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曉曦

單曉曦

單曉溪,筆名單小曦,男,1971年4月生於吉林長嶺,漢族。200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學博士,博士後。現為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資助計畫人選。全國網路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常務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小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吉林
  • 畢業院校:吉林師範大學、四川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務:教授
個人簡介,研究方向,主授課程,學術著作,主要論文,主持課題,主要榮譽,學術兼職,

個人簡介

單曉溪,筆名單小曦,男,1971年4月生於吉林長嶺,漢族。200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學博士,博士後。現為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資助計畫人選。全國網路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常務理事。曾先後任教於吉林師範大學、廣西師範大學。近年出版學術專著、譯著、編著4部,擬出版2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10多篇次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文藝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新華文摘》、《美術》、《中國社會科學報》等轉載和摘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項目5項;獲省政府頒發的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其他省廳級獎4項。

研究方向

1.文學基礎理論
2.新媒介文藝研究
3.美學

主授課程

1.《美學》
2.《文學理論》
3.《美育與藝術欣賞》
4.《西方文論》
5.《20世紀西方文論專題》
6.《網路文學與媒介文化研究》

學術著作

1.《現代傳媒語境中的文學存在方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3月)
2.《數字文學——從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譯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3.《東方論叢1》(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4.《東方論叢2》(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主要論文

(一)一級期刊論文(杭師大版)
1.《網路文學的美學追求》,《文學評論》2014年5期;
2.《複合符號文學文本及其存在層次》,《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4期;
3.《媒介存在論——新媒介文藝研究的哲學基礎》,《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3年12期轉載;
4.《萊恩·考斯基馬的數字文學研究》,《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5期;
5.《<廣西文學>對廣西文學生產的參與》,《文藝爭鳴》2008年11期;
6.《聲像符號挑戰與新聞話語染指》,《文藝爭鳴》2007年7期;
7.《電子傳媒時代的文學場裂變》,《文藝爭鳴》2006年4期,《藝術終結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收錄;
8.《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論”質疑——與童慶炳先生商榷》,《文藝爭鳴》2003年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年2期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3年4期轉載;
9.《從認識論到存在論的跨越與探尋》,《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2期;
10《靜觀·震驚·融入——新媒介生產論視野中審美經驗的範式變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年5期;
11.《“新實踐美學”的現代性批判》,《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1期;
12.《網路文學發展的新空間》,《人民日報·理論版》2011年9月23日24版;
13.《中國村民自治的多聲部史詩》,《光明日報·理論版》2009年4月25日6版;
14.《“網路文學”抑或“數字文學”?——兼談網路文學研究向數字文學研究的提升》,《上海大學學報》2011年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3期轉載;
15.《自主性文學場形成的傳媒學考察》,《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3期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3期轉載;
16.《當代數字媒介場中的文學生產方式變革》,《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5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2年1期轉載;
17. 《媒介藝術生產力初探》,《溫州大學學報》2011年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1年9期轉載;
18.《紙媒文學·數字文學·文藝學邊界》,《中州學刊》2010年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0年10期轉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4月29日摘編;
19.《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1期,《新華文摘》2009年10期摘編,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9年8期轉載;
20.《關係性思維·歷史主義·場域理論——談文學存在方式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東方叢刊》2007年4期,《文藝理論》2008年4期轉載;
(二)二三級期刊論文(杭師大版)
21.《革命與危機——中國當代文學變革中的網路文學》,《探索與爭鳴》2014年10期;
22.《從網路文學研究到數字文學研究的範式轉換》,《學習與探索》 2012年12期;
23.《數字文學的命名與生產類型》,《中州學刊》2011年5期;
24.《“反本質主義”之後的文學本質論反思》,《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4期;
23.《三重敘事情境中的家族文化思考》,《南方文壇》2009年11期;
24.《大文學文本中的草根民主啟示錄》,《南方文壇》2008年3期;
25.《中國當代美學建構中的審美歷史發生理論反思》,《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2期;
26.《從符號生產到道德規約:擬態環境建構的主體要素》,《新聞知識》2007年10期;
27.《<娜拉走後怎樣或社會支柱>的女權思想解讀》,《戲劇文學》2006年12期;
28.《王國維早期審美主義思想——中國現代審美主義的肇始》,《社會科學家》
2005年6 期;
29.《中國當代美學建構的哲學基礎之爭及其局限》,《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4期;
30.《數字文學研究:回應數字文學時代的文學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6月15日A04版;
31.《中國網路文學寫作教育的現狀與誤區》,《文藝報·理論版》2014年8月13日3版;
32.《提升中國“網路文學”的質量》,《文藝報·理論版》2011年12月19日3版;
33.《新媒介生產:當代文學生產方式變革》,《文藝報·理論版》2010年5月17日3版;
34.《從民族歷史敘事到家族文化反思》《文藝報·理論版》2010年4月9日5版;
35.《現代傳媒的文學本體性地位》,《文藝報·理論版》2008年12月6日3版;
36.《現代傳媒:文學活動的第五要素》,《文藝報·理論版》2007年3月29日3版;
37.《在“疊加”中毀滅——電視劇<桔子紅了>的悲劇分析》,《文藝報·理論版》2002年4月4日4版;
38.《文學活動範式的兩次革命——電子傳媒時代文學理論範式研究之一》,《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3期;
39.《“文學性媒介文本”的基本特徵》,《魯東大學學報》2011年5期;
40.《 新媒介文學生產方式及其研究的基本問題》,《立場》第3輯,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1年;
41.《網路互動式文學生產方式的產物:網路數字文學文本》,《文學與形式》,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42.《西方女性主體性的建構之路與學理反思》,《魯東大學學報》2010年4期;
43..《文學存在方式研究:當代文學本體論的有效探索》,《新中國文學理論60年》,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0年;
44.《<廣西文學>與廣西文學30年》,《文藝與文化:生產、消費、開發》,中國言實出版社2009年;
45.《中國當代文學存在方式研究之反思》,《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4期;
46.《在文論教材中確立文學存在方式的本體觀念——關於中國高校文學理論教材改革與建設的思考之二》,《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2期;
47.《文論教材建設中的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關於中國高校文學理論教材改革與建設的思考之一》,《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3期;
48.《從再度創造到審美實現——談文學傳播與接受環節中的文學價值生成》,《魯東大學學報》2007年4期;
49.《論古代傳媒對“前自主性文學場”的影響》,《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6期;
50.《以多聲部話語方式介入中國基層民主生活——評王布衣的作品<震驚世界的廣西農民>》,《廣西文學》2007年7期;
51.《“世界-作家-作品”的動態存在:西方文論關於文學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論範式之一》,《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2期;
52.《文學信息生產的歷史發生與現實生成》,《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2期;
53.《現代傳媒語境中的文學存在方式研究》,《世界文學評論》第2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10月;
54.《對後實踐美學的反思》,《中國美學》第2輯,商務印書館2004年;
55.《莊子美學中的審美活動論》,《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3期;
56.《“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命題解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2003年輯,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年;
57.《當代中國美學研究的理論立足點》,《天津大學學報》2002年1期;
58.《在聖人臉上貼金——中國當代儒家研究批判》,《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5期;
59.《體系與視點的焦慮——評目前中國當代美學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松遼學刊》2001年2期;
60.《“改編熱”的虛妄與數字文學性的開掘——評網路文學的影視劇改編現象及其發展路向》,《藝術評論》2012年5期;
61.《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史的多維度建構與系統工程》,《人文國際》第5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

主持課題

1.當代數字媒介場中的文學生產方式變革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010—2013);
2.當代藝術生產力的多維構成與動態建構,教育部人文社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09—2012);
3.當代文學生產方式變革中的媒介生產論研究,人事部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46批)(2009—2010);
4.文化產業化進程中廣西文學生產與傳媒的關係研究,廣西社科基金“十一五”規劃一般項目(2006—2009);
5.當代新媒介文學生產方式研究,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資助計畫一般項目(2010—2012);
6.當代藝術生產力研究,杭州師範大學科研啟動經費項目(2013—2015);

主要榮譽

(一)獲得獎項
1.“網路文學”抑或“數字文學”?——兼談網路文學研究向數字文學研究的提升,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二等獎(2012年),獨立;
2.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二等獎(2010年),獨立;
3.現代傳媒語境中的文學存在方式,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2008年),獨立;
4.“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論”質疑,吉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首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4年),獨立;
5.外國文學史多媒體教學課件,江西省高等學校多媒體教學課件評獎三等獎(2004年),排名第一;
6.課例“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第二屆廣西高校教育技術教學套用大賽優秀獎(2008),排名第一;
7.創新文學概論課程教學論的開放教學模式,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2009),排名第五;
(二)人才稱號
1.2010年12月入選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資助計畫。

學術兼職

1.全國網路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
2.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會會員;
3.中國文藝理論研究會會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