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堠村

單堠村

單堠村建村較早,隸屬張家口蔚縣西北部,位於南留莊鎮東北部4公里處,東臨湧泉莊鄉任家澗村,西倚杜陽莊,南接白河東村、白後堡村,北依白草村鄉小酒務頭村,張石高速橫穿村莊南北。村莊地勢較高,全村村域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25畝。單堠村三面環溝,村東西方向各有一條出村的道路,村北密密麻麻栽種著2000餘畝退耕還林樹木,村東南是500多畝的蔬菜大棚產業區。於2015年11月9日經專家評議被建設部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單堠村
  • 別名:單堠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張家口蔚縣
  • 政府駐地蔚州鎮
  • 電話區號:0313
  • 郵政區碼:075700
  • 地理位置:河北省張家口市
  • 面積:3.8平方公里
  • 方言冀魯官話晉語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財神廟、關帝廟、石旗桿等
  • 耕地面積:3125畝
簡介,地區周邊,村莊歷史,村莊古蹟,關帝廟,三娘子廟,

簡介

單堠村建村較早,是蔚縣西北部,村莊小人口少,但歲月從古村落緩緩流過,這裡的一磚一木都給人講述著許多不凡的故事。堡牆、堡門、民居、古廟、古戲台等吸引遊客的歷史文化元素有很多,特別是位於堡門外的關帝廟和廟內的石旗桿令人嘆為觀止。

地區周邊

蔚縣縣城,行10公里就到了單堠村。單堠村位於南留莊鎮東北部4公里處,東臨湧泉莊鄉任家澗村,西倚杜陽莊,南接白河東村、白後堡村,北依白草村鄉小酒務頭村,張石高速橫穿村莊南北。
單堠村莊地勢較高,全村村域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25畝。單堠村三面環溝,村東西方向各有一條出村的道路,村北密密麻麻栽種著2000餘畝退耕還林樹木,村東南是500多畝的蔬菜大棚產業區,分暖棚和春秋棚,大棚里種有黃瓜、西紅柿、彩椒、番茄、豆角等蔬菜。
單堠村原是東寨子、北寨子、小堡三個村的所在地。據說明末清初社會治安形勢不佳,土匪十分猖獗,民不聊生,東寨子、北寨子、小堡三村合併,更名為雙廟村。
建村後,有一個南方人挑了個擔子,擔子一頭挑著一隻猴,擔子另一頭挑著行李,到此居住。由於後來這個南方人家族勢力不斷擴大,就將雙廟村改為單猴村。又因村莊東南處有一座土疙瘩,後來人們依據這個土疙瘩就將單猴村的“猴”做了更改,成了現在的“單堠村”。
現在的單堠村以王姓居多,此外還有等姓氏。

村莊歷史

單堠村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古村占地面積84.5畝。村里老人說,建村要缺角,建堡要口方,因此單堠古村建村時西南方向缺一個角。
單堠古村四周建有用黃土夯製成的堡圍牆,底座寬6米,高14米,牆外四周建有堡壕。
古村東側一座堡門樓穿越歷史厚重屹立在那裡,堡門上“單堠村”三個大字清晰可見。這是單堠村的東門,也是正門,而在蔚縣大部分古堡的正門為南門。古村內有東西南北兩條主街,東西小巷七條,南北小巷一條,兩街八巷井然有序。後來人們為了方便出行,就在南北街的南頭開了一個圓形門,因此有了南門,東進南出,南進東出,南門外東側還建有影壁。
在古村里數座明清建築隱匿在小巷之中,到處能看到古韻依存的古院落,四合院、一進一院、院內院、這些院落全部為土木磚瓦結構,斑駁脫落的土牆和風雨剝蝕的院門櫛風沐雨數百年後依然堅守著。
在村民王春德的院子裡我們看到,古門樓飛檐翹角,磚雕吻獸、福、祿、禎、祥,比較氣派。里院為兩處,是單堠古村保存較為完整的院落之一。
古村初建之初及之後,又陸續修建了諸多寺廟。如今南北正街的北頭,真武廟依然高高矗立在北堡牆正中墩台上,南面有觀音殿、龍王廟,西面有三官廟,西小巷有小五道廟,巷東有大五道廟,對面是財神廟,關帝廟在東門瓮城內。

村莊古蹟

關帝廟

關帝廟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後歷經擴建及多次重修。關帝廟坐南朝北,現存正殿、山門和戲台。戲台位於山門外,修建於清中期。單堠村過去常常在農曆六月初一給“關老爺”唱戲,據村民介紹,早期多唱蔚縣秧歌
關帝廟也以廟內兩根對稱的石表而聞名。石表,當地村民又叫做“石旗桿”,是單堠村的地標性建築。石旗桿大約修建於清代末年,矗立在廟內正殿前,東西相距約4米,距離山門約2米。石旗桿由砂石雕刻而成,高約10米,由底座、桿體,石斗組成,桿體被上下兩石斗分成三段。桿體上石雕精美,保存完好,尤其是桿體中部浮雕盤龍,栩栩如生。據說,這兩根石旗桿是從山西運過來的,當時歷時數月,消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曾專門樹碑立傳。
據碑文記載:該廟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修。廟前原為木製旗桿,後折斷。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樹起石表。石表置於正門兩側,相距約4米,砂岩雕成,通高10米,由插桿石、桿體與石斗組成,集“表”與“桿”為一體,園桿方斗,造型清秀;浮雕楹聯,雕工考究。插桿石高1.7米,邊長0.7米,東表雕琴、棋;西表雕書、畫;頂邊刻覆蓮式柱礎。表體由兩碩大石斗隔為三段,下部表體南向各浮雕一獸頭,口銜陰刻隸書楹聯,分別為:“三分氣壓吳江冷”,“一燭光搖漢月明”。上端承插大石斗,石斗下四角刻垂花邊,方斗四面各陰刻一隸字,東表“志存漢室”,西表“德配尼山”。大石斗上承中部桿體,桿體浮雕盤龍,上端承插小石斗,石斗上角懸掛四個鐵鐸,下四角琢花邊,花邊中間浮雕四小猴頭,方斗四壁各陰刻一隸字,東表“忠心貫日”,西表“義令參天”。上部桿體為素麵圓柱,頂端作葫蘆寶珠狀。單堠村石表歷百年風雨滄桑,數次地震,仍巍然屹立,可見當時石築工藝之高超,是河北省現存惟一的古代石表、旗桿,199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娘子廟

余秋雨曾寫到:“明代有個會打仗的三娘子。三娘子是蒙古族一個部落首領的夫人,她嚮往中原生活,愛穿漢裝,平時總愛祈禱,她的來生要住在中原。明隆慶四年(1570年),明朝與蒙古韃靼部俺答汗達成封貢互市協定,即‘隆慶議和’,由此帶來了明朝與蒙古族長達70多年的和平友好關係,據說就與俺答汗的夫人三娘子的努力有關。”明廷與蒙古韃靼部在宣府的互市場所,就設在張家口。明廷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俺答汗去世後,三娘子繼續發展互市關係,互市進入鼎盛時期。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依長城築“來遠堡”。來遠堡內建起三座廟,一為城隍廟,一為三娘子廟,另一座廟內供奉著一隻大蒙靴,祈願迎風踏雪從遠方來的蒙古族兄弟一路順風。三座小廟,作為蒙漢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團結的象徵,將永垂青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