頭去,嘌若寒蟬。——魯迅《兩地書》
3. 噤聲jìnshēng
(1) [keep silent]∶閉口不做聲,即禁聲
噤聲不語
(2) [shut up]∶住口;不許再說下去
他倒不如你?噤聲!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字部】噤 ·康熙筆畫:16 ·部外筆畫:13
《唐韻》《集韻》《韻會》𠀤巨禁切,音凚。《說文》口閉也,從口禁聲。《史記·日者傳》悵然噤口不能言。
又《鼂錯傳》噤口不敢復言。《潘岳·汧督馬敦誄》若乃下吏之肆其噤害,則皆妒之徒也。《注》噤,害口不言,而心害之也。《集韻》或作齽。
又《韻會》或作舌今。引韓愈同宿聯句,巧舌千皆舌今。按舌今,牛舌病也,與噤音同義別,《韻會》誤。
又《廣韻》《集韻》𠀤渠飮切,音䫴。義同。《廣韻》寒而口閉。

相關成語

噤若寒蟬
【解釋】: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出處】:《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示例】:他的話完了,台下有幾個人拚命地高聲鼓掌,而更多的人卻~、面面相覷。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近義詞】:緘口結舌、守口如瓶
【反義詞】:口若懸河侃侃而談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害怕不敢說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