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心

嗔心

嗔心是一個佛教術語。三毒之一。嗔恚之心也。三毒中此為最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嗔心
  • 類別:佛教術語
內容,對治嗔心,故事,

內容

(術語)三毒之一。嗔恚之心也。三毒中此為最惡。資持記下四之一曰:‘華嚴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云:一念起嗔,殃墮無間。簡單說嗔心是一切感覺到不舒服的狀態。

對治嗔心

可以說,每個人都知不生氣好,但卻找不到趕走嗔的方法。下面末學例舉的這些方法在對末學來說皆很受益,但對某些人來說,其中的一法或幾法共用就可對治嗔心,而對某些人可能有其個人自己對治嗔心的其它方法就也很受用。因此末學列出的調伏嗔心的方法僅供諸網友參考。
1、修忍辱法
在南傳的《法句經》說:“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忍是很不容易的,心上一把刀,唯有難忍能忍,才能成為大丈夫。
佛教說我們的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這娑婆是堪忍之意,因此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世界。這修忍辱的方法就是佛教我們的六度波羅密中的修忍辱波羅密,但是佛教講的忍辱與世間上說的忍辱完全不同。這與社會上講的“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完全是兩回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是把嗔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內心,等待機會來報仇。這在歷史上最著名的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一般都認為他很能忍辱,其實這種忍辱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是冤冤相報,無法了結的。佛教講的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觀、慈悲觀這個基本觀點上的,是從三世因果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所以,對待別人無緣無故的侮辱我們、加害我們,是以償報和悲心來看待的。我們應該受,甚至願意犧牲自己。佛教最好的典型就是佛對歌利王砍了他的膀子,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我們遇到別人給我們難堪、過不去的時候,應該想一想,他還沒有砍我的膀子嘛,砍膀子都要度他,給點難堪算什麼?這樣一想,心量一下子就擴大了,就包容下去了。
2、修觀幻法
如果我們深入觀察這嗔心,會發現我們平時都是太在乎自己的利益、面子、得失心,使得即使是芝麻點的小事,為了自己這個面子,也要和人一爭短長。就會發現它其實是我們的執我之心在做怪,我們的色身是四大假合的產物,因為放不下自我,總會認為我們的身體是實在的。雖然我們的嗔心很多是由貪引起來的,但我在這裡只先談去嗔的方法。以觀幻的方法就是對治我們嗔心的方法之一,只要我們學會了這種觀法就會得到受用。
當我們遇到違緣之事而心裡剛要不平靜時,我們就問一下自己“是誰在生氣、生氣是我嗎?”經過如此層層觀照,因為心念不再執著煩惱,所以嗔火就不再生起。
3、修緣起法
修佛教我們的十二因緣觀,也會很好的對治我們的嗔心。長阿含卷載,“ 緣痴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緣”。在此十二支中,前者為後者生起之因,前者若滅,後者亦滅,所以經中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之語,說明其相依相待之關係。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緣所成立。如果我們對外境的一切不受不取,那後面我們的嗔心就不會生起了。
當我們聽到我們不想聽的話時(如挨罵),如果聽到的是熟悉的中文,我們馬上就會感到不舒服,如果聽到的是我們不熟悉其它方言或外語,因為聽不懂或看不懂,就不會起情緒反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聽到的是熟悉的中文,就會與我們頭腦中的知識相對號,這就是受取,而對聽不懂的就不會受取。如果我們這樣來觀察,語言是由一個個字組合而成,而我們的生命也是五蘊組合成的“假我”,那么就不會因為執著語言,而將罵人的話不當做實話,當成是他只在罵這個假我色身、只在罵這個假網名,與我何乾,就不會對“假我”產生傷害,這樣嗔心就不會起了。有人會說,這不與自欺的阿Q精神勝利法差不多嗎?這是否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一樣,請大家自己觀察分析。
4、修空見法
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凡學佛之人皆在理上明白。在我們生氣的過程里,身心的變化速度非常快,會發現到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都知氣總有消的時候,當我們情緒有轉時這個嗔心就不在了,當我們在不生氣時觀一個我們生氣的原因,就會發現生氣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從種種形成生氣的原因中,找出最主要的問題去對治,下回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知道該如何處理,不需要再生氣了或再生氣了也沒有原來的火氣大了。
5、持名號法
觀察我們平時在生氣時是越想越氣,這是因為我們專注在了生氣上,而我們在平時中卻是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心念是散亂的。這時如果提起一句佛號,不管是念阿彌陀佛還是觀世音菩薩或是其它佛菩薩名號,就能讓心由外境回到內心,意識到自己在生氣,並且以心的力量截斷生氣的念頭。或因一時之氣而要惡口時,想到聖號心中就會生起慚愧,火氣就會減小或者消失了。
5、修禪定法
有些人知道上面的忍辱、觀幻、滅緣、空見、持名五種對治嗔心的方法,但還是遇境時起嗔心,或是當時能壓下火氣而不發作、離開這個境、忍住先不說或生氣就想對別人訴說進行緩解等等,但還是常感到我這樣做多虧的心之不甘,雖然是暫時的調伏了自己的嗔心,但會感到這些方法不是能讓人心底恢復平靜。這個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定力不夠,修習禪定也是調伏嗔心的方法之一。凡是定力修的好的人,外境來時而不動其心,就是動一下也能馬上平復。凡具有定力的人,在挫折面前,具有冷靜的頭腦,先忍受心中的痛苦與不快,再能審察情勢,檢討反省。在現實生活中修習禪定有助於對治嗔心,一個有定力的人是不會隨便生氣的。在這裡末學就不說修定的具體方法了,修習禪定也是非一日之功,只要我們天天不輟地修習,定力會一天天增長的。

故事

唐朝時有位宰相婁師德,有一天皇帝下詔要他弟弟去當州牧。臨行前,婁師德就問弟弟說:“哥哥在朝廷當宰相,你又要去當州牧,如此一定會引起很多人的嫉妒。如果有人對你不滿,以種種惡言來傷害毀謗你,你該怎么辦?”弟弟就說:“笑一笑,不理他就好了。”婁師德接著又問:“如果你不理他,他卻得寸進尺,當面污辱你,甚至吐你一把口水,遇到這種情形,你會怎么處理?”弟弟回答:“我會很歡喜的把口水擦掉。”婁師德聽了卻告訴弟弟:“你實在令我憂心。”弟弟覺得很奇怪,自己如此忍辱,有什麼不對?婁師德就講:“人家吐你一把口水,表示恨你恨到了極點。而你卻將口水擦掉,表示不能接受他的行為,這樣做只會讓他更生氣,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口水自己幹掉,如此他的嗔恚自然也會慢慢化掉。”
人要學會能“忍”,忍學會了,就能成就大事。《佛遺教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之人也。”就是說不管別人怎么辱罵、侮辱你,不能只是表面上忍,而且心中還要如飲甘露。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不但事業能夠成就,而且自己的修行也能更上一層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