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遍大中國

嘗遍大中國

《嘗遍大中國》是2012年釀出版(秀威資訊)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巴陵。本書主要記述了作者通過美食所挖掘和察覺的地域人文氣息。

基本介紹

  • 書名:嘗遍大中國
  • 作者:巴陵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圖書資料,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序,目錄,圖書評論,結緣黃鴨叫,藏在味蕾里的人文,味覺的美學審視,追根求原是正道,

圖書資料

書名:嘗遍大中國──巴陵美食散文集
著者:巴陵
出版公司:釀出版(秀威資訊)
出版年月:2012年4月
ISBN:9789865976156
頁數:324

內容簡介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美食蘊藏一方人文。縱觀古今中外,有無數的饕餮者,也有許多食學家,但真正可以稱得上美食家的人卻極少。很多美食著作把更多的筆墨浪費在寫「吃」上,卻很少談到「味」。關於味,說的是美食散發出來的味道,也是行走大江南北,吃遍天下美食,一個「味」字既是作者的食旅之獲,也是此書的魂。在行走的路上,作者巴陵肆意尋找旅途的美食,把旅行當作美食探秘的線路,發掘隱藏在當地民居深處的人文素養以及美食的存在意義。走在味覺的邊緣,不為味覺所迷失,卻以一個邊緣人的姿態更清楚地看到了美食中所深藏的文化故事和人文歷史!
巴陵從事美食散文創作十餘年,創作了五十餘萬字的美食散文作品,曾在全國數十家報刊開設美食專欄。《嘗遍大中國》是巴陵近十年來的美食散文精選,作品在挖掘地方美食的歷史文化後,通過作者的品味,感知美食的味道,把讀者帶入一個滋味世界,遨遊在美食在海洋。
全國三大美食家,北京的古清生,主要是寫旅遊中偶遇的美食,遊走性比較強,用敘述的流暢美食的味道;廣州的沈宏非,生活在大都市,主要寫酒店美食,多加入男女關係,被稱為飲食男女;長沙的巴陵,與各大酒店從業人員(湘菜名廚)過從甚密,又遊走全國,尋找美食。他關注飲食原材料及其歷史文化,主要挖掘地方美食的飲食文化及其製作方式,表現美食的歷史文化和品味美食的味道,再推薦給都市食客。巴陵的味覺十分敏銳,能夠感觸同類美食的細微區別和抓住獨有的味色,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字,讓人讀後想吃,吃後回味。巴陵曾為各地到長沙品味的食客解說長沙美食,食客聽後食慾大增,滿嘴生津。挖掘了每道美食的歷史和文化,找到美食本身的文化價值,弘揚美食文明。每篇文章介紹了美食的歷史、文化、製作、味道,讓讀者即從文字上品味,也可以自己實踐,親自去製作、烹飪。挖掘美食產地的風土人情,尋找到民間飲食文化,滿足都市人群的好奇。提倡美食要有文化,做有美食是文化的美食。有品味的過程,也就是一些美食的品味方式、方法,刻印幫助讀者在品味中少出洋相,也吸引讀者再去品味。

作者簡介

方八另,筆名巴陵,湖南新化人,1979年12月生,2003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從事圖書出版和策劃工作。1996年起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在美國的《新絲語》雜誌、香港《黑白》文學期刊發表巴陵專欄,在印度尼西亞的《千島日報》、香港《大公報》、以及國內的《青年文學》、《當代人》、《讀者》、《江門文藝》、《遼河》、《雪花》等文學期刊及《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人日報》、《農民日報》、《福建日報》、《山西日報》、《安徽日報》、《雲南日報》、《湖南日報》、《新民晚報》、《北京晚報》、《羊城晚報》、《揚子晚報》、《重慶晚報》、《錢江晚報》、《福州晚報》、《合肥晚報》、《武漢晚報》、《燕趙晚報》、《華西都市報》、《南方都市報》、《燕趙都市報》、《三湘都市報》等報紙發表文學作品3000餘篇(首)。2007年曾在安徽的《安慶晚報》,內蒙古的《呼和浩特晚報》,遼寧的《時尚之旅》,北京的《車友報》等報刊開闢美食散文專欄;2008年在《航空畫報》撰寫介紹全國飲食的《中華美食譜》(2萬字)。2010年在《科學與文化》、《四川航空》開設品茶專欄。2005年,獲《山西青年報》“誠信與感動”徵文三等獎;2006年,獲《三湘都市報》“發現魅力步行街”三等獎,《長沙晚報》“千龍湖杯”旅遊散文徵文二等獎,國家新聞出版署“我最喜愛的一本書”二等獎;2007年,獲《科學時報》“節約.環保.文明”科普徵文二等獎,湘西州“美麗的湘西 可愛的家鄉”徵文三等獎,第三屆梁斌文學獎新苗獎;2008年“北方腳踏車杯”優秀獎,迎奧運“鞍鋼杯”三等獎;2009年獲黑土地杯二等獎。現為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職業書評人、美食旅遊專欄作家,《湖南省志·旅遊志》、《湖南省旅遊志》主筆。出版過散文集《秋聲高處》、《村莊散記》等。中國報紙副刊第一編輯叢書(4冊)(2008年,大眾文藝出版社)、湖南姓氏源流史叢書(4冊)(2010年,天津科技出版社)、湖湘實用英語叢書(4冊)(2010年,天津科技出版社),湖湘文藝叢書(10冊)(2011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秋聲高處》、《村莊散記》等散文集

美食湘軍方八另
古清生
世界上最好做的是美食文章,少時的一些食物記憶,飢餓時期的某次品飲,以及近時去了何店吃到一客美味,都可以信手寫來,令讀者品同樣是有味道的文字。然食文卻也算世界上最不好做的文章,作家寫的那些個菜,公眾也是很熟悉的么,誠如畫鬼易畫人難,一個道理。
關鍵的是,寫作食文化須真性情,何因未曾細考,打量一下世界文學史,那些味蕾特別發達的詩人、作家們,莫不是真性情也。因此,至少在食文化的寫作上,作家需要真性情和比較發達的味蕾,而文字與感覺,則也必須十分考究。以中國文化圈矯情主義泛濫的態勢觀照,確也難以發現有多少真。故在當前的食文化寫作領域,矯情就像雞精一樣融入了現實文化的湯湯水水。
不過,在堅持食文化寫作的文學湘軍中,方八另的寫作卻是值得稱道,或者因為一個歷史緣份,我的三本書經周實之手在湖南嶽麓書社出版,方八另即給寫了書評,那時候我們未曾相識。由於都是寫食,所以評論的文字就甚是到位,心有感念,就開始關注方八另,他的筆名叫做巴陵。接下來,就讀到方八另的食文,在網上有所聯繫,繼而我去長沙,見到了方八另,這位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果然質樸而真誠。他給我講得多的是嶽麓書院,他對嶽麓書院的一些改造尤其憤怒,通過他的表達,我對那些把持資源,貪公物為己謀學利者甚是不屑。這件事情,需要專文談論,但是也就大抵體察到方八另對湖湘文化的讀識與理解,他他的歷史功底尤其的深。然此,對研究食文化卻是一個高築的平台。
後來,我們去火宮殿吃長沙小吃,因為有了方八另的講解,食的味道就不一樣。我覺終歸是長沙臭乾子的臭香令人難以忘懷,只道是旅途匆匆,喝的啤酒,我覺得跟方八另一塊,最好是喝高度白酒。那時候,便知方八另的食文已經成書,回京再細讀他的文字,感覺他從一點陣圖書編輯兼作家的視角,在食文化寫作中尋找到另一個向度,那就是通過食而進入歷史,或食而交友,這種傳統的堅守,筆底就有士人風範。
比如他寫《情侶烤魚》,這道出現在武漢的比較媚俗的菜,在俗文化掃蕩街街巷巷的武漢,吃出點雅趣很犯難的,方八另如此寫道:"我看到這道菜遲遲不敢下筷子,在他們的催促之下才嘗試性夾了點。是燒焦的魚皮,黑煳煳的,夾著就是那么軟軟,筷子顫一顫,魚皮就有收縮地上下擺動;嚼在嘴裡卻有點糯性,還有點韌性,被烤的一面比較脆,帶著濃濃的咖喱粉味。這樣一品,倒覺得比紅燒魚、水煮活魚、酸菜煮魚、清蒸魚都要有味。夾了一塊魚肉,可以聞到一點血腥味,帶著熱氣,嚼魚肉,綿綿的,有火烤的脆香和水煮的甜美,吃得我"吃 性"大發,夾魚的不同部位品味烤魚的風味。"或者是至俗而至雅,或真。如是委婉道來,感覺方八另坐在東湖邊,落日西沉,溶金的水波輕輕蕩漾,挾著夏天燥熱的湖風,漸涼至微溫,這時候喝著冰啤,品著烤魚,人生的些許快意便也悄然而至。
吃,比較能打開真人性的一面,著食文者,自己暴露的幾率也就大增。其實,方八另完全是為了吃到各地的魚,有了這個宗旨,他便像從洞庭湖游至了各路江湖,今時走紅的湘菜,本應該更有嚼頭的。但不妨礙方八另在文學湘軍中扛起食文化旗幟,基於洞庭湖,或者湘江,融匯天南地北之食。方八另一路走著,一路品著,一路寫著,表達的是一種人生的心態。

目錄

推薦序
美食湘軍方八另/古清生推薦序
結緣黃鴨叫/賀柏武推薦序
藏在味蕾里的人文/北雁推薦序
味覺的美學審視/徐上峰
第一輯 魚味無窮
橘子洲黃鴨叫/瀏陽手撕魚/南方烤魚/赤壁長江魚/魚片飄香/翠玉魚皮/魚嘴巴的冬天/甜酒澇魚/梧州石鼓魚/鳳凰苗魚/魚刺憂傷/魚躍岳陽樓
第二輯 雞鴨成群
漣源珠梅雞/東安雞/永州血鴨/益陽黃燜雞/安慶口水雞/黃州水煮鴨/風味鴨寸骨/北正街的啤酒鴨脖/板栗燉雞/湘式烤鴨/錢糧湖土鴨/梅山雷打鴨/鳳凰血粑鴨/南京野水鴨/江永田螺雞/成都鴨舌
第三輯 茶語酒香
高椅油茶/安化擂茶/香馨普洱/黑茶故里/新化歡茶/江華冬梨子茶/溈山禪茶/蘭州八寶蓋碗茶/青海茯茶/天香雲翠/成都茶味/蒙洱茶/湘陰姜鹽茶/羅布麻茶/衡山雲霧茶/侗寨苦酒/衡陽湖之酒/新化水酒/品酒養性怡情
第四輯 肉肆醬香
過年臘肉/臨澧缽子肥腸/豆腐拌肉/思鄉的辣椒炒肉/牛骨頭文化/感受雄性牛鞭/邵陽豬血丸子/記憶里的紅燒肉/家庭風格的湖南扣肉/牛肚花/侗寨醃肉/衡東頭碗
第五輯 西部食旅
敦煌醬驢肉黃面/豌豆顛的顏色慾望/蘭州馬子祿拉麵/敦煌洋芋粉/蘭州酸辣羊蹄筋/馬大鬍子羊羔肉式樣/格爾木烤羊雜/敦煌酒棗
第六輯 清湯寡水
閩東名菜佛跳牆/蟹王魚唇/青瓜清湯/株洲雜菜湯/金城灰豆湯/豆花/芋糊清色/青海麥仁粥/西北羊雜碎湯/新化三合湯
第七輯 名優雜食
南京哧啦/長沙臭豆腐/品味南瓜/墮落街口味蝦/糯藕/黔城美食古韻/江永香芋/廣漢金絲面/重慶兔丁河蝦/擂辣椒/南嶽豆腐煲/永豐辣醬/洋芋飯/辰溪酸蘿蔔/靖港豆腐/南溪豆腐
第八輯 副談飲食
冰清如柚/一個柑橘的思想/愛似鳳梨/西瓜清涼/苦爽青蓮/人生如滋味/美食危機與機遇/親福皆美味/時尚美味王子

圖書評論

結緣黃鴨叫

賀柏武
初識黃鴨叫是緣於巴陵先生的《水煮黃鴨叫》一文,那年我還在長沙讀大學。窮困的學生生涯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可以去各個娛樂場所或者茶樓酒肆隨心所欲地消費,只好每天躲在圖書館裡讀書看報。一個周末的上午,翻閱當天的《長沙晚報》副刊版,一下子就被這個標題給吸引了。對於黃鴨叫的介紹巴陵先生惜墨如金。而就吃法上他卻如美食家一般將箇中滋味描述得細緻入微,從魚頭吃到魚尾,似乎那一張口一閉嘴之間魚香已漫遍全身。特別是最後在文章的結尾還來一句" 過後幾天,我都在回味這頓美食,朝思暮想再有一次機會。"當時雖然身坐在圖書館內,但心卻早已飛到了橘子洲頭,口水也是早已咽過幾回。
真正有機會親口嘗上那又鮮又嫩的黃鴨叫,是在收到那次《三湘都市報》的稿費後。由於那時是用信件郵寄稿子的年代,我想留著那點收入來列印稿子和寄信,所以就沒吱聲。可同宿舍的幾個兄弟叫嚷著"才子"再不請客就不夠意思了,當時只好硬著頭皮答應,而且自己還一直惦記著那巴陵先生推薦的黃鴨叫。於是徒步前行,六個楞青小伙直奔橘子洲的美食排擋。因為是排擋價格,魚價並不貴,這正是我們期盼的。而當那一大盆晃著膩膩油兒的又泛著密密麻麻的乾紅椒的黃鴨叫端上桌時,我們就知道物超所值了。而且由於味道極好,大夥開懷暢飲,結果啤酒的的費用大大超出了我的預算,在稿費之外還倒貼幾十元。不過這次整個吃魚過程是我惟獨見過他們獵人一般的眼睛未抽空去掃描周圍的漂亮美眉的一次。當時他們的理由還振振有辭,美女只是養眼,可這魚卻能養胃啊。對於那時成天在學校食堂里吃著少油淡鹽又長個兒的我們來說,這何嘗不是一次美妙絕倫的山珍海味呢!
就是從那時開始,我對黃鴨叫作了一些資料的查閱。得知其名的真正來歷是因被抓住時會發出咕咕叫聲,故又名黃鴨咕。 傳統的湘菜做法也是很精緻。一般是把從湘江河裡捕撈上來的黃鴨叫先用清水養兩天,宰殺剖開,清洗乾淨。用大火煎至金黃,瀝乾。將薑片、蔥段,豆瓣炒香,放入泡椒,酸菜,紫蘇葉,辣椒麵料酒。再倒水攪煮,撈除湯渣。接著將黃臘丁倒入,並加鹽,味素,糖,醋,放入乾紅椒,蒜子,清水若干,小火煨,煨到湯成白色。然後用生菜鋪底,上盛黃辣丁,撒蒜末,熟油辣椒,蔥花,澆鍋中熱汁,最後撒花椒麵。
待到我真正地有閒情逸緻約上幾個朋友去湘江河畔邊嘗著黃鴨叫邊品酒論道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也與久仰的巴陵先生相識了。那是一次小範圍內的文友聚會,見著溫和爾雅的他,一如在他文中描述的精緻地品味著黃鴨叫的模樣。晚上正好主辦人邀約大家前去橘子洲夜市遊玩。
當晚雖是初次謀面,然而我倆卻如久別重逢的老友一般,望著江麵點點星光漁火,推杯換盞開懷暢飲,共話人生際遇和文學心得。從此之後,我和巴陵先生儼成故知。

藏在味蕾里的人文

北雁
讀完巴陵的美食專欄,無不驚訝,無不興奮。
如今,大多數文人都時興“閉門造車”,一支筆或一台電腦就可以創造了,寫出來的作品和生活無關,只停留在臆想之中。而在此書中,作者卻把大把的光陰耗費在吃喝行走上,且以吃為藝術,以美食為研究,把“吃喝玩樂”寫得栩栩如生,讓讀者感受視覺上美感的同時,更是味蕾上的一種刺激和精神上的一種享受。作者把旅行當成一種對美食的探索,把獨具特色的美食當成對地域文化的一種考究。所以,我認為他是一個“行走的美食家”。
作者遊走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思考著美食故事和人文氣息,從瑣碎的文字中可以窺探出他對美食的熱衷,以及對美食文化的精闢論述。在行走的路上,他肆意尋找旅途的美食,把旅行當作美食探秘的線路,發掘隱藏在當地民居深處的人文素養以及美食的存在意義。走在味覺的邊緣,不為味覺所迷失,卻以一個邊緣人的姿態更清楚地看到了美食中所深藏的文化故事和人文歷史,把人文與美食,把美食與故事聯繫起來,讓讀者不知不覺陶醉其中。書中作者尤其是在“西部食旅”一輯中所談到的西部美食和故事,就連我這個西北人也感到自愧。
在大西北黃土地上生活二十餘載,我也說不出幾個地道的西部菜式,更不要說它裡面深藏的故事和人文素養了。而作者作為一個南方人,卻對西部美食有如此之深的了解,足見作者對美食文化研究如此深邃。他每走過一寸土地,都留給讀者一段美食故事,讓我在讀書時,時有一種衝動,想踩踏著作者的腳印遊走大江南北,品嘗南北特色美食,那將是多么的愜意!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美食蘊藏一方人文。本書看似寫美食,其實更多是寫心情,講故事,談人文,把美食所散發出來的味道和人文氣息相結合,用自己的所聞所見去感知和領悟。縱觀古今中外,有無數的饕餮者,也有許多食學家,但真正可以稱得上美食家的人卻極少。其主要原因就是《禮記?中庸第三十一》中所說的“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很多美食著作把更多的筆墨浪費在寫“吃”上,卻很少談到“味”。其實,美食留給人們記憶最深刻的並非精巧的製作和吃法,而是“味”。如臭豆腐的製作鮮有人知,可臭豆腐卻臭名遠揚,正是因為它的“味”。關於味,這裡有美食散發出來的味道,也有作者通過美食所挖掘和察覺的地域人文氣息。前者是一種外顯的味,可以用器官直接感知和判斷;而後者是一種潛在的味,卻需要作者去挖掘和感悟。無論春天秋冬,作者行走大江南北,吃遍天下美食,一個“味”字,我想是作者的食旅之獲,我認為也是此書的魂。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讀完巴陵此書,我卻要說“書中自有真性情,書中自有味先行。”寫作美食文章最需要真性情,沒有真性情品不出食美味。那些偉大的美食家,但凡都特別發達味蕾,把美食咀嚼在口中,從心中飄溢出美食所體現出的人文味。創作美食文字更需要一種感覺,源自於對美食中“味”的感知。很多文人的文字太過矯情,有過多的情,卻沒有了真,讀來也索然無味。巴陵多以自己親生親歷來寫美食心情,把“味”作為他創作的基調,此真性情之人,時下美食界鮮有之。
巴陵文筆清新,意蘊深沉。從書中文章的標題看,像是一個選單,可一看內容,卻發現每個看似簡單的選單式標題下,卻都藏著無數鮮為人知的美食故事,有作者親身親歷的,也有作者研習考究的,讀來情真意切,收穫頗多。可以說,此書既是一部美食著作,又是一部旅行佳作。巴陵說:“人生如美食,都需要自己去品味和嘗試,真正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吃,最能讓人看到人性的一面。吃出味,體現了作者對於吃的研究和吃的藝術追求,古今美食家如此,巴陵亦如此。

味覺的美學審視

文/徐上峰
我是一名食客,曾經寫過不少美食文章,但在讀巴陵(方八另)的美食作品後,我趕緊收手了。
美食文章不好寫,我深有體會,寫了幾篇後,就覺得落入固定的圈套,比如每一道菜的做法、品嘗方法,寫起來大同小異,這類文章寫多了,是沒有生命力的,讀者讀起來更如同嚼蠟。
巴陵寫美食,不復依傍,這是他的獨到與高明之處。他能以小見大,每道菜後都有一個故事甚至一串故事,這樣文章就會鮮活起來,呈現出立體框架。比如《橘子洲黃鴨叫》,看過他的這篇文章後,不僅能勾起食慾,讀者還會不時地徜徉在各個故事之中,欲罷不能。文章以瀟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開篇,讀者仿佛置身一個白雪皚皚的季節。接著談英國領事館、毛澤東揮筆寫下《沁園春?長沙》、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對聯趣事,在這樣一系列文化之旅中,作者將黃鴨叫引出,讓人似乎忘了是寫美食,而是一篇文化散文。
美食,當然需要優美的文字來表達,而這恰恰是巴陵優勢所在,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獨到的嗅覺,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出他人難以企及的美學形態。巴陵的美食文章是寫意的筆調,同樣在《橘子洲黃鴨叫》一文,能感受到季節的輪迴,從白雪皚皚到春意盎然,文人騷客相約橘子洲,品黃鴨叫,在湘江中垂釣,文末還將黃鴨叫比作情人,輕鬆而詼諧。
一次與巴陵促膝暢談,他跟我說,每寫一篇美食文章,他都會查閱很多資料,甚至會買一大堆書籍閱讀,這種創作態度,也是他在這一領域有所成就的原因所在。與一般人純寫美食不同,巴陵給人呈現出文化美食。他在《瀏陽手撕魚》中寫道:手撕魚起源清代,嘉慶年間,湖南益陽有位名士在洞庭湖邊吃到手撕魚後,大發詩性,寫下“煙波浩渺洞庭水,十里飄香手撕魚”的詩句,手撕魚從此美名流傳;他在《南方烤魚》中說:劉備、關羽、張飛結義桃園時,張廚的絕活是炭火烤魚,能做到醇和味美、鮮上加鮮。劉備吃後大加誇獎:汝等烹飪有佳,當記頭功。劉備登基後,把他吃過的烤魚定為蜀國國菜,得以傳播。
巴陵與當地人、廚師打成一片,這種深入的體驗,讓他的文章更真實,更富細節,讀者能讀出每道菜的背後故事。從《瀏陽手撕魚》,可以看出巴陵對細節的體察:“瀏陽山多地多,土地比較貧瘠,要用很多的勞作時間才能養活自己,地主家給長工做飯菜,為了減少時間,把飯菜一切放在蒸籠上,隨時吃都是熱的。另外一種說法是逃避戰爭,解放前,瀏陽東鄉的老百姓為了避免官府發現自家的哥老會兄弟,方便家人回家吃飯……”這樣的文字,在同類文章中是看不到的,也賦予了這篇文章的生命力。
巴陵是我多年的摯友,也是我的“老師”, 當年在湖南師範大學讀書時,他高我一屆,我的文學啟蒙就是從他開始。當時寫的一些文章不敢往媒體投稿,先私下交給巴陵看看,讓他給我斧正。
從2003年暑假開始,八另拉上我以及幾位室友開始撰寫圖書。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巴陵喜歡吃,圖書剛策劃的時候,把我們拉到墮落街,先魚肉飽食一餐,提振我們的精神,接著寫稿期間,他又拉我們去望月湖等地品嘗長沙美食,圖書出來後還擺了慶功宴。跟著巴陵不僅有肉吃,而且省事,他點菜基本不用菜譜,我只管大開殺戒就可以了。
2005年,我離開長沙,到廣州一家媒體工作,回去長沙的機會就少了很多,但依然會惦記長沙的美食,惦記方八另(巴陵)。每去長沙,我總是第一個打電話給巴陵,我知道,先把自己的胃安排好,心裡就踏實了。人少的時候,巴陵邀去他家,他自己掌勺,我吃過他親手做的黃鴨叫、豆腐乾、青椒炒肉等,比他寫的更美。
巴陵曾經跟我說,喜歡美食是祖傳,他外公、舅舅都是當地聲名遠播的廚師和好食客,從小跟隨外公、舅舅學習吃喝,他也獲得這種良好的基因和品味之道。在談及各種菜式時,他往往信手拈來,比如做白溪豆腐乾,先要在溫水中浸泡,這樣做起菜來才會鬆軟。他對吃法很有天賦,吃口味蝦該從哪裡下口,都有技巧,吃起來既文雅又有成就感,還會剝出一個完整的蝦殼。吃黃鴨叫也一樣,他在文章中寫道:“吃魚身,先夾著魚腰,在背上咬一口,撕下一線長長的背脊肉,再一線一線地撕著吃,等露出背脊骨。再吃另一邊,也一線一線地剝掉,到只剩肋骨,吃完,就剩整副魚骨架。”這哪裡是吃魚,簡直就是一道美學,審視著每到美食。

追根求原是正道

文/嚴清舫
正值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四月,巴陵先生把他的美食散文集《嘗遍大中國》傳給我,囑我寫篇評論。我不免起了兩個惶恐。 第一個惶恐乃風聲鶴唳“美食”皆兵。我怕巴陵先生嘗食天下的時候,一不小心就嘗食出了三聚氰胺、蘇丹紅、地溝油、染色饅頭等等讓人心有餘悸的“美味”。還好,跟著巴陵先生一路嘗食下來,還未曾發現一種美食裡面添加了什麼工業化學元素,不僅綠色、環保、安全,而且還探求到了不少天下美食的文化源流,飽了口福,也享受了文化的薰染,解了精神之渴。 第二個惶恐乃戰戰兢兢口不能言。我不是一個善於作吹鼓手的人,自然也就不能給人寫出什麼錦上添花的評論文章。我跟巴陵先生是朋友,“拒絕”二字說不出口,只好勉為其難,談一點跟著巴陵先生“遊歷天下”之後的嘗食體會。 首先我覺得我們要快樂地享受生活。當然,這裡的生活,應當要狹義一點來定義,應當是嘗食美食極其後面的文化。吃,當是我們人類生存必須經過的一個環節,也是我們獲取能量的一個最主要最原始最基本的途徑。美食,無疑就是要讓我們的這個環節和途徑進行得愉悅、便捷、順暢而容易。巴陵先生是一個很細心的人,把這個事兒做得很細緻,跟他一道去品嘗天下的美食,絕對沒有錯。巴陵先生是一個很認真的人,品嘗起來就要追根溯源。其他地方的美食我不敢說,津市牛肉粉我最有發言權,我是吃著津市牛肉粉長大的“老鄉”,那種味覺上的記憶,一直留著,時間越久,越是溫暖溫馨。巴陵先生為了不至於在我們這些“老鄉”面前顯得外行,三下津市品嘗正宗的牛肉粉,翻檢歷史資料三萬多字,又在常德、長沙異地品嘗津市牛肉粉“移民”之後的滋味,這才動筆寫下了二千來字的嘗食文章,整出那么多的掌故源流來。結果,叫我們這些“老鄉”也瞠目結舌了,不敢相信,熟視無睹的津市牛肉粉竟然除了舌尖上的味道,還會有這么多的名堂,隨之,汗顏、自愧以及對於巴陵先生的敬佩,一併接踵而來。巴陵先生也是一個很儒雅的人,跟著他嘗食天下,總感覺每嘗一口,必有來歷,每食一勺,必有出處,滿嘴余香怡然自得之外,韻味無窮,思想上接受了源遠的美食文化,心靈上也仿佛回到了人類精神的故鄉。 其次,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巴陵先生領著我們嘗食天下的美食,都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口食,風韻各有千秋,風味千錘百鍊,種類因襲傳承,並無一樣半類口食肆無忌憚的怪蟲異獸。我以為這是正道。現代人的確不能輕易地突破祖先的選擇,口食的種類不能泛濫,不能見著什麼吃什麼,口無禁忌,口食之際須要留下口德。當然,我們也並非現代極端的環保主義和生物權益主義者,從此不再食豬狗雞鴨。真理往前一步,就成了謬誤,那也是不對的。我曾經見過這樣的報導,一些熱血的年輕人,蹲在集貿市場的雞籠裡面,被太陽暴曬,以期引起人們主義,喚起人們對於雞的憐憫心,改善雞的生存環境,口下留情,再不吃雞,我以為這是一種矯情,也是一種滑稽。我也曾遇見一位老師給學生提問,要求學生開放式地回答問題,在鴨子吞食小青蛙的時候,應該怎樣看待?結果,學生和老師從珍惜和愛護動物的角度出發,產生了邏輯混亂和悖論,陷入了自設的怪圈。我以為,這些人有一個基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在我們這個神奇的星球上面,生物之間天然地存在著一個食物鏈,共同遵循著一個生物倫理,才有了我們的物種延續,才呈現了生物的豐富和多樣性。巴陵先生的嘗食天下,正是遵循了這樣的生物倫理,才讓我們的味蕾,遠遠地離開那些國寶的生物。 最後,我要特別提示一句,我們跟著巴陵先生嘗食天下,完全可以放心地享受生活。巴陵先生每到一地,總能同各地的美食高廚過從甚密,交流鑑別原輔材料好壞的經驗、心得,熟稔廚藝的製作程式、掌控恰到好處的火候,接下來,具體細緻地寫下來。因此,巴陵先生的美食文章,除了可以品嘗、可以文化、可以思辨之外,還可以據此操作,絕無風險。一般的人,看過這些記載,即刻就會操作,即使沒有機會遠涉,也能足不出戶,分享天下的風味美食。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我們有了巴陵先生《嘗遍大中國》這樣珍貴的葵花寶典在手,無疑平添了一雙火眼金睛,一切假冒偽劣的“美食”,統統都會被揭穿畫皮,從而確保我們嘗食天下美食,安全無虞。 正是因為有了巴陵先生的勤奮艱辛,追根溯源,在美食的問題上,我們才有了方向,才不會迷失方向。這是原道原宗、原汁原味的美食方略,亦美食之正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