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氣

嘆氣

(動)因憂傷鬱悶,心裡感到不痛快而呼出長氣,發出聲音,多用於口語:唉聲~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嘆氣
  • 拼音:tàn qì
  • 解釋:舒發心中憤郁之氣
  • 出自:晉 潘尼 《送盧景宣》
引證解釋,心態,心理學,

引證解釋

因心裡不痛快或不如意而吐出長氣,發出聲音。舒發心中憤郁之氣。
潘尼 《送盧景宣》詩:“嘆氣從中發,灑淚隨襟頹。”
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 何玉鳳 ﹞想到這裡,不禁長嘆了口氣。 張金鳳 道:‘姐姐嘆氣,也當不了說話。’”
水滸傳》第十六回:“那十個廂禁軍雨汗通流,都嘆氣吹噓,對老都管說道:‘我們不幸,做了軍健……我們直恁地苦!’”
蕩寇志》第七八回:“ 蔡京 不做聲,搖著頭只是嘆氣。”
丁玲 《水》:“他們不住的走去走來,不住的要嘆氣,心被不安和憐憫凍住。”

心態

嘆氣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般自己還不知道。 適當的嘆氣可以緩解心中的壓力,但害大於益,長期嘆氣,逐漸形成一種心理暗示,會使人變得不樂觀。
嘆氣
對於嘆氣的最好解決辦法就是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使自己變的開心樂觀。

心理學

挪威奧斯陸大學心理學家卡爾哈爾法·泰根(Karl-Halvor Teigen)他總結了詞典中關於“嘆氣”的定義,認為嘆氣是“具有特徵性的生理模式,即一項單獨的、可識別的呼吸動作,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元素,並強到可以被注意到(即被聽到)”。憑藉2008年對“嘆氣”開創性的研究,他一舉摘得2011年的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
在第一項實驗中,研究者用問卷測量了志願者對於“嘆氣”的態度。第一個問卷是關於“嘆氣”的形容詞描述(正面還是負面、積極還是消極、強壯還是軟弱等),第二個問卷則是詢問人們在哪些狀態下最容易嘆氣(例如無聊啊、戀愛啊)。結果發現,“嘆氣”和消極、負面、軟弱等辭彙有顯著聯繫,不過並沒有表現出多少“壞”或者“不愉快”的傾向。人們通常在負面的情況下“嘆氣”,例如失望、激怒、沮喪等,不過其他時候,例如戀愛、放鬆或渴望時也會嘆氣。其中,“放棄”是人們嘆氣最多的狀況。
第二項研究仍然使用問卷的方式。參與者構想在咖啡廳、長椅、讀信、電話這四個場景中,自己或他人在嘆氣的情形,並對嘆氣的情緒狀態做出判斷。結果顯示,嘆氣對於自我和他人具有不同的意義。我們通常將他人的嘆氣理解成悲傷,而自己的嘆氣可能僅僅表示“放棄”。
而在第三項研究中,參與者要嘗試解決兩個問題。第一項任務是用四條線將九個點串聯起來;第二項任務則是用一條線穿過16扇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根本無解,研究者太邪惡了)。研究者則在一旁觀察他們是否嘆氣。結果顯示,那些能夠解決第一項任務的參與者,在這項任務中最多只會嘆一次氣。然後那些無法解決第一項任務的參與者,嘆氣次數和第二項任務幾乎一樣多。另外,人們在幾次嘗試失敗後,嘆氣頻率最大。
悲傷、失望、拒絕、放棄等等負面情緒,常常與嘆氣聯繫在一起。正如泰根說道:“當信仰被否定,當希望被拋棄,當許願被辜負,當夢想被遺失,我們意識到我們一無所有,無能為力。”溫柔的夢想遭遇冷酷的現實,我們就會發出連連的嘆氣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