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上憶家》是清代詩人王士禎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前兩句直抒鄉思的鋪墊,後兩句描寫了詩人的審美視野從記憶中的秦蜀景觀,轉向現實環境中的千里嘉陵勝景,也點出了思鄉的地點——嘉陵江上,抒發了身在異鄉的詩人心底深深的懷鄉羈旅之愁。前者直抒胸臆,後者則側重於借景寄情,前後形成強烈對比從而抒發作者濃烈的思想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嘉陵江上憶家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王士禎
- 作品出處:《漁洋讀書記》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嘉陵江上憶家①
自入秦關歲月遲②,棧雲隴樹苦相思③。
嘉陵驛路三千里,處處春山叫畫眉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嘉陵江:源出陝西鳳縣東北嘉陵谷,西南流入四川境,至重慶入長江。
②秦關:今陝西一帶。古為秦國所據的關中之地。
⑧棧:棧道。隴:甘肅隴山一帶。
④畫眉:鳥名,似鶯而小,眼部上方有一道白色毛羽,似眉樣。
白話譯文
自從進入關中地區已經很長時間了,四川棧道邊的雲氣隴南的樹木越發思鄉。
回嘉陵的路途三千多里,四面的秀麗山河傳來不絕畫眉鳥鳴叫的聲音。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的春天。詩人桑梓山東,仕路京華,因久客秦蜀而生恩歸之想,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歌的前兩句在敘述經歷的過程中直抒恩家懷鄉之情。詩人把“歲月遲”與“苦相思”對舉,意在說明客居他鄉時日愈久,鄉愁旅思則愈為強烈,伴隨著時光的流逝,懷鄉之情會與日俱增。詩人由遠在齊魯平原的家鄉來到那秦蜀腹地,經歷了漫長的客居生涯,因而他面對“棧雲隴樹”等蜀秦風物的代喪性形象,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對家鄉山川草木的懷念。詩中用一“苦”字真切地顯示了詩人對家鄉是那般魂牽夢繞,紫系在心而難以釋懷。需要說明的是,詩中的“棧”是指古人在川陝一帶險峻的懸崖陡壁上鑿孔,支架木樁,鋪上木板而修成的窄道,古稱棧道。“棧雲”即指川陝古棧道邊上的雲氣。至於“隴”指甘肅隴山一帶。詩人在此以棧雲隴樹來代表秦蜀之地的山川風物。
如果說,詩的前兩句是在靜態中寫思家懷鄉之苦,那么,詩的後兩句則是在動態中借景抒懷,詩人的審美眼光從記憶中的“棧雲隴樹”般的秦蜀景觀轉回現實環境中的千里嘉陵勝景,從而呼應了標題所交待的“憶家”的地點——舟行嘉陵江上。順江而下,數千里行程,詩人於動態中飽覽了“處處春山叫畫眉”的自然景觀之美。如此春色,更加觸發了他落寞惆悵的思鄉之情,於是才孕育出這首懷鄉的佳作。
通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在有意或者無意之中構成了前兩句詩與後兩句詩之間的對比映照關係:前者著力於靜態的抒寫,後者則訴之於動態的展示,前者側重於直抒胸臆,後者則側重於借景寄情,前者屬於明寫鄉愁,後者則歸於暗寫旅思。這種富於變化的藝術表現方式將詩人的內在情思傳達得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當詩人在作品結尾處以“處處春山”的有形景觀來寄託那不絕如縷的無形鄉愁之時,已經足以令讀者心有所感而產生共鳴了。一首小詩的魅力如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詩人的藝術造詣。
名家點評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傅經順:“一浪未平,一浪又起,處處滾動著詩人思鄉的激情;最後是激情的高峰,而詩人卻偏又將其藏於畫面背後,這樣讀來就更感到餘音繚繞,韻味無窮了。”
作者簡介
王士禎(1634—1711年),原名王士稹,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新城(今山東桓台)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進士,選為揚州推官,遷至刑部尚書。他是清初詩壇的領袖,以抒情寫景的短篇見長。以餘力填詞,善寫小令。著有《衍波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