嘖室之議

春秋時期,齊桓公當政的時候,曾建立的讓人們議論朝政的制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嘖室之議
  • 讀音:嘖室之議
  • 釋義:春秋時期齊國的一種議政制度
解釋,出處原文,譯文,意義,

解釋

春秋時期,齊桓公當政的時候,曾建立讓人們議論朝政的制度,取名叫“嘖室之議”。
“嘖”,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爭辯或形容咂嘴聲;“嘖室”指多人集議之處。

出處原文

《管子·桓公問》記載:齊桓公問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為之有道乎?”對曰:“勿創勿作,時至而隨。毋以私好惡害公正,察民所惡,以自為戒。黃帝立明台之議者,上觀於賢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於朝,而備訊唉;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也;武王有靈台之復,而賢者進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桓公曰:“吾欲效而為之,其名云何?”對曰:“名曰嘖室之議。曰:法簡而易行,刑審而不犯,事約而易從,求寡而易足。人有非上之所過,謂之正士,內於嘖室之議。有司執事者鹹以厥事奉職,而不忘為。此嘖室之事也,請以東郭牙為之。此人能以正事爭於君前者也。”桓公曰:“善。”

譯文

桓公曾經問管仲:“我想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忘,能辦得到嗎?”管仲回答說:“不急於創始,不急於作諫,等到條件成熟再隨之行事。不可以個人好惡損害公正原則。要調查了解人們之的惡,以便自身為戒。”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僅憑帝王的一陣衝動,一陣心血來潮,一時的招賢納諫是不夠的。必須設立一種機構,建立一種制度。管仲引經據典,追溯歷史,向桓公說:“黃帝建立明台的諮詢制度,就是為了從上面蒐集賢士的意見;堯實行衢室的詢問制度,也是為了從下面聽取人們的呼聲;舜有號召進諫的旌旗,君主就不受蒙蔽;禹把諫鼓立在朝堂上,可以準備人們上千;湯有總街的廳堂,可以蒐集人們的非議;周武王有靈台的報告制度,賢者都得以進用。這就是古代聖帝明主能夠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的原因。”桓公說:“我也想效法他們,實行這項制度,應當叫什麼名字呢?”管仲想了想說:“可以叫‘嘖室之議制度’。就是說,國家法度要簡而易行,刑罰要審慎而無人犯罪,政事要簡而易從,徵稅要少而容易交足。老百姓有在這些方面提出君主過失的,就稱之為‘正士’,其意見都納入‘嘖室之議’的制度來處理。負責辦事的人員,都要把受理此事作為本職工作,而不許有所遺忘。這項‘嘖室之議的大事,請派東郭牙主管。這個人是能夠為正事在君主面前力爭的。”桓公說:“好,就這么辦!”

意義

管仲建議齊桓公設定“嘖室之議”這一機構,是為了便於“下聽於人”、“廣詢天下”及“觀人誹”,並號召、鼓勵人們“非上之所過”,“以正事爭於君前”。這樣,近臣對君王的過失可盡力進行規勸,內親外戚對君王未察之事可加以彌補,百工小民可以將下層社會對朝政的種種議論傳遞上來,然後君王對大家所提供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斟酌,修正以往政策的錯誤,或制定新政。可見,“嘖室之議”的主要作用是議論時政,為君主提供諮詢服務。
管仲設計的這項“嘖室之議”制度,在齊桓公時期實行了沒有?實行得怎么樣?具體的程式如何?現在已不易考證了。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管仲和齊桓公能想到這樣的問題,有這樣具體的構想就已是難能可貴的了。事實上,齊桓公也是聽取了來自各個方面的意見,勵精圖治,才贏得了春秋首霸的地位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