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藍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採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製成。
工藝介紹,工藝操作,工藝分類,歷史演變,題材內容,來歷傳說,南通藍印花布,余西鎮染坊園乃藍印花布發祥地,
工藝介紹
在杭嘉湖民間,藍印花布是一種古老的手工印花織物,它以藍白兩色相配,色調清新,圖案淳樸,工藝簡單,取材方便,深受民眾歡迎。
藍印花布的染料用的是山間野草,漿料用的是普通石灰,所以成本低廉,操作簡便,而成品又美觀大方,耐洗耐用,因此得以在民間大是持久地流傳,並在使用過程中形成以下特色:首先是布上有獨特的漿紋,由於全部採用手工操作,這種漿紋自然美觀、無一雷同,為現代任何先進的機械印染所不能模擬。其次是對比強烈,色彩鮮明。所有的藍印花布,不管圖案有多複雜,都只有藍、白兩色;不論什麼圖案,都只用比較粗獷的點和短線組成,絕不用長線條。再次是廣泛採用吉祥圖案,使民眾喜聞樂見。最後是可以不斷增添新內容,創作新圖案。近年來,許多有識之士了參與創作了不少市質量的圖案。
工藝操作
具體操作:從蓼藍草中提取藍作染料(靛藍),把鏤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刮漿板把防染漿劑刮入花紋空隙漏印在布面上,乾後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鐘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鐘,一般經過6至8次反覆染色,使其達到所需顏色。再將其拿出在空氣中氧化,晾乾後颳去防染漿粉,即顯現出藍白花紋。因為是全手工印染,乾後的漿不免會有裂紋,形成了手工藍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紋,而現在的機印花布或沒有採用傳統的技藝的藍印花布則藍白分明,毫無手工的痕跡,因此對傳統技藝的保護迫在眉睫!藍印花布的圖案吉祥喜慶、為近世三百年來平民百姓所喜聞樂見。
工藝分類
藍印花布一般可分為藍地白花和白地藍花兩種形式。藍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互不連線,例如:梅、蘭、竹、菊。白地藍花布的製作方法,常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蓋版”。蓋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連線點和需留白地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另一種印製白地藍花的方法,是以一塊單獨的印花版襯以網狀物,花版的紋樣無需每處連線,刻好後用膠和漆將花版粘牢在大面積的網狀物襯底上,然後再刮印漿料。有的藍印花布還是雙面的,這就需要在正面刮漿乾透後,利用拷貝桌在反面對準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染後就可得到雙面的藍印花布。
歷史演變
題材內容
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藍印花布的紋樣圖案都來自於民間,反映了百姓的喜聞樂見,寄託著她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在題材和內容上,老百姓那種健康和質樸的心靈,在民間藍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因而藍印花布確實真實地反映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和藝術積澱。
藍印花布的圖案取材於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戲劇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動植物和花鳥組合成的吉祥紋樣,採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盡情抒發了民間百姓憧憬美好未來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間的傳統習俗上,藍印花布占有相當位置。以前,女兒出嫁時一定要帶上母親早已準備好的一條用靛藍布做成的飯單,這樣的習俗是顯示女兒嫁到男家後“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時的衣被箱裡必定會有一、二條藍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龍鳳呈祥,鳳戲牡丹圖案的“龍鳳被”,稱之為“壓箱布”。可見在當時藍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來歷傳說
藍印花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印染製品。傳說有一個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變成了黃顏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們看到後卻很喜歡,然後他就把這件事告訴他一個姓葛的好朋友。後來他倆就專門從事把布染成黃色,又有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們把布晾在樹枝上曬乾時不小心被風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藍草,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板藍根草,它裡面有一種成分叫靛藍,可以把布染成藍色,等他們發現這塊布的時候,黃布已變成了一塊花布,“青一塊、藍一塊”他們想這奧秘肯定在這個草上,此後,兩人又經過多次研究,終於把布染成了藍布,梅葛兩位先生也就成為了藍印花布的祖師爺。
南通藍印花布
江蘇南通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臨黃海,南倚長江,氣候溫宜,山清水秀,物阜民豐,素有“崇川福地”之稱。南通曆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在此融匯,形成了江海平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情。在千餘年的歷史中,南通人民創造並發展了豐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間工藝。諸如扎染、彩錦繡、哨口風箏(板鷂)、木版印畫、工藝葫蘆等。
南通藍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之一。由吳元新創辦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已被列為中國藍印花布傳承基地,由他負責申報的"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通也被命名為----藍印花布之鄉,這些榮譽稱號與吳元新30多年來默默的在藍印花布領域不斷研究、堅持將傳統傳承了下來是分不開的。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始於明代,流傳至今。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尤其是當代民間工藝家的不懈努力,從單一的土布製品走向多種面料的製品,從生活實用型走向實用、裝飾多種類型、從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會,達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輝煌。
余西鎮染坊園乃藍印花布發祥地
解放後,余西鎮區,主要藍印花布染坊有:王子標染坊,季長春染坊,馮家染坊,衙門口染坊。公私合營時,季長春染坊合營至南通城;馮家染坊合紅營至余西區二甲鎮,該企業體制幾度變遷延續至今,藍印花布工藝也從余西古鎮傳至余西區二甲鎮,再在江蘇省南通市名揚海內外。
余西古鎮正在參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