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鎮中心國小位於中共“一大”誕生地——嘉興市南湖之畔的新豐鎮區東北隅,與本鎮中學、幼稚園形成“品”字形文教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嘉興市新豐鎮中心國小
- 所屬地區:嘉興市
- 類別:國小
- 學校類型:綜合
簡介,校史沿革,辦學特色,校友選登,
簡介
校門朝東南向,進門有花壇雕塑,校園呈長方形,東西寬137米,南北長180米,占地面積24660平方米。前、中、後、側有4幢教學樓,主體3層。現有班級32個,學生1581名。西南有食堂,西北設倉房,校舍總建築面積6698平方米。校園中心闢田徑運動場,設200米環跑道和100米直跑道,西側鋪水泥籃球場兩塊;園內草坪、綠化帶、花壇維護完好;前後教學樓有水泥路面跟通,學生與教師的腳踏車棚皆為寬敞。教學內部設施漸趨現代化,擁有語音室2間,多媒體教室20隻,電腦70台,建立了校園網;音樂廳有鋼琴,生均圖書15冊;教師辦公室配有電腦、電話及空調,大小會議室各1間,台椅簇新,榮譽壁上獎牌臚列整齊。學校於1999年經區教育局綜合督導評估為合格中心國小,2004年立為嘉興市教科研實驗基地,在爭創省級教育強區中評為先進集體,2005年被區教文體局列為足球、田徑業訓點,同時被評為科技教育先進單位,2006年成為南湖區“平安校園”、“綠色學校”和新一輪“行為規範達標”學校。2006年4月學校又被中共嘉興市委組織部、總工會評為“先進職工之家”稱號。
中心國小下轄東聯、橫港、上八、棲凰埭、竹林、由橋6所完小,全鎮共85個班級,3773名學生,專任教師152名,學歷達標率為100%,高學歷占57%。其中省級優秀輔導員2名,市優秀教師3名,區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8名,區“雙高課”10名,中學高級教師1名,國小高級教師96名。
校史沿革
學校初創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由知縣鄭振先督建,設於鎮中市常平倉內,時為社學。明·天啟年間(1621~1627),武穆祠基地編入學府,作經費支撐;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立《施侯廟基學田碑》,圖立規以保障。清·雍正期間,社學漸廢。清·嘉慶元年(1796),由地方義士、教育家周士漣捐資在常平倉基(社學校址)建造平林義塾。嘉慶十一年(1806)立義學碑,碑前置石獅一對,以祈永固。鹹豐庚申(1860)隳於兵燹,光緒二十年(1894)重建平林義塾。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由周士漣後裔周良才參與改組成平林兩等國小堂。民國元年(1912),改為平林鄉立第二初等國民學校,時因經費支絀,裁去高級。至民國八年(1919),有學生123名,教師3名。翌年,恢復高級,計4班,改為區立第二國民學校。民國十四年(1925)秋,改為新豐區立第一國小,民國十七年(1928)夏,以妙峰橋餘款添建校舍,由三學級擴為五學級。後因學區變更,校名亦隨之而異,民國十九年(1930),稱第五區立新豐國小,民國二十年(1931)秋,改為第七區新豐國小,民國二十四年(1935)八月,定為嘉興縣立新豐區中心國小,輔導國小35所。民國二十五年(1936)六月,中心國小再次添建校舍。民國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校舍毀於日寇兵燹,隨後學校停辦4年。民國三十年(1941)八月,將鎮西南宗廟初級國小改為新豐鎮代用中心國小,民國三十一年(1942)八月,因敵偽清鄉開始,遂又停辦3個月。民國三十一年(1942)十一月,借慧珠寺三官殿開辦新豐鎮中心國民學校,抗戰勝利時,有學生208名,設4個班,教職員7名。民國三十五年(1946),由上海永大棉布批發行老闆姚永祥(嘉善籍,在新豐開店)捐資在原址建造中心國民學校,下一年八月學校遷回原址。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維持現狀,逐步改造”的方針,將學校迅速復學;同時取消國民學校名稱,改為新豐鄉完全國小,時有學生230名,設6個班,教師10名,校舍面積420平方米。同年11月,嘉興專署頒布了《中心學區輔導制的暫行辦法(草案)》和《國小編制及行政組織(草案)》,將嘉興縣劃為新豐、新篁、鳳橋、新塍、王店、王江涇、塘匯7個輔導區,新豐國小承擔了新豐片的輔導任務。1954年,升為新豐區中心國小,下轄新豐、豐北、步雲、雲東、雲西、胥山、大橋、鐘埭、鐘南、鐘東、白馬等11個鄉的國小。1958年,更名為新豐公社中心國小,其時大公社,下轄有大橋、焦山門、步雲、雲東、東方紅、鎮北、新豐鎮、鎮南、竹林、淨相10個管理區的國小。1961年下半年起,僅轄小公社所有國小。“文革”期間,遭受十年動亂,實行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校名改為繁榮“五·七”國小,且將體制下放到大隊來辦。1973年後受公社教育組管理,學制縮為五年。1976年9月至1978年8月,“五·七”國小開辦附設國中2~4班,時稱繁榮“五·七”學校。1979年3月,恢復社中心,稱新豐公社中心學校,負責管理社內國小和附設國中班。1983年秋季,學制恢復改為六年制。1984年6月,教育體制改革,把原來的新豐公社中心學校改制為新豐鄉中學和新豐鄉中心國小,中、國小統歸於新豐鄉教育支部管,實行黨支部領導下中、國小行政分治負責制。半年後,隨著鄉改為建制鎮,學校改為今名:新豐鎮中心國小。1990年上半年,新豐鎮中心國小轄區內共有11所村級國小,計41班,1271名學生,教師69名;中心國小本部有9個班級,450餘名學生。1991年8月,鎮政府征地10畝,將學校易地新建,從新豐鎮中市123號原義塾所在地遷移到新豐鎮東市民豐村現址。1998年上半年,鎮政府在中學分部與國小之間又征地8畝,並決定兩校圍牆打通,為中心國小擴大了活動場地;下半年教育支部分設為中學和國小兩個支部。2000年8月,鎮中學易地新建,原中學分部的校舍場地均劃給國小;國小在北樓後又征地4畝,至此,學校共占地37畝,擁有3幢教學樓和1座可容納800人用膳的食堂,校舍設施初具規模。2003年,為爭創教育強鎮,政府又投入160萬元,新建1幢教學樓,建築面積2015平方米,3層走廊均與中樓相連;同時投入60萬元,改善附屬設施,順利地通過省級“創強”驗收。2005年10月,學校隆重舉行了“百年慶典”活動,內部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2006年通過了浙江省萬校標準化驗收。現學校以新的面貌、新的起點、新的目標正在創建市級文明單位、南湖區示範性國小。
辦學特色
學校在各個歷史時期,其教育教學各有特色:
明代社學時,主要講授“御製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葬禮節等”,以教化民眾。學子知書達禮,鎮民慷慨任俠,猶有漢晉遺風。
清代義塾,招收孤寒弟子,對失怙失恃者尤為照顧,不繳束修,免費入學,接受啟蒙教育。義塾以文字教學為主,兼習珠算、尺牘。先是識字,讀簡短而有韻律的讀物,描紅習字,繼而教讀文章,進而對課作詩,最後學習作文。學風嚴謹,學子努力。義學興辦後,集鎮上“誦弦之聲,遍於戶里,無荒於嬉者”,因而科第不絕,素有仁里之稱。
光緒三十一年(1905),義塾改組成平林兩等國小後,時稱洋學堂,推廣新式教育。對《千字文》、《百家姓》等。因文義艱深,無關實用,便刪除不讀,改學《天文歌訣》、《地輿歌》、《史鑑節略》等書,塾生學有餘力,兼習英文、算術,倘資質不逮,不學亦可。開設體操課,校後辟操場,稱“義學白場”。明確規定“西人體操與古人習射,事異義同,不特舒筋強身,而內部舒,外容直,亦是檢束身心一法,每日傍晚練習之。”
民國期間,改為國民國小,學校教學抓得很有力。抗戰前是全縣6所中心國小之一,校長親自兼任畢業班教學,有一年學生全部考上了嘉興中學,學校頗有聲譽;“九·一八”事變以後,學校十分注重愛國主義教育,迅速將校門前“義學牌坊”改建成“毋忘國恥”抗日紀念坊;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後,師生一起參加抗日宣傳活動,八月,新豐區抗日後援會成立於新豐國小;同年11月,校舍毀於日寇兵燹;翌年四月六日午夜,“毋忘國恥”愛國坊也毀於日寇。期間學校三易其址,堅持學習。抗戰後仍是全縣7所示範學校之一,教育局在視導報告中稱:“新豐中心國民國小,教學、訓導尚佳,兒童自治表現頗為努力。”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更勃發生機:1956年,嘉興專署在新豐鄉搞普及義務教育試點,經過不懈努力,新豐鎮中心國小的施教區在1984年普及了初等教育、成人教育,經省、市人民政府驗收,同時“達標”合格,且被評為郊區先進集體。1988年,學校施教區實施九年義務教育。1994年,經省、市政府驗收,“兩基”(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全部合格。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建立了以中心國小管完小、完小帶初小的“三級管理”網路。注重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在抓好“雙基”的同時,堅持“五育齊抓,德育為首”,以少先隊為載體,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使德育落到實處,取得明顯成效。1989年,學校被區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並被評為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少先隊工作先後獲得市級“軍民共建”、“警民共建”、“國防教育”先進集體,是嘉興市“達標創優先進單位”,榮膺“全國紅旗大隊”稱號。1993年,少先隊工作列為嘉興市示範鄉鎮。學校主科教學紮實有效,在“紀念毛澤東誕生100周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和“我心中的21世紀”三次讀書徵文活動中均獲得全國優秀組織獎。
進入新世紀,教育又有了新跨越。中心國小增容改善,村校布局調整集中,全鎮教育已進入高標準實施義務教育的新曆程。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膽實踐新課程標準。學校教育堅持德育為首,教學為主,開發智力,培養能力,讓每個學生全面發展。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各學科各年級均建立課題,積累成功教學案例,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學校教科研已蔚然成風,成為嘉興市教育科研基地。近年來,學校申報省級課題兩個,市區級課題4個,校級課題6個。2000年以來,教師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及教學案例,在區級以上發表或獲獎的有189篇,其中國家級發表4篇、得獎5篇,省級發表1篇、得獎25篇,市級發表或得獎31篇。論文《農村國小黨支部組織生活芻議》於2001年在人民日報《時代潮周刊》發表,《新課程環境下農村完小管理的新追求》在國家《21世紀教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模式之我見》在中國國際教育學會、世界科學教育出版社《中國教育教學論壇》雜誌發表,《淺談情境教學在國小中的套用》和《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國小教學課堂教學設計》分別獲得全國一等獎。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日益高漲,探究之風日趨濃厚,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和發揚,因而學生學得更加生動、紮實,經區教文體局教研室質量抽測,優秀率達80.26%;學生不論在寫作、數學,還是小發明、小製作或運動場上,各項競賽皆成果迭出,《南湖晚報》發表作品250餘篇,小學生足球聯賽獲市團體第二名,學生合唱隊獲市銀獎,自製植物標本獲市一等獎,車模比賽獲市一等獎,科技大賽獲市一等獎、省優秀獎,校園課本劇創作獲省一等獎、表演優秀獎,學生書畫大賽曾分別獲全國金杯獎、二等獎和優秀獎。2006年第21屆南湖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又獲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各學科皆呈現出“萬紫千紅斗芳菲”的動人景象!
校友選登
1、周士漣(1756~1834),字補年,平林義塾創辦人,是著名義士、教育家。清·嘉慶初(1796),他看到農村孤寒弟子,因貧廢學,便出資與友人在新豐一帶創辦平林、鹽溪、尚文、里仁4所義塾。創辦之初,譏笑唾罵之人不計其數,他排萬難以赴,卒底於成。經過十幾年的教育,許多貧困孩子相繼學有所成。嘉慶九年(1804),禮部尚書汪廷珍奉旨視學浙江,為其義舉所感而作《嘉興新豐義塾記》,金殿傳臚黃安濤也為之作序。嘉慶十一年(1806),他又在杭州創辦了宗文義塾,為籌措辦學經費,與次子恆旦沿途擊鉦募捐,乃至積勞成疾。尤為感動的是,夫人高氏仙逝,無以為殯,子壯不能授室,而其志不衰,為人所敬重。杭州名紳阮和曾作七律一首以讚頌,清太子太保林則徐,也兩次撰文表彰其事,嘉慶十八年(1813),仁宗皇帝顒琰欽頒御書《樂善好施》以資嘉獎。周士漣所著《杭嘉義學合志》,現珍藏於南京圖書館。
2、計宗型(1883~1934),字仰先。清末應科舉考試以第一名入縣學,後考入浙江武備學堂,因反對學校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而被開除。旋去上海愛國學社(蔡元培主持)讀書,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在同學資助下,赴日本留學,加入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清·宣統二年(1910)回國,任嘉興府學堂數理教員,加入光復會,與褚輔成、方於笥等秘密從事反清革命活動。武昌起義爆發後,加入光復滬杭敢死隊,參加多次戰役。民國元年(1912),任浙江省立第二中學校長,達13年之久。民國十年(1921)十一月赴歐美考察,回國後當選嘉興教育會會長。民國十三年(1924)十二月,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兼省署秘書長。民國十六年(1927),應黃郛、張群之邀,任外交部幫辦、上海市政府科長、上海同濟大學秘書長等職。任浙江省教育廳長期間,革除貪污惡習,增撥教育經費,制定浙江省新學制試行計畫,成立浙江全省國小基金會,籌劃恢復浙江省高等學校,支持地方興辦平民教育;同時圓滿完成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缺書補抄與繕校工作。
3、徐賦枚 晚清秀才,是平林兩等國小堂首任校長。曾接受祝廷錫等人宣講抵制美貨;廢除舊學,實行新學。擔任校長凡18年,敬業樂教,口碑甚好。人呼二公公,是永泰竹木行元老。他常年一件長衫,對襟大鈕扣上掛著懷表,頭戴盆帽,長髯飄飄,風神高邁,精神矍鑠,常在店堂談古論今。教育之餘,喜吟詩作賦,著有《平林雜詠百首》,堪稱新豐傳世之作。
4、周良才(1886~1955),字洪壽,號天石,周士漣後裔。清末補邑諸生,入秀水縣學堂。後考入杭州兩浙公學、浙江武備學堂,因病輟學回家。當時平林義塾籌備改組國小,他傾心參與其事,並義務教課數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考入江蘇鐵路學堂,學習鐵路管理,畢業後任上海南站貨運主任。江浙光復前夕,他與陳仲權、褚輔成、計宗型一起調度密運滬杭軍械。民國元年(191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他入交通部。後調北京歷任參事、司長等職10餘年。曾為南社社員,工詩文,著有《天石詩抄》、《鳴鳳樓吟草》等。
5、楊鎮雄 1929年4月生,少時就讀新豐區中心國小。1952年北京大學西語系英語專業畢業,1956~1957年在哈爾濱外語學院俄語研究生班進修,擔任東北師大俄文系助教、講師。1978年起任副教授,1983年訪問美國威斯康星大學,1985年任東北師大教授。先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和中國共產黨,參加吉林省外語學會和全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擔任中國英語教學會理事、吉林省外語學會英美語言文學研究會會長、全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副會長。在東北師大外語系任教40年,先後教過俄語、法語,英語專業精讀課,共培養出9屆20名碩士研究生,有的已成為教授。曾主編《英語交際語法》、《法語基礎教程》、《英法語對比法語會話教材》,主審過用英語編寫的《拉丁語自學讀本》,與胡壯麟教授共同主編《英語學習百科詞典》。1997年由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專著《英語理解語法》及東北師大出版的《標準英國英語》。現被入選於《世界知名專家》大辭典。
6、童堅心 1931年8月生,1952年7月畢業於華東革命軍政大學浙江分校,分配到嘉興教育系統工作。1962~1991年在新豐任教30年。致力於教育創新嘗試,面向全體學生,淡化分數;運用迂迴教育法、成功教育法和美育滲透法,為“後進生”揚長避短,樹立信心;提倡教給學生一對愛美的慧眼,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取得顯著成績。蒙受20年冤案,昭雪後老驥奮蹄,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被評為嘉興市郊區有突出貢獻的專業人才、嘉興市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優秀人民教師、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他撰寫的論文《美育的再認識及其教育活動》、《用改革精神造就一代新人》分別發表於省《青少年研究》和《浙江教育科學》。1991年退休後,先後被市、省團委聘用,現仍擔任著浙江文博記者團特邀顧問和浙江少年通訊社秘書長之職,發揮餘熱,燭照童心。
7、張忠明 1946年2月生,少時就讀於新豐區中心國小。1969年7月江蘇南京市中國藥科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國家特大型製藥企業山東新華製藥廠工作,現任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1986年7月至1987年12月底在德國“CDC”基金會語言中心及BeiersdorfAG藥物研究開發中心進修,獲德國“CDC”頒發的專業進修畢業文憑,職稱為研究員,即教授級。他曾4次獲廠級標兵稱號和為四化立一等功、三等功獎勵;1994、1999年兩次被評為山東省醫藥局局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3次獲山東省醫藥局科技管理先進個人,於1998年被認定為山東省醫藥行業科技領域首批專業技術帶頭人,2000年又被認定為山東省淄博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6年作為首位人員完成的抗菌增效劑TMP工藝改進獲公司當年科技進步最高獎,1998、1999年作為首位人員完成研究開發和投產的國家級新藥腦血管病新藥先後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7月作為首位發明人完成的TMP重要中間體α-3.4.5三甲氧基苯亞甲基-β-甲氧基丙腈的製備方法已獲國家智慧財產權授權通知書。1996年被聘為第七屆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任第二化學藥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99年被推薦為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專家庫專家候選人,被聘為2000、2001年國家科技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藥物與生物醫藥工程專業評審組評審;2002年聘為第八屆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2002年6月,國務院給他頒發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8、呂建華 1949年7月生,少時就讀於新豐鄉中心國小。1969年插隊落戶,1971年調入嘉興縣文化館,1988年4月進省戲曲家協會工作至今。現為浙江省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田漢基金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浙江省文聯委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戲劇文學創委會主任,國家級作家。大學本科畢業後,在中國戲曲學院高級編劇進修班、中國文化書院“中外比較文化研究班”進修。2002年9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呂建華劇作選》,選了他10部戲劇,作為浙江當代戲劇家叢書之一。其中他於1989年創作的大型滑稽戲《台灣來的有情人》獲全國優秀劇本獎提名獎和嘉興市優秀精神產品一等獎及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他的現代越劇《蠶花女》,1991年獲浙江省現代戲會演一等獎;大型話劇《周恩來在杭州》,獲’99杭州市新劇目匯演劇本獎、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浙江省“改革之光”優秀劇本獎;無場次越劇《牡丹亭》獲全國戲劇文學學會銀獎,音樂話劇《百姓熱線》獲杭州市藝術節優秀劇本獎。他的論文獲“中國曹禺戲劇論文獎優秀獎”;他的電視劇《江南情話》獲“中國電視飛天獎”。他曾獲得中國劇協優秀戲劇工作者稱號。
9、史鴻鑫 1955年6月生,少時就讀於新豐公社中心國小和新豐中學。高中畢業後下鄉,於1978年9月考入浙江化工學院化工系,1982年8月獲得學士學位留校當教師,1989年8月,取得碩士學位,至1993年8月,完成兩項國家級科研項目。1993年9月至今,又完成兩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另有省級項目4項,其他項目6項,開發新產品20多個;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32篇,其中獨立完成30篇,有兩篇獲得省優秀論文二等獎。1999年9月至2001年12月,在浙江工業大學——法國巴黎XI大學深造,期間獲得博士學位。現為大學教授,參加了中國化學學會和中國化工學會。
10、范宏 1963年7月生,少時就讀於新豐公社中心國小和新豐中學。1989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研究生院,獲工學博士學位。任教於杭州大學化學系,任化學系總支委員、高分子教研室主任、高分子科學與材料研究所副所長。曾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日本靜岡縣立大學。現供職於浙江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高分子工程研究所、聚合反應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任副教授。現為浙江省粘接技術協會理事。曾先後承擔國家教育部、省、市立項和委託的各類研究課題20餘項,列入國家級新產品1項,受國家發明專利1項,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