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經濟(一個人的經濟)是指由單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質量,崇尚高消費生活而帶來的商機。除了單身公寓、單身套餐持續紅火外,其他產業紛紛針對單身人士推出了“一個人的經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身經濟
- 別名:一個人的經濟
- 詞語來源:舶來品
- 提出者:麥卡錫
背景,簡介,發展分析,理財建議,服務內容,健康美容服務,單身產品經營,培訓機構,交友網站,餐飲服務,文化服務,相關信息,
背景
據統計,北京、上海的單身男女已衝破100萬人,我國已捲起第四次單身潮。單身浪潮在讓更多父母憂心忡忡的同時,卻誤打誤撞地激盪出“單身經濟”的繁榮。 2007年,《新周刊》雜誌聯合搜智調查機構進行了一次名為“中國單身報告”的調查。他們從京、滬、穗、深、蓉等16個具有代表性城市中抽取了1024個有效樣本,分析發現,其中不經考慮就購買奢侈品的單身消費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場所;31.6%的人每月的最大開銷為自我娛樂消費或聚會等社交消費,為未來儲蓄保險的只有5.4%。
這表明,現今的單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質量,崇尚高消費生活。除了單身公寓、高素質的單身交友網站和俱樂部持續紅火外,強調“生活保障”和“風險防範”概念的商業保險,以及以教育、養老為核心的理財險種應當都是“想他們所想”的對口產品。將這些概念發揚光大,無疑是一塊值得下大力氣培育的新興市場。
簡介
“單身經濟”一詞本為舶來品,經濟學家麥卡錫2001年在世界經濟類權威雜誌《經濟學人》上首次提出了“單身女子經濟”的概念———她們是廣告業、出版業、娛樂業和媒體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因為獨身而且收入不菲,她們是最理想的顧客。與其他階層相比,她們更有花錢的激情和衝動,只要東西夠時髦、夠奇趣,她們就會一擲千金。在美國,單身女性已經成為置業群體中增長最快的部分,在比例上僅次於已婚人士。如今,這個
群體似乎已經脫離了單純女性的概念。
群體似乎已經脫離了單純女性的概念。
現今的單身族群主要集中在有文化、有實力的中產階層。比起傳統觀念中長相、經濟雙重困難,生理或心理上有雙重缺陷的“被動單身者”,思想觀念上的顛覆性變化是他們最為顯著的特徵。他們是自我享樂的代表,為了享受生活而主動選擇單身。比起已婚人士,他們熱衷消費,淡看儲蓄,並且自我意識極強,對單身生活也是感覺良好。“高學歷、高收入、高壓力;工作忙、有情趣、有期待”這樣的詞語正是這個群體的特徵,也正是欲在“單身經濟”浪潮中淘金的精明商家最值得留意的地方。
現在我們所說的“單身經濟”概念,其實源自西方經濟學家F.T. McCarthy 2001年在《經濟學人》上最早提出的“單身女性經濟”概念。在F.T. McCarthy眼中,“她們是廣告業、出版業、娛樂業和媒體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因為獨身而且收入不菲,她們是最理想的顧客。與其他階層相比,她們更有花錢的激情和衝動,只要東西夠時髦、夠奇趣,她們就會一擲千金。”五六年過去,這樣的論斷基本上沒錯,只是對於具有相似特徵的男性來說顯然太狹隘了。因此,“單身經濟”摘掉了“女性”的帽子,無論衣、食、住、行,娛樂、社交、“充電”、養老,它的方方面面都開始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發展分析
對於單身經濟的產生及發展,業內專家認為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現階段,社會工作壓力大,生活成本高,都是造成都市男女推遲結婚的原因。對此,他們建議,社會大眾套用寬容的態度去接納、理解他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關心。
眾所周知,單身一族的消費結構與以家庭為主體的消費結構有所不同。有統計資料表明,單身族們的儲蓄傾向要明顯低於家庭,相反邊際消費的傾向卻要遠高於家庭。由於單身一族主要集中於白領和中產階層人群中,而這部分人除了消費顧慮較弱以外,還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這些都是單身經濟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就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單身經濟的生命力要想繼續延續,不僅需要單身隊伍的擴大,同時也需要生產者和銷售者緊抓市場的變化,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隨著單身人群的逐年壯大,無形中使市場形成了一部分相對固定的、有相同特徵的消費群體,這必然會促進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會產生更多的服務類別,出現更多新的崗位,是對消費的一種促進。與此同時,生產者和銷售者也應緊緊抓住市場的需求變化,以滿足這一群體的消費需要。就當前而言,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單身經濟已在消費、投資、文化等領域全面開花。
然而,也有專家認為,雖然單身經濟充滿生命力,但其本身還是蘊藏了一些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單身人群帶動了單身經濟,但其自身也面臨著單身經濟帶來的風險,如貪圖自我享受導致的“盲目衝動消費”、無節制地花錢、儲蓄傾向低等,很可能使他們在需要花錢的時候,面臨著沒有錢花的風險。同時,一些銀行通過高消費額、低利息等促銷手段吸引信用卡用戶,而單身人士則樂於體驗“刷卡”帶來的先花費後還款的快感,但超出預算的支出,往往成為其以後生活的隱患,從而讓單身白領陷入生活的困境。
因此,專家建議單身人群在消費時應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以備不測,而這必然會促進單身理財領域的發展。
理財建議
身為單身族,開銷的重心全在自己身上,這與需要取悅另一半、支撐一個家庭的雙人經濟相比,會不會更省錢?但據最新的研究數據表明,在英國,單身族一年的支出要比雙人多5000英鎊。
在理財專家的指導下,可以算一筆賬。比如,在杭州市區租下一套30平方米的小面積住房,單月需要支付1000元/套;而由雙人支付一套40—50平方米的出租房可能只要1500元/套,公攤下來每人每月只要750元/人。很明顯,兩個人比較省錢。再例如出外就餐,杭城一些平價餐館,“一菜一湯”的價格可以控制在30元,一個人吃盡夠了;而只要再加一個15元的菜,“兩菜一湯”,就可以讓兩個人吃飽。核算下來,一個人吃飯要花費30元;兩個人吃飯總共只要45元,當然兩個人便宜。
民生銀行理財經理郭海波接過不少單身人士5年—10年的理財規劃,但抱定一輩子獨身的案例實在太少。“如果顧客選擇獨身,那么更多的錢應該要進行養老投資,請保姆、醫療花費。單從這一點上看,要遠高於普通家庭。”
服務內容
健康美容服務
單身人士為保持健康的體態和積極開朗的心態,往往樂於加入健身俱樂部或學習瑜伽、形體舞、芭蕾舞和鋼琴等各種課程。創業者可根據資金條件,投資健身中心、美容中心、女子會所、香薰店、色彩諮詢店、美容產品店等。
單身產品經營
海爾有一款針對單身人士的小型冰櫃,容量只有110升,售價為1280元,和家庭型大容量冰櫃的價格相差無幾。可見,單身產品的利潤較大。如果創業者能組織到各類貨源,開設單身產品專賣店,可以吸引不少單身人士。
培訓機構
單身人士熱衷於“充電”學習,考註冊會計師、註冊律師、評估師等各種執業資質,為此參加各類培訓班。創業者如果掌握相關方面的技能與資質,可開設這類培訓機構。
交友網站
餐飲服務
單身人士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能力相對較弱,往往不會也不願自己做飯。為單身一族提供免費送餐或淨菜,也是一個創業方向。
文化服務
單身人士往往有大量的閒暇時間,因此文化消費的意願比較強烈。如果能在單身人士集中的小區或寫字樓附近開設專門經營音像、書籍零售或出租的小店,滿足單身族的精神需求,也是不錯的創業選擇。
相關信息
香港《信報》財經主筆曹仁超有論人生三大風險,分別是婚姻、購房和自己做生意。既然婚姻是人生最大的投資,那么未婚的單身就是風險厭惡者或者說穩健投資者了。有時兩個人當房奴的經濟壓力減少比婚姻的負面成本增加要微不足道,難怪人們在婚姻前舉足不前,甚至失去信心。何況,婚姻不能保障感情長青,其他效用也並非不可替代——比如歐美單身青年通過試管求得小孩,你如果非說這不能取代親子親情,就是子非魚的偏見。 如果把美滿婚姻比作企業間的成功收購,那么離婚的單身則是資產重組甚至破產了。調侃者稱離婚早大抵屬於信息披露不充分,未做好盡職調查;離婚晚則多因為沒有搞好持續經營,或許是當初看上去是很般配的一對,一方淪為了不良資產(如包二奶者),或者出現婚外戀這樣的“關聯交易”殃及整體了。
單身潮也是“遲婚”潮。“持幣待購”的時間延長,意味更高層次的資源追求,以及更複雜的供求平衡尚未達成,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表征。梁漱溟認為西方近代社會為“父子、夫婦異財”的個人本位的社會,而傳統中國社會為家庭親子血緣關係涵化整個社會人際關係的倫理本位。在衣食無虞、思維多元後,個人本位已然成為更高的效用。 但經濟上最大的稀缺品是時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遠未過時,人生如四季,花開各有時,各個年齡階段的體驗正是其意義所在。我行我素可能是獨身的愜意,為人夫婦或父母則是苦中有樂。少一點金錢勢利,多一些精神和靈性追求,“經濟效用”或可更加充實。 “單身經濟”崛起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 吉林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漆思指出,我國這股單身潮主要出現在白領和中產階層人群,由於這一群體往往有不俗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且注重生活質量、消費能力強,從而使得“單身經濟”在市場上充滿了生命力。 “單身經濟”一詞本為舶來品,經濟學家麥卡錫2001年在世界經濟類權威雜誌《經濟學人》上提出了“單身女子經濟”這一概念,意為單身女性引發的經濟現象。如今,“單身經濟”不僅被市場擴大了概念,其性別差異也在逐漸縮小。
長春稅務學院信息經濟學院教師秦喜亮認為,單身經濟的產生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轉型的必然。他說:“從經濟學原理角度來講,單身白領的收入很高,同時他們來自家庭、社會的負擔相對較少,更沒有來自婚姻的經濟壓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經濟活動中的成本’。高收入、低成本的消費結構,超前的思想觀念和消費觀念,都是單身經濟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