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字戲又稱咳字戲,嘿字戲,哈字戲。是一種安徽省的傳統戲曲劇種。因唱段開頭用咳或哎嘛起腔,唱句間也用咳做虛詞甩腔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嗨字戲
- 又稱:咳字戲
- 解釋:安徽省的傳統戲曲劇種
- 流傳:安徽阜南一帶
基本介紹,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流傳安徽阜南一帶。因其道具,服裝比較簡單些,一副花筐即可裝完全部行頭,走村串巷,劃地為台即可開鑼演唱,因而又稱花籃戲,地撲籠子,燈扭子戲,地出溜子,山歌班子等,息縣等地還有稱娘當襖的,流行於潢,商、固、息,淮各縣和安徽的阜陽,六安一代,最先起源於固始商城一帶,以民間地燈小戲為基礎,吸收兄弟劇中的表演藝術發展演變而來,約形成於清朝中葉,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
詳細信息
嗨字戲音樂體系由唱腔和打擊樂兩部分組成。唱腔以板腔為主,曲牌為輔,幫腔合聲,打擊樂間奏,唱、幫、打、三位一體。嗨字戲的曲牌音樂亦叫雜調,是直接採用民歌舞《地燈 》的音樂共三十餘種,常採用的有鳳陽調,采調,打長工,開門調等。樂隊由三人或無人組成。嗨字戲代表性的戲有《小家庭》等,主要戲班有潢川縣的羅成五擔綱組合的戲班。
嗨字戲,被譽為“天下獨一戲”。是安徽省阜南地區的一朵絢麗的藝術奇葩。一百多年來,嗨字戲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嗨字戲以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大概形成於清嘉慶道光年間,主要活躍在淮河中上游一帶。在嗨字戲形成初期,藝人採取“圍鼓坐唱”的形式,演唱一些帶有故事情節的“花腔小調”。表演簡單樸實。解放後,嗨字戲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1958年阜南嗨劇團成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年平均演出280餘場。1978到1981年,年演出場次達300餘場,極大地滿足了民眾對文化生活的渴求。由於多種原因,阜南嗨劇團於1982年撤銷,民間版社活動也逐漸萎縮,且後繼乏人。阜南嗨字戲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進入21世紀,縣委縣政府及大了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力度,阜南嗨字戲得到重點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